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组成】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功用】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清心莲子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清心莲子参芪苓,地骨车前甘草芩; 益气生津清心火,主治淋浊与遗精。 组成:黄芩 麦冬去心 地骨皮 车前子 甘草炙,各半两(各15g) 石莲肉去心 白茯苓 黄芪蜜炙 人参各七钱半(各22.5g) 功用: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 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等。 【鉴别】 清心莲子饮与导赤散同具清心养阴利水之功。清心莲子饮以清心火,益气阴,交通心肾,兼利小便为主,心肾两补,偏于治心。方中寒凉清热之黄芩、地骨皮配伍莲子肉、黄芪、人参、茯苓、麦冬以益气养阴;车前子清热利湿。常用于心火偏旺,兼心肾气阴两虚,湿热下注,精关不固者,其补益心肾之力强于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 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9g) 泽泻(12g) 木通(6g) 车前子(9g) 当归酒洗(3g) 生地黄酒炒(9g) 柴胡(6g) 甘草生用(6g)(原著本方无用量) 【功用】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泻青丸 (《小儿药证直诀》) 泻青丸用龙脑栀,泻火下行大黄施; 羌防升散芎归养,泻火养肝不宜迟。 组成:当归去芦头,切,焙,秤 龙脑焙,秤 川芎 山栀子仁 川大黄湿纸裹,煨 羌活 防风去芦头,切,焙,秤,各等分 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肝经火郁证。症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当归龙荟丸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又名龙脑丸) 当归龙荟用四黄,栀子木香与麝香; 和蜜为丸加青黛,肝胆实火悉能攘。 组成:当归焙 龙胆草 大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各30g) 大黄 芦荟 青黛各半两(各15g) 木香一分(0.3g) 麝香半钱(1.5g)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 主治:肝胆实火证。症见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鉴别】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同属泻肝胆实火之剂。龙胆泻肝汤佐木通、泽泻、车前子等渗利之品,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用治肝火上炎及湿热下注证;泻青丸伍大黄泻火,且取羌活、防风辛散之能,泻肝火,并疏散肝胆郁火,适于肝火内郁证;当归龙荟丸配大黄、黄连、黄柏、芦荟等清泻之品,意在泻肝火,使之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于肝经实火盛实之证。 左金丸 《丹溪心法》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医。 【组成】 黄连六两(18g) 吴茱萸一两(3g) 【功用】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组成:黄连去须 吴茱萸去梗,炒 白芍药各五两(各15g) 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火横逆犯脾胃,肝脾胃不和证。症见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连相合治热痢,症现腹痛又里急。 组成:黄连去芦、须,二十两(15g),用茱萸十两(7g)同炒令赤,去茱萸 不用 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6g)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症见下痢,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鉴别】 左金丸为戊己丸去白芍,再改变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而成。戊己丸中黄连与吴茱萸等量而用,清热与开郁并重,配伍白芍意在和里缓急,有疏肝理脾和胃之功,故可用于治疗肝脾不和之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皆用于肝火胁痛、口苦之症,同具清泻肝火之功。左金丸主治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症,尚有降逆和胃之功,但无清利湿热之能,且泻火作用较之为弱;龙胆泻肝汤用治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尚有清利湿热之功,但无和胃降逆之能,且泻火之力较之为强。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 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 【组成】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两(各30g) 甘草炙,一钱(3g) 【功用】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葶苈大枣泻肺汤 (《金匮要略》) 葶苈大枣亦泻肺,行水祛痰喘自息。 组成:葶苈子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9g) 大枣十二枚(4枚) 功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主治:痰水壅实之咳喘胸满。 黄芩泻白散 (《症因脉治》) 组成:黄芩10g 桑白皮 地骨皮各15g 甘草5g(原著本方无用量) 功用:清泻肺热。 主治:肺经有热。症见喘咳面肿,气逆胸满,小便不利。 【鉴别】 葶苈大枣泻肺汤、泻白散与黄芩泻白散均有泻肺之功,用于肺热喘咳证。但葶苈大枣泻肺汤以葶苈子苦寒泻肺,逐痰行水,佐以大枣甘温安中,使泻不伤正,适于痰浊壅滞于肺而致之痰喘;泻白散以甘寒之桑白皮、地骨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佐以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适于肺中伏火郁热之喘咳;黄芩泻白散由泻白散去粳米加黄芩而成,较之泻白散,清火之功盛,而培土之功不足,适于肺热较盛之喘咳。 清胃散 《脾胃论》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组成】 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半钱(6g) 黄连六分,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9g) 升麻一钱(6g)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泻黄散 (《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 组成:藿香叶七钱(6g) 山栀仁一钱(3g) 石膏五钱(9g) 甘草三两(6g) 防风去芦,切,焙,四两(9g)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鉴别】 泻黄散与清胃散皆有清胃热之功。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但前者是清散并用,兼顾脾胃;后者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 玉女煎 《景岳全书》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 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 【组成】 石膏三至五钱(9~15g) 熟地三至五钱或一两(9~30g) 麦冬二钱(6g) 知母 牛膝各一钱半(各5g) 【功用】 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 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鉴别】 玉女煎与清胃散同治胃热牙痛。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之牙痛、牙宣等症。玉女煎清胃热而滋肾阴,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滋肾,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之牙痛及牙宣诸症。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内用槟黄,苓连归桂甘草香; 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组成】 芍药一两(30g) 当归 黄连各半两(各15g) 槟榔 木香 甘草炙,各二钱(各6g) 大黄三钱(6g) 黄芩半两(9g) 官桂二钱半(5g) 【功用】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连相合治热痢,症现腹痛又里急。 组成:黄连去芦、须,二十两(15g),用茱萸十两(7g)同炒令赤,去茱萸 不用 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6g)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症见下痢,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黄芩汤 (《伤寒论》) 黄芩汤用芍枣草,清热和中止痢方。 组成:黄芩三两(9g) 芍药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大枣擘,十二枚(4 枚) 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 主治:热泻热痢。症见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鉴别】 香连丸、黄芩汤与芍药汤同治湿热痢疾。香连丸以黄连(吴茱萸同炒后去吴茱萸)配木香,以清热燥湿为主,且可行气止痛;黄芩汤以黄芩、芍药配甘草、大枣,意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为治热泻热痢之方;芍药汤由黄芩汤去大枣加黄连、当归、木香、槟榔、大黄及肉桂而成,清热燥湿之力更盛,且增调气和血、通因通用之功。 白头翁汤 《伤寒论》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组成】 白头翁二两(15g) 黄柏三两(9g) 黄连三两(9g) 秦皮三两(9g)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热毒痢疾。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金匮要略》) 上方加草与阿胶,产后虚痢称良剂。 组成:白头翁二两(15g) 黄连 柏皮 秦皮各三两(各9g) 甘草二两(6g) 阿胶二两(6g)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养血和中。 主治:妇人产后血虚热利,心烦不得眠者。 【鉴别】 白头翁汤及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均可治热痢。白头翁汤偏于清热燥湿,适用于热毒血痢之实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尚有养血和中之功,用于妇人产后或营血亏虚之热痢。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同为治痢之方。但白头翁汤主治热毒血痢,乃热毒深陷血分,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芍药汤治下痢赤白,属湿热痢,而兼气血失调证,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