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安阳,明朝改筑彰德府城,老城的东、西城门为啥不相对?

 建安视觉 2021-02-20

 

  

夜晚灯光映照下的安阳老城明代赵王府高阁寺。(王建安  摄影)

 

安阳地处河南省最北部,是一座具有3300多年历史的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个王朝的都城。安阳老城位于安阳市老市区的中心,据明代崔铣所著《彰德府志》记载,安阳老城始建于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公元580年,邺城遭焚,迁相州、魏郡、邺县至安阳城,遂称相州。

 

  

从老城县前街看高阁寺。(王建安  摄影)

 

据载,安阳老城增筑于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在明朝初期的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改筑安阳城,改筑后称彰德府城。当时的彰德府城共四座城门,东门曰永和,南门曰镇远,西门曰大定,北门曰拱辰。四门之中,北门“拱辰”语出《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为拱卫君王或四裔归附。永和、镇远以及大定这三座城门,均显露出我国古人厌恶战争,祈求天下永远太平的美好愿望。

 

  

地处安阳市文峰大道交叉口的彰德古城游园。(王建安  摄影)

 

明朝初期改筑的安阳古城地势呈龟背形,鼓楼广场为全城地势最高处。四座城门之中,南、北两门相对,东、西二门相错。城内街区布局具有中国典型的古城风格,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为中轴线,城内的南北大街直通,而东西大街却相错100多米。1932年又在西城墙侧翼增辟新安门,即今日的小西门,安阳城始增至五个城门。至此,安阳老城始有“五门四关,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十八罗汉街”之称。

 

  

位于县前街的民国老建筑——安阳大旅社。(王建安  摄影)

 

明朝初期改筑的安阳老城为何“东西城门不相对,东西大街不直通”呢?有人说是老城安阳地处黄河故道,东西两门相错,黄河就不会迁回“老家”了。

 

  

 

也有说法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城门相错,城中道路拐弯,即使敌人攻入城中,也不会很快占领全城。还有古代“阴阳五行”风水学的说法,西方为金,东方为木,金克木,如果东西城门相错100多米,老城才能够逢凶化吉。

 

  

 

另据安阳老城居民的说法,东西城门不相对,东西大街不相通,这样的城门、街道设计,主要是出于防范洪水的考虑。安阳地处太行山脚下,地势西高东低,夏季暴发山洪时,滔天洪水自西向东而来,西门首当其冲。而安阳老城的东西城门不相对,即使洪水冲进了西门,也不会顺顺当当穿城而过,相应地减轻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1999年,随着安阳市文峰中路的扩建,安阳形成了以文峰塔为景观中心的南北轴线,在老城南部区域保留了相对完整的传统民居。公开信息显示,古城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计划恢复建设古城安阳四个城门、四个角楼、部分城墙、鼓楼,整治护城河,恢复安阳老城历史风貌,将安阳老城南部规划建设为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聚集区。

 

  

 

古城是一地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与当今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相比,安阳老城只能算作是一座“小城”,但是从“东西城门不相对,东西大街不直通”来看,无论是阴阳五行风水学说也好,还是出于城市防洪排涝的考虑也好,这座建设水平远不及现代的“小城”,细微之处却体现着古代先民高深莫测的营城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