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运河通航看山东,难点在穿黄,为何山东动作迟缓?

 新一壶春秋 2021-02-19

大运河后申遗时代,全国呼声最高的就是复航,业内普遍有一种声音:大运河全国通航看山东,山东看济宁,而济宁最难在穿黄。

是的,大运河山东段南起台儿庄,北至德州第三店,境内长度483公里,目前现状是黄河以南250公里已经通航,效益明显;但是,黄河以北233公里,由于断航时间较长,年久失修,大部分航段保存着原有河道,个别河段已改做他用,有的平整为农用。


为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山东也出台《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一些专家也提出了大运河穿黄的两种选择:水下穿黄、水上渡槽。

水下穿黄,最佳位置为济宁梁山以北,这里黄河底高、堤外河底较低,可在黄河底下建设通航隧道,继而船进阳谷县境内,经由二干渠至聊城,进入拓宽的会通河至临清,进入卫运河直至德州,然后一路向北在天津入海。

也有专家建议,在泰安东平县东平湖东北角的位山附近挖两条洞径9.3m的隧道,从东平湖出湖闸至位临运河进口,平洞段长634m,在黄河河底下70m深处。


水上渡槽,在东平湖北侧黄河河道之上建立渡槽工程,利用人工机械升降,使得运河船只穿黄。船过黄河后,疏导河道至会通河,再至聊城到临清,继而进入德州向北。


不可否认,无论是水上渡槽还是水下穿黄,都出现技术复杂,工程浩大,投资不菲三个问题,但实事求是来说,这三个问题在今天的科技与国力面前,根本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大运河通航干什么?


其一,客观来说,黄河以北的大运河山东、河北段,几百公里的沿线,经济并不是非常发达,地下也缺乏煤炭、重金属等资源,由此拉动的运河货运价值有限;

其二,这一段运河属于平地开河,落差小,水源补给缺乏,黄河水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尚且紧张,更不要说生态用水了,而长江水来到这里,更是价格高不可攀。

其三,目前该区域已经形成国道、高铁、高速公路立体交叉的运输网络,增加一条水运通道,运量有多大,效益如何,尚不明朗。

其四,不可否认,大运河通航可带来旅游之利,但从目前该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来看,成为支柱型产业也不是一蹴而就。

其五,大运河通航后,后续补水、航道维护、人员工资等费用如何解决?会不会成为地方经济的负担,在彻底解决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问题前,肯定要慎重。

或许,这些才是山东动作迟缓的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