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雪芹纪念馆

 木香草堂 2021-02-22

图文/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一书成学的恐怕只有《红楼梦》了。“红学”家们除了研究小说内容本身,也研究作者曹雪芹的身前身后事和生活背景,以便准确的把握小说内涵。

春节前夕,我到香山游览卧佛寺,拍摄腊梅花,也顺便参观了北京植物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感受颇深。

新中国为纪念清代文学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建有三处纪念馆:南京即古金陵一处,北京两处,其中一处就是位于北京植物园内、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这里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于1983年4月22日建成,由傅杰题写了匾额“曹雪芹纪念馆”。

七绝·红楼梦

旗人

奇书半部绝千古,

妙笔一枝蔽后人。

阅尽凡间甘苦事,

谁能道透木石情。

注:《红楼梦》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著,

后40回为高鹗续,故曰半部书。

经过一部打开的巨型《红楼梦》石刻书,就来到“曹雪芹纪念馆”南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棵高大而沧桑的古槐树。

当年的物证,古槐树。

来到纪念馆正南门,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馆前的两棵古槐树。具说这古槐树也是认定这里是曹雪芹故居的重要物证。

曹雪芹纪念馆为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老屋,馆舍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規模不大。

馆藏主要有与曹雪芹身世相关的文物,曹雪芹一家与正白旗村有关的文物,以及名著《红楼梦》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芹溪处士,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作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南京织造世家。

13岁时,其叔父曹頫因经济亏空案被抄解归京,先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居住,几经搬迁,于乾隆九年左右(1744)回到香山正白旗祖居,即这座纪念馆处。

曹雪芹在这里度过了晚年的清贫生活,并完成了《红楼梦》的创作,其间遭遇了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之痛。

作为旗人,又出身富贵之家,过着这种清贫生活终其一生,确实可怜可叹!

进入纪念馆院里,看到一块大石上刻有“曹雪芹纪念馆记”,由启功题写。

上面写到:曹雪芹是中华民族之骄子,文坛之巨星,惜其生不逢时,年未五旬而卒,身后萧索,惟遗红楼梦一部流传人间风雨百年,衍为显学。

兹为追念先哲,弘 扬中 华传统文化,公元一九八四年孟夏, 北京 植物园始创建曹雪芹纪念馆于卧佛寺之东南里许健锐营正白旗村。

民居老宅,古槐参天,碉楼耸立,土井依然,山衔水抱,翠竹龙吟,林木掩映,曲径幽深,考诸史籍,佐以传闻,此乃曹公雪芹当年著书之黄叶村也。

今国运昌隆,红学远播,拓宽旧馆,以孚众望,遂于一九九六年春夏之际,再次筹资,增建展室,时约六载,三度修葺,历经数月,焕然一新,所展文物,慎加审夺,凸显曹公,结庐西郊,著书环境,工竣之日,略志数语,以伸始末讚曰:旷世奇才,风骨永在,传神文笔,光耀千秋。

岁次壬午公元二零零二年九月二十八日。辽海胡文彬谨识、吉林 石东华书丹、曲阳 刘秉杰镌石。

曹雪芹纪念馆为两进院落。第一个院落门牌“曹雪芹纪念馆”是启功题写。大门上两个 狮子头,门栓很醒目,迈进门去迎面是个屏风,左手院栏,右手是办公室,往北有个门,门旁有棵老槐树(整个院区共三棵古槐树)。

第一个院内的老槐树

门上狮头

第二个院落,进入院中有尊曹雪芹塑像,应该是铜的,可以看到有的地方磨得闪闪发光。

馆内分为五个展室,分别陈列有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地方;写作《红楼梦》的书斋;香山地区美丽的自然环境所给予文学家的灵感;二百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以及与故居有关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碑刻陈列,反映了曹家与香山地区的关系。

展室中除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经历,还陈列有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许多实物资料。原来的题壁诗重新进行了临摹复制并按原状展出。

展馆所在的黄叶村不大,但环境优美而清静。村内不仅设有"河墙烟柳"、"薜萝门巷"、"竹篱茅肆"、"柴扉晚烟"等景点,还有茶馆、酒肆、古墩、石磨、水井和屋后的菜地等,一派悠闲的乡村田园风光。

当年的物证,石磨。

整个院落,由低矮的长方形院墙环绕,前后两排共18间房舍。

后排6间展室是重点,内容为曹雪芹的生平家世、《红楼梦》的影响两部分。

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的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13岁前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

13岁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贫病无医,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悲凉。他由贵族上层一下跌入社会底层,饱尝了世态炎凉。

生活上的困顿,促使他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出了一种傲岸不屈的态度。

据介绍,认定这里是曹雪芹晚年居所,主要是是通过馆区三棵老槐树、石磨、被称为“曹雪芹小道”的路名,以及在39号院内发现曹雪芹亲笔书写的楹联而做出的推断。

在曹雪芹生活时期,为了对付西南,西北叛乱,整个西山兵营成了大型演兵场,过了颐和园北宫门往香山方向,地名基本都是某某旗所在地,曹雪芹所在村有羌碉、古墩等军事设施并不奇怪。

纪念馆的北后门

从纪念馆后门出来,往水源头方向走,就是著名的“曹雪芹小道”,大概是曹雪芹进出的主要通道。

在植物园最北侧水源头附近,有一巨大石块,就是“飞来石”,旁有石上树,有人推说,这可能就是《红楼梦》中“木石前缘”的灵感源头。

古墩、羌式碉楼。此处曾是驻军要地。

当年的物证,曹雪芹小道。

“飞来石“,这在红楼梦里都可找到影子。

水源头

曹雪芹一生有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即曹雪芹的原配夫人梅氏,是他的表妹;二配夫人柳慧兰,貌似歌女;三配许芳卿,才女。

原配梅氏,楚楚可爱,是个让人心疼的小美人。她知书达理,也爱哭鼻子,跟曹青梅竹马。但弱女子跟了穷才子,不久便消陨了,遗留给曹雪芹一大笔遗憾。

二配柳慧兰是个矛盾集合体。柳慧兰一方面支持曹雪芹创作,一方面又盼着曹雪芹有考取功名的一天。这种矛盾,床头和床尾吵,就成了家常便饭。不过柳慧兰以“脂砚斋”名号点评《红楼梦》,被认为是“红学”研究最权威的版本了。

三配许芳卿,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她接着柳慧兰的名号“脂砚斋”来续评石头记,可见才情不浅,或许林妹妹身上就有许芳卿的影子。

这对木制书箱,就是曹雪芹的书箱。上有“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之句。应是曹雪芹亲笔题写。

在五行书目的左侧,用娟秀行书抄写一首七言“悼亡诗,据说就是许芳卿所写,以悼念亡夫曹雪芹。内容如下:

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

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

织锦意深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

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

很多红学名家看过书箱实物后,都一致认定这对书箱就是曹雪芹生前用过的遗物。而诗便是他的最后一任妻子芳卿所写。当然,是否属实,可再考证。

《金陵十二钗》曹雪芹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对这部千古奇书还在研习中,对其中之味各有卓见。我也算半个“红楼”爱好者,对原著读过几遍,但也只能说对《红楼梦》略知皮毛而已。

赞旗人美篇《曹雪芹纪念馆》

棋乐无穷

一代文豪鼎世铭,

清风万缕颂传宗。

亲执妙笔书成卷,

今观曹馆意义殊。

2月13日

赞曹雪芹纪念馆

中 庸

千古奇书红楼梦,

铸就文坛古聖人。

流光溢彩垂青史,

建馆警醒后代根。

沉淀浮云虽远遁,

世代变迁含意深。

读美篇《曹雪芹纪念馆》有感

碧 绿

妙笔生花半卷书,

人生哲理一世享。

大师千古文笔秀,

巨匠万载书诗章。

观旗人美篇点评

战 武

走遍天南海北,

探访名流古迹;

奇人奇事奇景,

皆在旗人眼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