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的香港山頭,是屬於動植物的快活時光。稀少的人流顯得綿長的山徑清晰易見,尤其周末難見蹤影的石龍子及網絲蛺蝶,此時此刻都走出步道曬太陽。上山約莫一個多小時,眼看快要到達約定的時間,心裡著實有點焦急,步伐不其然加快,深怕讓今天的「隱山之人」久等,更怕梅子林的鳥兒牛隻不等人。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幸而一個轉彎,山徑頓然開揚,映入眼簾的就是隱世村落——荔枝窩梅子林。大多數人只知馬鞍山的梅子林,卻鮮有人知道香港的新界東北也有著另一個梅子林。這個梅子林擁有近400年的客家歷史,早年與鄰近的蛤塘、小灘、牛屎湖、荔枝窩、鎖羅盆及三椏組成了一個客家古村群,名為「慶春約七村」*。 *「約」又稱「丈量約」,是丈量土地的專用名詞,在這裡意指「地段 (Lots)」(感謝資料由網民K W Yu提供)。昔日海盜橫行,村落之間訂立鄉約結盟,共同對抗外敵,「慶春約」便是「十約聯盟」其中之一。後來每十年以荔枝窩為首舉辦太平清醮,讓村民歸村祭祖,聚首一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拜見「隱山之人」舊日的客家樓房,今天搖身一變成為「梅子林故事館」,盛載著不同的藝術創作、人物和故事。其中一位藝術家葉曉文正站在館門迎接每一個城市人的來訪。她既是半個駐村導賞員,更主責為這裡的房子外牆畫壁畫。活化計劃以外,她則是一名熱愛大自然的作家及畫家,著有《尋花》、《尋牠》、《隱山之人In situ》等以生態為創作靈感的小說及圖文著作。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走近葉曉文,見她正跟一對住在荔枝窩的母子聊天。男孩往田圃與故事館通處奔走,不亦樂乎,好一個在山林長大的野孩子。對出身城市的葉曉文來說,縱然她喜愛山林的一切,但「隱山」生活也是戰戰兢兢的熬過來。「因著活化計劃,有時需在村內留夜,然而原居民早已遷出,入黑後杳無人煙,只有自己一個,初期實是非常害怕。後來適應到早睡早起的習慣,晚上9時入睡,清晨5時起床,看到漂亮的日出挺是寫意。鄰村蛤塘村的人更厲害,他們一般凌晨4時便醒來了。」她笑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生態文學與藝術葉曉文從小到大對寫作、繪畫都富有濃厚興趣,她直言只是嘗試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糅合在一起。「我本是一個內向的人,過去的創作經常侷限在圍繞自我觀感,讓我跳出框框的就是『生態』。藉著觀察動植物間的掙扎求存或連繫,學習以客觀視角看待外在環境,令我的創作擴闊出更多的可能性。而且運用大家身邊都有的動植物作話題,更能與陌生人打開話匣子,引伸出更多的故事和靈感。」 「壁畫的題材也是多靠跟村民聊天,把打聽回來的歷史故事,再結合當地生態特色所繪製而成。例如牆身右方的雀鳥是村民俗稱的『孟婆雞』,正名為『褐翅鴉鵑』,以前的村民經常會捉它來浸酒喝;另外昔日梅子林因多種梅子而命名,故此畫中可見梅子;而左邊三隻鳥兒,分別是這裡常見的『赤紅山椒鳥』、『暗綠繡眼鳥』及『蒼背山雀』。希望能透過繽紛的畫作,打破這裡以往的廢墟形象。」 當你細閱葉曉文的文字創作,或觀賞她所繪畫的畫作,腦海自不然會走進一個鳥語花香又帶點靜謐的大自然世界。在這個紛亂動盪的時勢,更恰如避世天堂,感覺相當療癒。 【天、地、人——梅子林藝術活化計劃】:www./TTYCULTURE/ 撰文及攝影:文西 FB:@ https://www./simpleshot.simplelife 世上無聊事,只靠有心人;無聊的日子,都總有意思。最喜歡無聊事認真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