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梓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

 夏梓言 2021-02-16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

夏梓言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饱含真情而辞藻平实,却又行文如诗,描写韵味悠长而清雅,文意丝丝入扣但又叙述随意。语言优雅又平淡,行文流畅而极具内涵。其缜密精巧的构思,真挚的感情,情与景的水乳交融以及清幽细腻的语言构成了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美


一、引言

朱自清作为一个诗人和散文家,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中国的历史时期。不同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对他的作品有不同的评价。

朱自清内心世界丰富细腻,气质偏内倾。他的作品独具特色,他的气质影响了散文的外在风格。各种思潮在五四时期纷纷涌入中国社会,即使是知识分子之间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郭沫若、胡适、鲁迅,他们有长期外国求学的经历,同时又深知中国传统文化,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西方思想。而朱自清对于他们来说,有自身“因循”的倾向,加上他只在30年代 有过短暂国外访问的经历。因而他对西方文化只有表面的认知,缺乏切身的感受。朱自清在新时代的自我基础是由传统文化的基因沉淀构建而成的。外来文化只是一种参照。朱自清所熟悉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他所抒发的感情暗含着中国文人的温厚与洒脱的风范。朱自清散文的特有风格是由以上两个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

二、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的特点

(一)独特的感知与想象

散文成为展示朱自清内世界的主要窗口,他独特的想象和感知构成了一个奇异的艺术世界,知觉和感觉即合称感知。

朱自清确实有着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歌声》记述了他在1927年上海中西音乐歌舞大会上听到的“中西丝竹和唱”的三首清歌[1]。三首清歌给作者带来的是三个有着立体感觉的独立情境。第一首主要描写了自己的触觉感受:如毛雨般,如微风,如踏着滑腻可爱的雨道上、如爱人的鼻息;第二首主要通过描写视觉,如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如带了黯淡的颜色;第三首主要通过嗅觉,音乐声中,仿佛受到了泥土的滋味、闻到了花香、草丛的气息和清新的蒸气。朱自清并没有从演唱技巧、演唱风格和声乐理论等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作出理性的认识和判断,而是从最直接的生理感受出发,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向读者传达了三首清歌让自己“神醉心迷”的奇特感受,这源于作者对自己感知能力的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作者对歌声的感觉已超出了感官各自功能的限制。歌声已不仅是听觉器官的感觉对象,同时也是视觉、嗅觉、触觉器官的感觉对象。这就是朱自清散文中有着相当多运用的通感,通感本质上是一种联觉作用。在人的知觉组织活动、艺术式样、外部事物、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他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视、听、触、味、嗅等各种感觉之间的力的作用模式同构时,便会产生联觉作用[2]

(二)以毫厘之微如实传达真挚的感情。

朱自清的散文就像蚕儿老老实实的叶着丝,简朴中溅出莹洁,柔软中闪出光泽,情从肺腑出,这就是他的散文之所以能够感动人的原因。例如在《匆匆》一文中,“时间”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被作者诗意的写作了。伤时又惜时,他的叹息中包含了不甘年华虚度的感情。作者用自我发问的形式,感慨个人的渺小,光阴似箭,将真实的自我感受带入了文中的“我”中,抒情诗中抒情主人翁的形象十分鲜明。散文的生命可以说就是情感。朱自清无论写时政,景观,个人,家庭还是友人,都倾注了深厚的情感,或者激愤,或者感伤,或者幽默,或者温厚。概因题材不同而浓淡得度,强弱相宜,以情动人。真正做到了情从肺腑出。“真”是朱自清亲情散文的最大特点,他往往以真挚动人的感情表达取胜。也用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身边琐事,自己的所感、所思、所闻、所见,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炉。他曾说过,作家必须要注重“一毫一厘”。要善于抓住细微的事情,善于捕捉生活中最真最美的感情,更要以毫厘之微如实传达真挚的感情。

(三)精巧缜密的艺术结构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朱自清的散文在选材上做到了既能收又能放,收放有致,切合主题,写作内容集中紧凑。作品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安排的十分自然,衔接巧妙。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的散文结构可谓严谨缜密,巧妙自然。

《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经典的作品。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开头,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的基调,揭示了全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作者“一路行去”,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尽情享用月色为全文的线索,紧扣“荷塘”和“月色”,展现了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3]。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而并不是开门见山,从作者的思绪中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其作用在于勾起读者一睹荷塘月色的强烈愿望,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作好了情绪上的充分准备,然后才揭开月下荷塘的神秘面纱。作者调转生花的妙笔,从空间转向时间,寻着历史的河流而上,出其不意的把人们带入到了六朝采莲的风流季节,开拓出一片古代“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新景色。读者获得了如此多的感受,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和他的布局。从第四段开始,作者十分巧妙的描写了荷花、荷叶、荷塘月色和荷花的香味、色泽、形状,到第五段才写到月色。这样的写法也是层次分明的。如果没有这样精巧的结构,读者及不可能欣赏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泄在这一片叶子上的美丽月色了[4]

(四)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所具有的清新隽永之美如诗如画,这是与他驾驭语言能力的高下分不开的。他的散文自然流畅,清新凝练,用语虽然极尽绮丽,又往往如杨柳扶风,恰到好处,丝毫不见雕琢堆砌之感。有时则譬喻迭起,用词色彩斑斓,但浓妆淡抹,总能以相宜之美感,而没有花红柳绿之俗。他的散文语言朴素简捷,平顺自然,极易为读者接受和认同。在他的有些作品中,有时为了表达意绪之故,朱自清也极为注重对文中语句的推敲与加工,使其在精雕细凿之卜,无丝毫矫揉造作之痕迹。朱自清一生力求以生动传神的语言来营造出如诗般的意境,于朴实之中见风华,展示出极富形象美的高度概括性和艺术性,并由此而总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境,还往往在字里行间潜藏、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朴素而优美,简洁而流畅,隽永且清新[5]。朱自清对散文的语言风格历来强调自然平顺,他曾提出一定要用“活的口语”来写散文,认为唯其具有这样风格的文章,才能做到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朱自清提出“用笔如舌”的创作概念,力求使写文章如同平日说话一样。他既这样提出了,也凭借着高超的文字功底做到了。朱自清很早就能自如地写出转换成日常口语化的白话文,形成了他独有的“谈话风”格调,达到了“用笔如舌”的天然生成的文字境界。

他身体力行,在散文中《春》中,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丽时,不用“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书面语言,而是写作“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用纯真的口语化语言来描述春天的生机勃勃,使人感觉情景交融,读来朗朗上口,自然亲切。在写《绿》时,朱自清也不是直接述说梅雨潭的美艳纯净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这个拟人化的对象以谈心的方式,直说“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种隅隅细语般的倾诉,使作品对梅雨潭的美丽带着极度的热爱之情,生动活泼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出来[6]

(五)朱自清修辞之奇

在语言朴实的同时,善用修辞装饰,也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中的一大亮色;他擅长通过叠词的运用,产生出错落有致且朗朗上口的节奏美。朱自清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修辞,如比喻、夸张等都极尽标新立异,力求新奇。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往往于别人不经意间,透过加倍的观察,展现出全新的滋味。正因为他散文的这一富于个人特色的长处,他的文章才会使人读来深感“漂亮缜密”。修辞相当于文章的装饰,朱自清的散文既朴实自然,有了这些装饰之后,又于一眼望去的朴素无华中显出内在结构的精致与优美。朱自清的文章倾向于女性化的描写,在写景状物时,就自然常用女性美来表现景物美。他笔下的女性都是优雅温柔,具有种种美好气质的。

比如在《绿》中,他就把梅雨潭依次比作处女,少妇和十二三岁的女孩子。以这些女性具有的明媚,天真,清丽和纯洁,形容具有“淡抹浓妆总相宜”的梅雨潭,十分熨帖自然,恰到好处。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又把荷花比作出浴美女,用温婉、典雅、纯净的美人形象,比喻笼罩着月光、,象征着高洁的荷花,亦是妥帖无比[7]

除了比喻新奇外,朱自清在拟人,借代,拟物,夸张等修辞手法上,也如李贺所曾言的力求新鲜奇特。其中尤以反语和夸张富有特色。下面举几个例子:作者通常用夸张的手法强调某种状态,比如海棠花红得似乎要“流”下来,而海棠叶绿得“掐出水”,或者形容树叶很绿是“发亮”,小草很绿是绿得“逼”人,形容山青则是青得“冒烟”这些虽然很夸张,但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棠花叶的浓墨重彩显出横幅的设色经济,草与树的浓绿显出春天的生机,青山翠绿则显出瑞士的景美。除了景物上的夸张,在描写心理感受上作者同样出神入化的使用夸张“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似乎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这句话写于作者在一个孤独的冬天回家,看到孩子们和妻子坐着一齐带着笑看向作者,作者心中十分温暖,十分感动,于是忘了台州忘了世界,心里只有妻儿,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温暖。此外,作者擅用反语,和鲁迅的不同,他的反语没有辛辣,至始至终都是清淡中和的[8]

(六)体位独特的审美意象

为了意象曲折地表达了主体的情思,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创造了大量的审美意象。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月亮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意象。

朱自清笔下的月色世界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超脱尘俗,朦胧,清幽,有时却又难以摆脱尘世的影子,是梦境与现实的叠加。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段话中,作者分别从色、柔、轻、浓四个角度描写了月光,使得静态的月光具有了流动的感觉,描摹出月光遍染花叶的情状,而且还生动地刻画出微微荡漾、轻雾冉冉的情态。作者不仅画出了月色的朦胧也写出了荷塘上月光的皎洁[9]

可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幅画面: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薄雾轻笼飘浮,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因为当时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满月的光辉使得荷叶和花明净无比,而淡淡的云又使得月色似烟若雾,迷离渺茫。作者通过光的变化,于浓淡深浅之中体现出了美妙如梦的景色。“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正是反应出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同时又有淡淡的哀愁的感觉。再看这段话:“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是以影写月,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黑影斑驳且参差,给人起伏摇荡的美感。“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就是说,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才‘让人联想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0]。在这里,影、光、色、声和谐统一在一起。使得荷塘上的月色呈现出了安谧静穆、空灵缥缈的特点。这一月色世界真是令人如醉如痴。通过前面的领悟和品味,从本文来看,朱自清实际上写出了一个清幽朦胧的月色世界。他从高处写到低处,从光写到影,随着感情的驱使,进一步写出景物的朦胧素淡。这是作者朦胧心境、渺茫前途的真实写照。但作者的情感并非随着朦胧的美景,完全定格在静穆与恬淡中,作者的压抑情绪流露不止,这正符合作者当时的情绪: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感觉[11]

(七)含而不露的审美效果

有一种隐形的力量是含蓄,因为它比热烈更深沉,所以更能打动读者。事实上确实如此。朱自清的文章含而不露,因而为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读者也因此获得了精神上的审美享受。作者通过荷花、明月、采莲的旧俗分析,来引导含而不露的品味效果。在文中,作者先描写了荷花,“田田”的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能够随风舞动出“一道凝碧的波痕”。“零星地点缀些白花”的荷花“袅娜地开”,“羞涩地打朵儿”,“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而荷花的香味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如果从更深的层次来探究,我们就会发现隐含在当中的意思。“白花”“明珠”“刚出浴的美人”不正好符合荷花灌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吗?那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荷香不正好符合荷花“香远益清”的特点吗?所有的这些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学者高洁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12]

三、总结

朱自清的散文正是由这些对现实环境的艺术加工,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述、修饰手法的运用,才让读者在文章的精巧的结构、流畅的行文、饱含的真挚的情感、缜密的布局中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不满同时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的拳拳的心。语言艺术的特点在朱自清散文中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正是由这样独特语言艺术的存在,才让人们在阅读朱自清散文的时候收获颇丰,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迟卉.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J]. 科技风,2015,(22):224.

[2]熊芳雨. 朱自清散文名篇与中学语文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韩梦姣. 中学朱自清散文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4]张建红.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J]. 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3(11):88-92.

[5]张云霞. 朱自清序跋初探[D].河南大学,2014.

[6]刘继印. 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情结探因[J]. 枣庄学院学报,2013,30(04):25-28.

[7]蔡丰.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模糊意境美[J]. 毕节学院学报,2013,31(07):19-22.

[8]吴崇新. 好修辞着色春更美——朱自清散文《春》的修辞艺术赏析[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04):82-84.

[9]朱玉红. 试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J]. 名作欣赏,2011,(23):26-28.

[10]崔丽莉. 朱自清诵读教学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11]尹艳瑚. 试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2]沈霞. 朱自清散文:真与美的完美融合[D].苏州大学,200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