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名中医王三虎中医抗癌规律性(三)

 中医药方便 2021-02-10

三、王三虎教授中医抗癌的亮点
      王教授全面的继承了经典中医的精华,验之临床抗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更值得重视和宣扬的是王教授神奇疗效背后的理论支撑,站在理论创新的高峰上,才能看得远,看得深,看得透!王教授精准继承了经典中医理论,在抗癌实践的碰撞中,总结经验凝炼升华提出新理论,对中医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理不明则识不清”,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是黑暗中的摸索,理论的创新带来的才是实践的重大突破。
      王教授对中医发展影响深远的贡献是理论的创新!王教授提出许多前无古人的创新理论,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理论创新的价值。王教授从病因学的角度提出风邪入里成瘤说,人们在抗癌临床上,看到“痰湿、瘀血、食积、癌毒”等有形实邪,进行针对性治疗是顺理成章的,很少看到或看不到无形的“风邪”作祟。王教授认为看不到“风邪入里成瘤”“是中医治疗肿瘤效果难以进一步提高的症结所在”。多汗恶风、脉浮缓、瘙痒、痛无定处、攻冲作痛、环脐而痛,面目色变、完谷不化、远处转移等是“风邪入里成瘤”的重要证据。“风邪”致病是经典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风邪”是无形的虚邪,可以包含各种虚证,正气虚才是肿瘤产生的内因,“风邪”无形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玄学,王教授认为“古人不欺我”,“风邪入里成瘤实质是风邪与寒、热、湿、痰、气机、津液、瘀血等夹杂致病”,“风邪”是什么?经方大家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风”是症状概念,如“脉浮缓、恶风、自汗”等,而不是病因概念“伤于风”,联系王授治疗“风邪”的“小建中汤、大建中汤、薯蓣丸”等方剂,依据“诸虚劳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我推测“风邪”的实质有一部分就是营养缺乏,也就是说是气血不通或者是脾胃消化功能衰弱,营养不良或五脏等各种特异生命物质合成失常等引起失养造成的,“失养”“风邪”的全部,不能代表“风邪入里成瘤”的全部内涵,但可以肯定“风邪”致病确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从病机学的角度提出“寒热胶结致癌论”,“燥湿相混致癌论”,绝大多数人头脑中只有纯寒、纯热、纯燥、纯湿,非寒既热,非燥既湿等固有观念,王三虎教授说:恶性肿瘤“病程漫长,病症复杂,在同一时期,既有寒象,又有热象。如欲冷饮而饮之却不舒,欲热食而稍食即止,或热食则胃胀满而大便匀调,冷饮则胃舒而肠寒腹泻,甚或热凉均非所宜,舌红而苔白厚,舌质暗淡而苔黄。或者,疼痛、麻木等症状,遇寒加重,遇热亦加重,甚或相反,遇热减轻,遇寒亦减轻,但都不彻底”,表现症状极为矛盾;“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是治疗寒热胶结的基本法则”,“我在临床上也体会到用寒热并用法治疗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子宫癌、卵巢癌,肺癌、肝癌等,用之得当,往往能出奇制胜。”王教授又发现恶性肿瘤“使人颇难措手的矛盾——燥湿相混”,他说:“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津凝。气机运行不畅则津液输布不匀,一方面脏腑组织缺乏津液的濡润而燥涩,另一方面,不能正常输布的津液则变成痰湿潴留,影响血液运行,日久形成肿块”;他还说“燥湿相混的病机……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治疗起来每每相互掣肘,滋阴不利痰浊,化痰容易伤津。”王教授的高明之处是发现了恶性肿瘤的两个矛盾病机,发现恢复人体平衡状态“对立统一”的法则巧妙应用,揭示了恶性肿瘤使人体能量代谢的寒热平衡、体液代谢的燥湿平衡都处于失衡状态,人体在患癌的病理过程中平衡调节系统都很脆弱,而且站在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人体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生命体,要恢复人体的动态平衡,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发力,才能使矛盾双方的功能恢复常态,从对立中求统一,从对立中求平衡,才能提升中医抗癌疗效。没有相反的制约机制、相反相成的寒热制约就会失去能量的平衡、物质代谢的平衡,没有湿燥这种相反相成的机制制约,就没有体液代谢的平衡。从中医理论发展的角度评价王三虎教授“寒热胶结致癌论”,用药强调寒热并用,实质上就是寒热之争的终结。
      上述三个新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大突破,认识到新理论的重要性并自觉运用到临床,中医抗癌才有显著疗效。王教授提出上述三个新理论,意在强调理论的指导意义,只有戴上新理论的有色眼镜,才能发现非常隐蔽的症状,见微知著,见病知机,知常达变,临床治病由经验摸索变为理论自觉。从诊断学角度提出“肺癌可从肺痿论治”,“结胸病是恶性肿瘤的胸腹部转移”,“太阴病提纲就是腹部肿瘤的表现”,立足临床实践,深入剖析,揭示出现代肿瘤病与经典理论的关联性,发展了中医诊断学,更重要的是指导临床运用经典中医方法治疗现代疾病,继承和发展了经典中医学。
         ④从治疗学的角度,深入挖掘现代恶性肿瘤的古中医治疗,发现经典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思路——重在辨病机论治,提出人参抗癌论,揭示补虚药也能抗癌;把根留住抗癌论,重视中医“标本”理论,主张眼睛不能只盯住肿瘤本身,要从“整体观”出发,留住生命的根,揭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过度医疗不可取;提出“肿瘤可从六经论治”,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有重大临床指导意义,需要我们深刻领会简单一句话背后最丰富的内涵,深刻认识到这句话的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价值——圆机活法,生活阅历决定治疗本领的高度,辨六经论治是指导治疗大原则,化复杂为简单,也可经过简单组合解决复杂问题,示人以辨证用药的大规矩,可以指导肿瘤临床治疗未知病因的疑难症状,也揭示中医肿瘤治疗和普通疾病治疗机制一样,治法类似,揭示了经方也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剂,极大的拓展了经方应用范围,六经病是六类相对独立的疾病,针对有复杂病机的恶性肿瘤,不同的经方在不违背医理的前提下可以合方治疗,病机相同的恶性肿瘤可以异病同治,病机不同的同类恶性肿瘤需要同病异治,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出经方治疗的中医规范。
        ⑤从方剂学的角度提出“桂枝汤与肿瘤”的相关性,系统提出了肿瘤从“风邪”论治,从“虚劳”论治,现代肿瘤治疗,看重有形的肿瘤,看不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与邪实是贯穿肿瘤治疗全过程的主要病机,看不到人体自身的虚证,也是肿瘤疗效难以提高的瓶颈之一。
      王教授在2020916日“铿锵中医行演讲”中提出全新的分化瓦解、分消走泻说,是治疗肿瘤区别普通疾病的主要特征,是更深层次的排泄,是用排泄法治疗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是加减用药的眼目。如果说各种中医学学派的产生发展,是某一方面的理论的深入和发展,王教授的创新理论就是各种学派理论的大融合和更深入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