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全球每年因虫害造成的农业损失高达2500亿美金,无愧于农业界的第一“杀手”。据相关统计,我国2020年全国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近60亿亩,防治面积65亿亩。据中国农业新闻网预计2021年全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可达62亿亩次,防治面积可达70亿亩次。你一定会想:
假如世界上所有虫子都消失了, 农业就再也不会有那么多虫害了, 也不会为了防治虫害而大量使用农药了 每年在地球的某些地方,飞行、爬行或打洞的昆虫数量都会减少一到二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未来20年里,在数量大幅下降的那些地方,多达三分之一的昆虫将消失。这是来自德国克雷菲尔德昆虫学会的昆虫学家分别在1994年8月(左)和2016年8月(右)用两周时间收集到的飞虫——在同一地点使用完全相同的诱捕装置,可见昆虫数量在大幅减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几十年前,在乡村路上开车时,汽车挡风玻璃上都会有虫子出现,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发生。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天气、植被变化等因素都不能解释昆虫数量锐减的现象,“农药使用、全年耕作、化肥用量增加以及农艺措施频率更高,可能是飞行昆虫数量减少的合理原因”。答案就是人类。人类的活动,更确切地说,自从二战以来三代的工业化农业长年累月地使用了大量的杀虫剂。这就是基于杀虫剂的农业代价,而长期以来整个人类社会一直在默默地接受着。第一产业强大的经济驱动力,让预防和摧毁各种害虫的物质成为了一种生活必需品。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DDT曾经是全世界最常用的杀虫剂。DDT被禁止后,有机磷曾经一度成为了各大农业主要使用的杀虫剂。然而,有机磷对人类有着剧烈的毒性,并且可以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从而引发肺水肿,神经中枢中毒甚至死亡。在几年后,在日本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德国制药巨擘拜耳在该地的分部合成了一种新烟碱化合物,不仅能够抵抗昆虫,并且对人类和整体动物的负面影响极低。很快,拜耳和位于瑞士的农药生产商先正达就以极其热忱的态度向全世界宣告着这项新的发明。新烟碱是如此受欢迎,一家媒体在当时将它的出现称作“杀虫剂的文艺复兴”。新烟碱杀虫剂2014年的销售额就高达33亿美元,占据了杀虫剂市场的25.34%,是杀虫剂中销售额最大的一类农药,占据全球农药销售额的5.3%。通常而言,新烟碱类农药只有5%左右可以被作物吸收,其余则分散到其他环境介质中,最终这些农药被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生物而吸收。 在这段时间内,研究发现美国整体的土地对昆虫的毒性增加了48倍。因为新烟碱大量使用,造成另一个长期“未解之谜”——蜂群崩溃综合征。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蜜蜂授粉每年创造的价值约为200亿美元,其授粉价值是本身农产品的143倍。蜜蜂还是重要的生态链组成部分,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中,三分之一以上,是由蜜蜂和其他授粉者帮助产生的。2006年,美国首先报道了史无前例的蜂群丢失现象,约为30%,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蜂群衰竭失调(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为了拯救这位“月下老人”,各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中科院动物所的一项研究发现,我国的蜜蜂近10年间减少了10%左右。土壤将会消失?是的,因为土壤的营养主要来源于死去的植物,大部分植物都灭绝了土壤也失去了营养来源。蟀、蚂蚁、白蚁原本都生活在土壤浅层,它们挖洞筑巢,使土壤更加疏松、含氧量更高。昆虫的大规模减少标志着生态末日,这并不是在夸大其词,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难以替代。其实,在作物害虫中,真正危害极大,常年造成经济损失,需要经常进行防治的昆虫也不过占昆虫总数的1%。相对的,每一种害虫都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上百种的天敌在控制着它们,如资料显示水稻飞虱、叶蝉的天敌就有200多种。螳螂: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蛾蝶类及其幼虫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虫,蝉、飞蝗、螽斯等大型昆虫。捕食性瓢虫:在植物上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等。捕食螨:其范围很广包括赤螨科、大赤螨科、绒螨科、长须螨科和植绥螨总科等,是以红蜘蛛、锈壁虱等植物叶螨为主要食物的一种杂食性益螨。草蛉:能捕食多种害虫。如粉虱、红蜘蛛、各类蚜虫,另外该种还喜欢吃很多种害虫的卵,诸如棉铃虫、地老虎、银纹夜蛾、麦蛾和小造桥虫等的卵,都在其食物范围之内,图为草蛉捕食蚜虫。蝽类:花蝽科、盲蝽科、姬猎蝽科的蝽可捕食叶蝉、飞虱、蚜虫、蓟马、棉叶螨及棉蛉虫卵等害虫。食蚜蝇:幼虫以捕食蚜虫为主,是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蝉、蓟马、鳞翅目小幼虫等的有效天敌。赤眼蜂为卵寄生蜂,可寄生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寄生蝇寄生于鳞翅目、叶蜂类昆虫的幼虫、在植物的茎干内生活的天牛、木蠹蛾幼虫、生活在土壤中的金龟子幼虫以及甲虫、蝽象等成虫体内。看完这篇文章,您是否对虫害有了新的认识呢?欢迎下方留言交流哦!【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 删除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