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虹野:道德做比说更重要

 虹野小书馆 2021-02-21

  虹野:道德做比说更重要

  文/虹野

  在某大学某个清真食堂,有个学院曾经倡导吃完饭 后要把碗收走,这样方便后来同学吃饭,并认为不收碗的同学属于素质比较低的同学。并让食堂员工监督学生收碗行为,结果,引起同学们反弹,该食堂几乎无人收碗了。

  今年该校又建了一个新食堂,无人说收碗,但是至今都没有人或者说很少人不收碗就走人的。

  由此可见道德仅仅是一个习惯,是靠做而不是靠说的。

  另外有几个城市规定如果不给老弱病残让座,司机可拒绝发车;教师师德需接受学校考核;在这里我们发现很明显的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道德法律化。道德历来都是内心活动居多,外人很难判断别人真实的想法,所以很少用法律来约束道德,因为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能的。就以师德来讲,你说是哄着学生开心的玩的老师高尚,还是严格要求每一堂课的教师高尚?如果让学生选择,肯定不会选择严厉的老师,所以教师的教学自由权利要高于学生学习的自由权利。也有学生事后明白了严厉的老师对他们更好,道德更高尚,但是这已经是过去式了,该严厉老师可能已经下岗了。这就是道德被法律化之后的逆淘汰。

  第二个:制定这些规则的都是把自己放在比较高的卫道士的角度来说道德。比如公交让座问题。如果真的有道德的话,根本就不应该有让座现象出现,每个人都有座位不就行了吗?毕竟这么远的路程谁都会累的,年轻力壮的工作劳累了一天,当时可能不比老弱病残体力 好到哪里去。所以这些从来不坐公交车的伪卫道士们应该督促的是公交公司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而不是拒绝服务。那些制定师德规则的人应该让老师在一个有道德有良心的环境中更加高尚,而不是把心理掩盖起来。

  所以道德靠的是做,而不是说。也希望这些伪卫道士们,仔细思考。首先考虑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做假传统是怎么产生的吧。人为什么造假?大都属于法律侵犯到了道德领域,用来指导大家怎么怎么做,但是事实上却都没有这样做。比如教师,要求对学生要怎么怎么样好,但是你真的对学生 好的话,可能会下岗。所以大家都虚伪了,都造假了。

  环境真的很重要。道德做总比说更重要。日行一善吧。唉昨天一个聋哑人要钱没有给,总是担心他可能比我更富裕,这算不算道德败坏了呢?曾经给一个所谓的与儿媳妇吵架出走了的老太太不少钱,可是过了一个月依然给我要钱,依然同样的借口。人的善良和道德或许就是在这虚假中给逐步磨灭的吧。

  现在需要反思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怎么样产生了国民造假的氛围的。行善和受骗,负责和失业怎么样除了造假之外才不会同时发生?

  写着写着感觉跑题了,呵呵,幸亏不是命题作文,否则零分了。就这样吧。日三省其身,今天算一省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