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当时楚王资助左良玉,武昌(鄂州)一定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取经的兵 2021-02-18

左良玉(1599年-1645年),字昆山,山东临清人,明朝末年将领。初在辽东与清军作战,曾受侯恂提拔。后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不断扩大部队,升为大帅,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儿子左梦庚率所部降清。

《明史》:左良玉以骁勇之材,频歼剧寇,遂拥强兵,骄亢自恣,缓则养寇以贻忧,急则弃甲以致溃。当时以不用命罪诸将者屡矣,而良玉偃蹇偾事,未正刑章,姑息酿患,是以卒至称兵犯阙而不顾也。

明朝末年,官逼明反,陕西湖广之地民变不断,时值宁南侯左良玉兵力最多,多达数十万人,毕生一直和李自成、张献忠作战,虽然互有胜负,但是左良玉却知道保存实力,到崇祯殉国的时候左良玉已经攒了数十万大军。

1640年,督军杨嗣昌荐左良玉有“大将之才,兵亦可用”,拜其为平贼将军。其后,左良玉在川陕交界的平利一带与张献忠交战,张献忠大败,张献忠妻妾被捕,农民军重要将领也被杀,左良玉因此加太子少保,更加声名显赫。

1642年,明朝庭为了剿杀李自成,派当时的户部尚书侯恂去督师,并发帑五十万犒赏左良玉所属部下,令其讨伐农民军。于是,左良玉与李自成会战于朱仙镇,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此时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已不是当年流寇了,经过战争的洗礼,李自成已经俨然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救世主,各地老百姓纷纷喊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

一场脱离老百姓支持的战争可想而知,其结果肯定是左良玉大败而归,为了保存实力左良玉准备带兵退进了襄阳城。

但是,在撤兵的途中,左良玉沿路收留的散兵游勇太多,导致行军速度严重滞后,结果左良玉率领的明军又和李自成在开封遭遇。因为都是一些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导致号令不行禁不止,收留的散兵游勇们不仅不听号令,还一个个怯战。最终,再次导致开封之战大败。

崇祯十五年,无奈之下的左良玉只好带着自己的亲兵,继续往襄阳撤去,然而还是因为溃败的明军拖后腿,以至于左良玉在襄阳还没站稳脚跟,又被李自成的大顺军穷追不舍的打到襄阳,为了避其锋芒,也是为了自保,左良玉只好再次选择了保存实力撤兵至武昌。

左良玉在崇祯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抵达武昌,武昌(鄂州)这个地方一直是物产丰富的地区,但因为身处内陆,明朝建国以来一直太平无事,守卫一向松懈,因此李自成、张献忠一直都想图谋这一肥沃的区域。

本来左良玉率领几十万大军退到武昌,想着有气大财粗的楚王支助,肯定能与李自成大战一场的。熟料,楚王担心左良玉留在武昌不走,侍候不起这位大爷,将来后患无穷,所以一直就是笑而不语,不正面回应左良玉。左良玉是个聪明人,见楚王不言语便不再自讨无趣,带领人马离开武昌。《明史·左良玉传》中的说法是,左良玉前去拜见楚王朱华奎,开口就讨要二十万将士的军饷,并且许诺说:“我为王保境。”

其实也不能全怪楚王没有回答,他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当时他肯定是在想:“你左良玉有二十万人马,襄阳你都没有保住,还能指望你保住我武昌(鄂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