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工整的这首诗,被赞“一字难改”,且是千古名作!

 acmallzbgh4avm 2021-02-16

古人们所作的诗,真的是惊艳到了我们。真的很好奇,古人们是如何作出诗这种文体的。而在古典诗歌中,有时候一首诗越是工整,确实是极大有利于诗的主题的诠释和表现。

在诗歌鼎盛的唐朝,有一首被誉“一字难改”,史上最工整的一首诗。大家知道是什么样的诗有这样的称呼吗?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代表作《新嫁娘词》。这首诗中,只有简简单单的20个字而已。不过以它的工整,却是勾勒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媳妇的形象。而这首诗,甚至被其他诗人这样称赞“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也就是说“一字难改”。全诗如下: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嫁娘词》这首诗,是王建唯一一首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诗作。而这首《新嫁娘词》是王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内容,主要便是描写了一位刚刚嫁入夫家的新媳妇的感受,除了反映当时新媳妇难当的现实,更具有普遍性社会意义。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新嫁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这首诗所写的,就属于这一类。这也是唐代封建社会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摇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他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的后两句是说,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婆婆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对新娘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总会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但公婆吃起来却可能为之皱眉。而细心、聪慧的媳妇,就会考虑得深入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这位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心机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巧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偿,而不问她的丈夫呢?是因为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的场所,羹汤做好以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 一紧紧相扣。清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

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机无疑是欣赏有加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遵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一: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由小姑的食性推知婆婆的食性。

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和诗结合。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