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大别山

 zqbxi 2021-02-15

宁业高

      大别山雄踞淮甸,盛名古今。其名彰号显之由,或缘峰高势险,或缘人事军情,或缘地界三省,水分江淮,或缘籍载舆典,异说争鸣。兹就历代史志书牍见闻,节彼诸文,采实析虚,善举达义,略作述考,藉以求教方家,故曰“重读”。

  

一、大别山名源辨异

   “大别”山名由来,如今纷纭坊间,报刊媒体亦众说杂呈,殆致一般文化旅游工作者、消费者、传递者均难以撷择。故安徽省六安市地方志办公室采集众说,加以选择,并以《关于“大别山”名称的由来》为题刊文告示,举要者有三,颇有代表性,兹摘转如次:

1、得名于李白。相传当年李白登上了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观赏了南北二侧的景色,发现山南山北二侧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赞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得名。

2、来源于地缘学界。据地缘文化学者考证,现在的大别山所在地在远古时代曾是一片汪洋,大约20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这里的地面开始隆起,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别山。大别山脉与西部的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连绵千余公里,是中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由于它分开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也分开了吴国、楚国两地,从而使得南北两地的气候环境和风俗民情截然有别,所以叫做大别山。

3、据说在洪荒之世,天地浑然一体,亿万生灵被挤压在昏暗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一座山訇然升起,用它的脊梁把苍天高高撑起,从此有了天地之分,万物生灵也得以获得光明。由于这座山分出了天和地,分出了白天和黑夜,使天地有别,便取名为大别山。

对上列三说,可浅作理析,试助甄别:

第一说意思明朗,是说大别山名源于李白之“大别”赞语。读此说,很容易让人联想九华山,该山原名“九子山”,缘李白游历赞叹而“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此说是可信的。有李白诗佐证:“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见《全唐诗》卷16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48页)更有李白、韦权舆(字仲堪)、高霁《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见《全唐诗》卷78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879页)确认。“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浪迹江河,漫游山岳,其是否游历大别山曾出此赞语尚待进一步勘考,然说大别山“得名于李白”,则断属附会。诚如六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刊文所论:“大别山的名称早在3000多年前的《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岂待唐人李白。所谓“得名于李白”之说,抑或出于后人因九华山名源而联想臆断而衍生类推也未可知。

第二说意旨大抵三层,一是说明山之成因特别雄奇,二是描述其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三是强调其界划政区特别显著,进而探求命名由头,最终点化出“别”字,乃至“大别”。其实,前述此类之“别”,并非大别山特有独有,诸多名山大岳,如武夷、罗霄、乌蒙等山均如此,长白、喜玛拉雅、阿尔卑斯等山脉更是绵亘千里万顷,且别疆界国。山如此,水亦然,以山水分阴阳,辨方位,划政区,别畛界,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类分地理、辟划社会政区的原始法则,这是自然的,亦是科学的。此法自古取用,《尚书·禹贡》中称大禹把“天下”区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主要就是依据河流、山脉作自然分界。然考《禹贡》所据之山,见岱(泰山)、华,见荆、衡,却无“大别”。可见,大别山名义由并非定出于“别”疆界,分水系,准识其义,尚待深考。

至于第三说,六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刊文认为它“带有神话色彩”,那么则不属史志所重,只能归入文化趣话而资酒茶助娱、旅游杂谈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与汉武帝有关,或曰:“相传昔年汉武帝刘彻封禅南岳天柱,竟两个月未走出此山,感慨曰:‘此山之大,别于天下。’大别山因而得名。”比照一下,此说与第一说无大异,只是一为唐人李白,一为汉人刘彻,前后相距800多年,然却彼此牴牾,互克两泯。

二、《禹贡》“大别”正义

六安方志办文论大别山名源于《尚书·禹贡》,是可信的。众所周知,《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史料集,主体内容为尧、舜与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录,是阅读研究中华远古文明的珍要文献。原称《书》,汉代称《尚书》,后世儒家奉为经典,故尊称《书经》。《尚书》有两种传本,一是《今文尚书》,一是《古文尚书》,现通行者乃《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古来有两种写法,一作《尚书·禹贡》,一作《禹贡》。

《禹贡》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4个部分组成。导,开凿,疏导,引申为治理。

“大别”之名,两见于《禹贡》,一于“导山”,一于“导水”。

其曰:“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译成今天的白话,大意是说,开通了嶓冢山,就可到达荆山,开通了内方山,就可到达大别山,从岷山南面,可到达衡山,渡过九江,可顺江水而下到达庐山(敷浅原:一说即庐山,一说指博阳山、历陵山,还有说指大别山脉的尾闾)。

其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大意是说,自嶓冢山而向东,疏导漾水,向东流是为汉水;继续向东流,是为沧浪水;再经过三澨水,就汇聚大别山脉之水。大别山脉水系入注长江者主要有两种流向,向南直接流进长江,向东则先聚汇于彭蠡(今巢湖),再由巢湖向东,(通过濡湏河即今裕溪河。据史志记载,大禹凿东关以导巢湖泄水)注入长江(今芜湖市所辖长江段,古称“北江”),流入大海。

《禹贡》这两段文字涉及诸多山水名称,其中“大别”,系属山名,这是确认不移的。然而此山在何处?古今史地学界,争鸣千年未休。

《禹贡》之“大别”,即今位于皖、鄂、豫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此识殆成主流。

但是,还有异议:《禹贡》之“大别”在今湖北汉阳,一名鲁山,即龟山。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曰:“鲁山,一名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步。”并说,汉阳那里,与“大别”相近且相呼应的还有一个“小别”山,此山一名甑山,隋代缘山立置甑山县。依据是《左传》:“定公四年,吴子伐楚,令尹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

此说影响较大,后世多有认同与传播。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异见与争鸣问题。近代著名学者王葆心对此特别关心并作考论和辩证:“自《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以下,凡地理家均主此义,为近世方志沿革家所宗。故六朝以前,无知大别为今龟山者;唐、宋以后,无主大别即天堂者。自嘉、道后,地理考古之学日精;成氏《禹贡班义述》、杨氏《水经注疏》等书,始大畅班、桑古义。庚子之秋,吾尝本班、桑之义,命义川书院诸生辑为《大别山志》,属草未就也。”(《蕲黄四十八砦纪事》卷二《鄂砦附篇》,台湾文献丛刊)

其实,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对此很是重视,早就撰文《释大别山》详作考论:“今俗以汉水入江左侧之山为大别山,始见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余毎不为然,今细核之,益知无据。”于是他例举历代重要文献佐证,《尚书正义》称郑康成注云:“大别在庐江安丰县西南。”《汉书·地理志》:“六安国,安丰县。”郦道元称:“京相璠,春秋土地名云‘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南’”。康成注经如此,孟坚著史若彼。春秋土地京相有其明征,《禹贡》山川,汉儒均无别义。“此一证也”。尔后如是对相关异说,一一展开辩证,递进考述,连出14证。最后结论:“总之,后人之流传,因吉甫之附会,吉甫之附会,成于杜预之致疑。然预之咎尚可解释者,预注云:‘二别在江夏界。’今考晋初江夏郡,尚兼今信阳、罗山诸州县界,则与京相璠在汉东之说,尚不甚远。非若吉甫,终日释地而尚不知郢在汉南。吴来淮汭,百程遥隔,忽求缩地之方,二别强名,乃有移山之术。予故谓‘小颜注史,反汨班书;吉甫绘图,全乖禹迹者’,此也。”(《洪北江诗文集》卷七)

针对上述不同说法及其文献依据,据我所见所解,参议4点:

①所谓“大别山汉阳说”,并非“始见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此说初有汉代著名经学家孔安国,他解《禹贡》“内方至于大别”曰:“内方、大别,二山名,在荆州,汉所经。”(《书孔传》)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辑引孔解,“‘内方至于大别’,内方、大别,二山名,在荆州,汉所出。”“经”“出”有别,不碍本旨。此其一。

②“吉甫之附会,成于杜预之致疑”,此话失准。杜预并未“敲定”大别山在汉阳。杜预解《春秋》云:“大别阙,不知何处。”(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此其二。

③《禹贡》之“大别”,不定与《左传》之“大别”同指一山。大约受传统文化和命名法则制约,九州之类,人同名者,凡以千百计,山名水名雷同,亦俯拾即是,尤其是古代经典所载,后人大凡缘所见所识者解之,故多见这种现象。此其三。

④《禹贡》之“大别”,所指当为今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此其四。

三、大别山史志甄别

1、大别山区属

大别山地域,远古属扬州。秦汉时,属庐江郡。《说文解字》:“决:行流也。从水从夬。庐江有决水,出于大别山。”此中的“庐江”,指汉代设置的庐江郡,郡治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决水,今名史河,是淮河一级支流,也是其南岸最大的支流和其主要的洪水来源之一,发源于今安徽省金寨县南部大别山区北麓,经河南省固始县北入淮河,流域面积6720平方公里。大别山地域汉代曾设“侯国”,《汉书》:“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复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莽曰‘安风’。……安丰,《禹贡》大别山在西南。莽曰‘美丰’。”嗣后,多以其主峰所在政区而归属,史志多见记载。《水经注》:“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隋书·地理志》:“期思有大别山。”《唐六典》:“淮南道名山曰‘大别’。”《新唐志》:“霍山有大别山。”雩娄、期思、霍山均为唐代之前设置县名。言至此,当明“大别山得名于李白”之说,非实而虚了。

2、大别山别称

大别山别称诸多,现就文献可稽者举要如次:①檀公岘;②巴山;③下灵山;④分水山;⑤安阳山。清初杰出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曾作综述:“大别山,县西南八十里,接河南固始县界。《汉志》:在安丰县南,以为即《禹贡》之‘大别’。郦道元曰:大别山俗谓之‘檀公岘’。巴水出焉,一名‘巴山’,又名‘下灵山’,决水亦出于此。又名‘分水山’。《唐六典》:江南道名山之一,曰‘大别’。《纪胜》云:大别山一名‘安阳山’,以汉安丰县在山东北,阳泉县在山西北也。巴水,今见湖广黄州府。”(《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南直三”)

⑥天堂山。祖籍并出生于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罗田的近代著名学者王葆心明确指出:“大别即天堂者”,又解,“天堂砦者,巴水之源出焉。……天堂山,即《禹贡》之大别山。”(王葆心《蕲黄四十八砦纪事》之《鄂砦附篇》)需要提示一下的是,“天堂山”之称殆缘于“天堂砦”,今称“天堂寨”。此寨位于大别山主峰(湖北省罗田县与安徽省金寨县交界的地区),与多云山紧连,寨境峦翠涧幽,云深石奇,唐宋即为探险者关注,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曾闻奇踄迹砦下,其《游九井》诗云:“沿崖步涧四十里,高下荦角无人耕。扪萝挽葛到山趾,仰见吹泻何峥嵘。……”元末徐辉寿率领农民起义即此立营议事练兵,益使山砦闻名遐迩。诚如王葆心所论,“元季徐寿辉产於兹,因以宰割东南之大半;今流俗犹有圣人堂、皇帝堖、天子坟诸迹。明季四十八砦义兵起,兹即其一。”(《鄂砦附篇》)至清乾隆中,马朝柱等再起烽火于此,“皖砦之役,起事者再,平定者再,垂六、七年矣!”(《皖砦附篇》)明人卢浚诗“万仞峰高一涧寒,乱花穿柳点征鞍”云云,清人姜廷铭诗“巉崖古砦插云间,吴楚东南第一关”云云,程澍诗“摄衣高上万峰头,四野茫茫一望收。淮甸有山皆北向,江皋无水不东流”云云,足见此砦已成后世旅游探奇、吊古寻迹之胜地,天堂砦、天堂山,随之名世,是在必然。

3、大别山脉诸岳

《禹贡》“导山”是纯粹的远古地理史料,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采取列举山名的方式,把我国的山系分为由西向东延伸的4列。据有关专家统计,渭水以北和潼关以东的黄河北部诸山为第一系列,直接举名的计12座山。从青海西倾山起,经太华、外方到桐柏等为第二系列,共8座山。第三系列从汉水流域的陕西冢山到皖、鄂、豫交界的大别山,共4座山。第四系列是长江上、中游的3座山组成。

大别山脉系列诸岳为《禹贡》所载而可考者,除大别山外,还有内方、陪尾、崇山、荆诸山。内方:山名,在湖北钟祥西南,一名章山,又名马良山。陪尾:山名,在湖北安陆。崇山:山名,难确考,或谓在今湖北黄陂南,《舜典》篇有“放驩兜于崇山”。荆山,湖北、陕西、河南、甘肃等省境均有山名荆者,安徽芜湖、怀远均有荆山,然《禹贡》此处所记“荆”,学界认为系怀远荆山。

相传大禹是从内方山到大别山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