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观点 | 父母最大的不幸是:眼中只看得见孩子,看不见自己

 信洁rsljo1t5p4 2021-02-22

休假回老家,听奶奶讲了一件让我震惊的事情:村子里的刘家婶子因为上初三的儿子逃学打游戏,喝了农药。幸亏邻居发现及时将她送医院抢救,她才捡回一条命。

由于二叔常年在外跑运输,自从有了儿子,婶子就把工作辞了,一心扑在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上。孩子就是她的圆心,她只围着孩子转,甘之如饴。

起初孩子比较听话,学习也不错。婶子最大的骄傲就是她的孩子。

升入初中后,孩子迷上了玩游戏,成绩开始直线下滑,后来演变为旷课逃学。

婶子开始抱怨:孩子变成这样,她真是看不见活下去的希望了。

差点酿成悲剧的原因就是婶子的一切生活只围绕着孩子转,他的眼中只看得见孩子,看不见自己,喜怒哀乐只为孩子。

她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不知道孩子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的自己。

无独有偶,

安徽蚌埠的一位妈妈因为孩子未考入理想的学校,站在楼顶与寻短见。

当妈妈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天时,她目光所及只有孩子,再也看不见自己。

如果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那妈妈的天就塌了。

心理咨询师林信洁说「情绪不被接纳和看见,不被允许表达或宣泄的时候,躯体症状就随之出现。

这两位妈妈都是看不见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宣泄愤怒与悲伤,才做出伤害身体的事情。

其实,一个人首先是要先成为自己,其次才是爸爸、妈妈,而眼中只有孩子而看不见自己的父母,注定是要有悲剧的。

NO.1

只看见孩子,看不见自己的父母

活得卑微、痛苦

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在《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科斯蒂的母亲是一个脾气暴躁、反复无常的人,经常打骂她,她非常怨恨她的母亲。

所以她发誓要做一个和母亲不一样的妈妈,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妈妈。

于是,她总是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一位

所有的时间都围绕着孩子的需求安排,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

孩子哭闹,她便整晚整晚地抱着孩子睡觉;只要孩子想要的东西无论昂贵还是便宜,有用无用她都买回家。

她以为自己忘我地爱孩子,孩子也会喜欢她、爱她,然而恰恰相反。

当她没有能力满足孩子要求时,孩子一边发脾气,一边对她说「妈妈,我讨厌你、恨你!」

她又活成了像母亲那样被孩子怨恨的妈妈。

她愧疚、崩溃,难以释怀,不得不去咨询心理医生。

自从有了孩子,科斯蒂眼中只看得见孩子,已经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存在。

她给了孩子完整、无条件、不设底线的爱,却唯独没有爱过自己。

当孩子不能如她的愿喜欢她时,她只能卑微、焦虑、痛苦地活着。

正如书中所说别人的认可、欣赏和尊重,是吸引来的而不是乞讨来的。

父母眼中有自己,关爱自己,适时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也会看见父母的需求、尊重父母。

NO.2

只看见孩子,看不见自己的父母

不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小欢喜》中的宋倩就是一位只看得见孩子,看不见自己的妈妈。

 

她原本是春风中学的金牌物理教师,为了陪女儿高考,她主动辞职。过上以全天候照顾女儿为主,给别家孩子补课为辅的日子。

她带女儿去看电影,当得知女儿已经看过的时候,她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

当女儿说是为了让妈妈高兴时,她却说「我不用」。

完全看不见自己的宋倩只能将英子视为自己的一切,这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灾难。

英子在宋倩事无巨细、密不透风的管教和压制下,被确诊为中度抑郁。

虽然这只是影视作品,但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哈尔滨一位单亲妈妈,一心扑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

从中考一直到考研,细致入微地安排着一切。

她不交友、不聚会、无爱好,孩子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孩子目睹了妈妈为自己做出的巨大牺牲,内心充满负罪感,也患上抑郁症。

最后,他在两次考研失败后,挥刀自残。

这些眼中只有孩子,看不见自己的父母,本以为通过自我牺牲,能养育出自己期待中的孩子。

殊不知,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无底线的自我牺牲,而是给他们树立过正常生活的榜样。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过好日子。

父母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安慰。

NO.3

只看见孩子,看不见自己的父母

养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有很多父母喜欢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自己的生活全部围绕孩子转,没有自己的思想,寻不到自己的空间。

丢失自己的父母不但没有把孩子培养得更好,反而换来一个自私、不懂感恩的孩子。

还记得厦门的那位被逼无奈的父亲吗?

他报警要警察救救他的孩子。原来他儿子42岁了,毕业于北京某学校,因工作不顺便不再外出工作,还不结婚,一直过着啃老的生活。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南京。

小王留学归来,一直在家啃老不工作,整日游手好闲,王先生大为恼火,经常与其发生争吵。

后因矛盾激化升级,儿子扬言要拿刀砍父亲。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

父母对子女倾其所有的付出,而子女却总是心安理得地接受。

父母一边忘我地付出一边被子女百般挑剔、横加指责。

只看得见孩子,看不见自己的父母,不但没有获得孩子的感恩,连起码的尊重也没得到。

父母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心理学者曾奇峰说:「抚养者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与抚养者分离。

父母忘我地付出,永远围绕着孩子行动,看不见自己的生活不是高品质的亲密关系。

NO.4

那父母怎样做才能不囿于孩子

看得见自己呢?

1
好好爱自己。

Papi酱曾经在节目中谈到,很多父母的一生都围绕着孩子转,就连出去玩都觉得不应该。

她和妈妈也是经过多次沟通之后,妈妈才转变了思想,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

现在她妈妈的生活既充实又欢愉。

在成为父母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成为自己。我们最应该把自己放在人生的首位,去爱自己,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

心理咨询师林信洁说过「爱自己比爱他人更宝贵!」

有能力爱自己的父母,才有能力去正确地爱孩子。

2
别放弃学习

樊登在《读懂孩子的心》一书的扉页中写到:

「如果父母不想成为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破解之道就是成为终身学习者!

曾经,49岁大叔考研成功,与16岁儿子同上大学的新闻刷爆朋友圈。

 

姚大伯表示自己要以身作则,用自己学习的经历来鼓励孩子: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人到中年的姚大伯虽然生活已经很安定了,但他没有停止学习,也没有被孩子、家庭琐事迷住双眼,而是始终看得见自己,活出想要成为的样子。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能力成为姚大伯,也不是要父母去效仿他。

但父母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止,不能因为年纪变大就决绝学习、决绝接受新鲜事物。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能够推动孩子往前都的,通常是那些正能量的影响,而不是一些负能量的自我牺牲。

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父母能看见更好的自己。

3
自己的圈子

高晓松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年自己过生日,妈妈没有来,但他很高兴。

因为那天,他妈妈正忙着合唱团排练。

看到妈妈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并且乐于其中,高晓松非常开心。

父母就应该如此,了解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生活圈。

因为养育孩子,是人生的重要一部分,但不是生命的全部,自己才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

心理咨询师林信洁说「自责、愧疚是对自己伤害最大的负能量,学会接纳和认可自己吧,允许自己,原谅自己,也理解自己。只有拥有自我,才能感知世界。」

愿天下父母都能首先看得见自己,照顾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需求、拥有自己完整的灵魂、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岁月的荡涤中活出清新的自己,也能把最好的自己给孩子。

作者简介:文溪。文若溪流,笔尖淌情。惟愿温情的文字感染你我,照亮前行的路。

心理咨询 / 心理讲座 / 心理团辅
▼如有需要,请添加小助手▼

信洁心理驿站欢迎您的原创,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精彩原创:

亲子关系 |《权力的游戏》重磅回归,且听心理专家大谈育儿观

心理美文 |《渡心人》:白瓷狗

心理美文 |《渡心人》:针孔

心理美文|《渡心人》:你只是好奇爱情的样子

心理美文| 15岁女孩告白72岁爸爸:哪个瞬间爸妈的爱让你突然觉得特感动?

育儿文章丨妈妈,我考第一,你高兴吗?

热点关注丨13岁少年弑母:这样的孩子你还给他机会吗?

大佬时间 | 舒淇不洗澡与悲伤肺

心理美文 | 《渡心人》:空椅子

《渡心人》| 竞争上岗

育儿 | 作业千万条,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第一条

亲子关系丨托底的家长,是孩子远行的定心丸

育儿文章 |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破?父母只需做到这三点

婚恋情感 | 高质量的婚姻都做到了这三点……

心理成长 | 只要学会了它,你便拥有了幸福的能力……

心理美文丨章子怡:当妈后,贪生怕死是一种美德!

热点关注丨北大“学神”涉嫌弑母被抓:培养孩子具备这个能力,世界才有希望

心理美文丨92岁老人探望70岁儿子迷路:他可能忘了全世界,却唯独没有忘记爱你

婚恋情感丨秦沛婚姻观引网友大赞: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

婚恋情感丨你吃不了独立的苦,就要吃婚姻的苦

心理成长丨贝聿铭先生走了:留下了什么样的宝藏,孩子们非学不可?

心理美文丨《渡心人》:那些风花雪月的往事

心理美文丨渡心人:吸毒女小娜的故事

点一下在看,就多了一份被看见的喜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