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客家根亲文化的考察报告

 书缘人生 2021-02-19


关于客家根亲文化的考察报告为学习借鉴赣南、闽西客家根亲文化传承、保护、发展、 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8 月下旬,我市政协以马国亮主席为 首的领导班子,带领机关各委室主任副主任一行共近 20 人 对赣南赣县、南康区和闽西长汀县等客家根亲文化进行了实 地考察,现将有关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他们的成功经验及主要做法和措施 近几年来,赣南及长汀在客家根亲文化传承、保护、发 展、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 色的道路,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定位精准 赣州作为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和最大集散地,客家先民 于此留下了大量民俗风情、文物建筑等珍贵遗产,拥有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处,至今仍保存了十数座客家文化内容 较为完好的客家古村落。因此,赣州在对外宣传上准确地将 自己定位为“客家摇篮” , 从迁徙历史、血缘根脉、乡风民 俗、文化滋衍结构,凸显赣州“客家摇篮”的重要地位,是 “摇篮”主题定位更加突出。长汀,是闽、粤、赣三省的边 陲要冲,客家人入闽第一站,汉代臵县,自盛唐到清末,长 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客家人入闽以来,沿着汀江 1 两岸定居,故汀江流域各县市均为客家人聚居之地,汀江流 域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由于客家人在此聚集人口较多,时 长较长,自古便有八闽“客家首府”之称,一直延续至今。 (二) 、重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文化挖掘 赣州与长汀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在保护与文化挖掘方面 作了很多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建设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一是明 确工作定位。明确三清一不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 但不清文化积淀;三改一不改:改水、改路、改厕,但不改 历史原貌。二是坚持四个正确处理。正确处理拆旧与建新的 矛盾,对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历史遗迹、旧址实施有 效地保护;正确处理产权归属与保护资金来源问题,建立保 护专项资金,探索“私保公助” 、 “公租公保” 、 “公修公用” 、 “民保民用”等历史文物保护模式;正确处理复原修葺与合 理更新的关系,不改变原有形制、风格,建筑样式及工艺; 正确处理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保护、挖掘、传承好活态中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民间艺术真正活起来。 2、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一是以古民居、旧居旧址 为载体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开发。比如赣州龙南县挖掘“围 屋文化” ,对全县 370 余座客家围物按照“一座围屋一种文 化特色”的思路整修开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整体开 发,使其焕发出新活力。二是依托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对历 2 史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发掘、征集、收藏历史文物、民俗文 物。三是借助现代科技对历史文化进行原貌保护。建立历史 文化艺术资料库,确立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邀请 文学艺术工作者对民间文学进行整理并结集出版;对传统工 艺和制作技艺、传统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以及传统体育 活动进行录像和文字说明;对所有民间文化遗存实行录像处 理,刻录光盘保存,确保珍贵的民间文化项目原质、原貌地 得到保护。 3、注重创新建设。在保护与挖掘传承的同时,注重整 合与创新建设。比如赣县,在客家文博资源丰富的基础上, 为充分展现客家摇篮这一定位,以原赣县博物馆为基础,新 建客家文化城(投资 6000 万元,占地 600 亩) 、赣南客家名 人园、赣南客家民俗园,同时整合区域内其他文博资源,优 化内部结构,设立江西客家博物院,使品牌效应升级,知名 度极大提高。再如南康,利用境内姓氏宗亲文化基础,将散 落在民间较多的客家姓氏宗庙、祠堂,由政府主导立项,政 府与民间共同筹资约 1.08 个亿,统一建设,分姓认购的方 式,集中于一体建成占地 470 亩的全国最大的姓氏文化第一 城—中国南康百家姓和谐城,在带动旅游业的同时,也吸引 了境内外大量客家商人到此投资兴业。百家姓和谐城姓氏祠 堂建成几年来,吸引规模以上家具生产企业达 1200 多家。 (三) 、注重在营销宣传力度上下功夫 3 赣州市为加大旅游资源和客家人文资源宣传力度,提升 旅游的知名度,把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厚重的历史人文资 源向海内外游客充分展示,在央视、乐途旅游网等各类媒体 投放了赣州旅游系列宣传广告,在机场、列车、高速公路以 及市内公交候车亭灯箱广告、出租车等投放了赣州旅游宣传 广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百万巨奖征集赣州旅游形象标识 及摄影文学作品活动。在首都北京机场、北京至深圳列车、 高速公路以及城区公交车站台等设臵了平面宣传广告。长汀 县则利用世界客家首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每年一次的 客家后裔公祭母亲河活动,全力做好对外宣传,不断扩大知 名度。另外,县委、县政府积极与阿里等电商企业合作签约, 成为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在福建省的第二个试点县,利用电商 平台,把客家特色豆腐干、米酒、米粉、河田鸡等传统农副 产品推广至全世界,同时对客家根亲文化旅游业也起到了很 大的宣传作用。 二、新郑发展根亲文化的绝对优势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中原历史文化的本质特点是根文 化。新郑在区位上以省会郑州为依托,经济发展迅猛,地理 位臵优越,铁路、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机场四通八达,高 校众多,文化层次较高;又是黄帝故里所在地,拜祖大典连 续十一年的成功举办,蜚声中外,“三同三和”主题深入人 心,根亲文化品牌优势得以彰显,尤其是在海外影响日隆并 4 成为河南省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故在根亲文化发展方面, 有着巨大的比较优势: (一)人文始祖之根。新郑是中华民族十大始祖之一黄 帝的出生、建都、创业地。黄帝居五帝之首,其最早有 3 个 姓:本姓公孙,长于姬水而姓姬,国于有熊又姓熊,号轩辕 氏。其后代人丁极为兴旺,相传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 地位的族团都是黄帝的后代。因此对海内外炎黄子孙有强大 的感召力。他统一万国部落,制舟车、筑宫室、造文字、定 律历,创始了许多重大发明,开启了远古中华文明新纪元。 (二)中华姓氏之根。根据史料记载,炎帝只传有姜姓 一系,黄帝传子 25 人,分衍出姬、酉、祈、己、滕、箴、 仟、荀、僖、姞、儇、依等 12 姓。自此,人口逐增,支系 派衍。在中华姓氏人口总数排名前 100 个大姓中,有 97 个 源自河南。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是姓氏资源第一 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多在河南。新郑是黄帝时政治、 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春秋时郑国和战国时韩国的国 都,而这正是“得姓受氏”的重要条件,曾经诞生和发展了 轩辕、轩、少典、少、典、熊、华、郑、韩、何、高、国、 张、常、石、安、白、都、东里、堵、郐、关、共、段、寇、 彭、皮、强、然、尉、侠、印、司、游、詹、祝、驷、丰等 287 个姓氏。 (三)历史文化之根。新郑地处中原腹地,位居商都郑 州、九朝古都洛阳、宋都开封、魏都许昌四大古都中心,自 古以来就是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素有“九州通衢”之称。 早在八千年前,中华先民就在这里栉风沐雨、手胼足胝,创 5 造了被誉为“东方文明曙光”的裴李岗文化;五千年前,中 华人文始祖黄帝在此出生、创业、建都,肇造了光辉灿烂的 华夏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两千年的郑韩文化堪称 “20 世纪 100 项中国考古大发现”之一。以莲鹤方壶为代表 的青铜礼乐器、唐户遗址、胡庄韩王陵、夏商望京楼遗址均 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黄帝故里、郑国车马坑、 欧阳修陵园、 白居易文化园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煜煜生辉。 (四)名人名家之根。 新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 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历史上除诞生轩辕黄帝外,还 诞生了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水利家郑国、 汉代军事家张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 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相高拱等光耀史册的风流人物; 出现了烛之武舌退秦师、商人弦高救郑、渔夫击篙退吴兵、 刚直敢谏的清代监察御史刘光三、辛亥革命烈士孟庆第等可 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新郑可谓人才济济, 他们彪炳史册,垂范百世,见证了新郑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 厚的文化基础。 三、新郑发展根亲姓氏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 突出重点,找准定位,合理规划布局根亲文化 要在谋划黄帝文化发展提升的理念上打造根亲文化,抓 好结合上持续创新。一是品位要高。以黄帝文化这个鲜明主 题为载体, 整体策划、 淋漓尽致地发挥新郑的根亲文化资源。 二是规划要精。规划方案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特色 个性。把根亲文化元素融入到城乡建设、企业产品、商贸旅 游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让每一个到来新郑的人,一踏入 6 故里大地,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根亲文化气息。三是坚持以根 亲文化统领旅游产业开发。深挖根亲文化资源,填充大典之 后的空白,为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四是通过论 证、建设具有中原风格、新郑特色的中华姓氏文化博物馆, 中华国学馆,故里名人园等,融入姓氏、祖居、祠堂、宗谱 等根亲元素,使之成为增进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有型载体和 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阵地。 (二)加强宣传普及根亲文化 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普及根亲文 化。要在海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地大力宣传,有声 势、有实效地进行宣传,精心策划宣传创意,通过在报刊上 发表根亲文化文章,在电视节目上播放根亲文化影视片、专 题片,办好根亲网站等多种形式,有声有色地做好宣传普及 工作。二是办好根亲文化刊物。及时将根亲文化研究成果发 表出来宣传出去,联络联谊活动情况发布出来报道出去。三 是鼓励民间姓氏文化宗亲社团以及姓氏文化研究人员编撰 出版根亲文化书籍或宗亲族谱。支持他们与海内外的姓氏文 化宗亲社团交流交往。 (三)创新根亲文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机制 在根亲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要创新体制机制。相关景区 开发,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市场的力量,引入社会资 本,实行政府引领、服务,市场主导、运作,形成强大的社 会文化建设氛围。可以借鉴江西赣州南康区百家姓和谐城建 设的成功模式:政府引导,民间主体。即统一规划,统一设 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确保风格,确保质量,确保安全, 7 确保速度;优先筹款,优先选样,优先选址,优先施工;通 过民间运作,姓氏筹款,政府支持,和谐共建。在管理上, 健全服务机构、学习交流平台、协调对接机制。借助传统的 清明、重阳、春节三大节日,丰富传统文化内容。 (四)强化根亲文化资源转化。在姓氏文化研究的基础 上,加强延伸研究领域,开发根亲文化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 能, 将这一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根亲文化除节会、 祭奠、旅游之外,还可以继续拉长文化链条,衍生更多文化 业态,如根亲文化方面通俗读物、家谱的出版,根亲影视、 演艺的策划与表演,根亲文化活动的体验、参与,中华根亲 文化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等。同时让根亲文化走进企业,植 入产品,积极开发一系列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实用性强, 附加值高,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如书籍、杂志、玩偶、 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剧、日用品、证章装修装饰品等等, 有序推向市场。将根亲品牌转化为文化“产品” ,壮大根亲 文化产业。 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