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信之:你和理想中的自己只差1/3个德鲁克

 彭信之管理识堂 2021-02-22


德鲁克出生于1909年,在中国,那时候还是宣统元年,已经是非常久远的时代了,而德鲁克去逝的日子则是13年前的2005年11月11日。11月11日,多么特别的日子,以前我们叫做“光棍节”,现在叫“双11”。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这一天被命名为“德鲁克日”,是加州市政府为了纪念德鲁克先生对管理学的巨大贡献所做的一个更名,每年的11月11日到11月19日则被称为是“德鲁克周”,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举办很多的纪念活动。

在2017的纪念活动中,我分享的主题借用了一部电影的名字,叫做“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确实,我们很多人会将彼得·德鲁克定位成一个管理学的大师,对他的理解已经变得标签化了,他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一个神,是要挂在墙上去的,其实德鲁克先生本人对此非常反对,不喜欢别人叫他大师,他觉得这是骗子的伎俩,他认为“一个人一旦被命名为大师,其实就离骗子不远了”。

在现实的世界中,很多人是从他的全世界走过的,当然,很多的企业家,很多的管理者和很多的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他们没有选择从德鲁克先生的身边路过,而是停下来驻足思考,并且有幸能够跟德鲁克先生进行一些对话,哪怕是德鲁克先生已经过世了,依然能从他的著作中读到很多的心得和体会,这些企业家包括我们所熟悉的,像通用电气公司的杰克·韦尔奇,宝洁公司的拉夫雷,英特尔公司的安迪.格鲁夫,海尔集团的张瑞敏等等。而我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让您在了解德鲁克生平的过程中,也能从他的生命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借由了解大师的一生来经营我们自己的完美人生。

有一次给励媖(昆明)做公益分享的时候,一个同学在听完我们的分享之后,得出了“我们和理想中的自己只差1/3个德鲁克”这样的结论,后来与华章出版社合作的微课中,我继续延用了这个名字。

究意这1/3是什么?请容我一一道来。

德鲁克研究生院门前的“Drucker Way”

第一部分:来自家庭的礼物

德鲁克先生1909年11月19日出生于维也纳,这是原奥匈帝国下面的一个地方,他的祖籍是荷兰,后来移居到美国。德鲁克小时候生活在一个非常富裕的文化家庭里,他的家族在17世纪就从事书籍的出版工作,他的父亲是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一名政府官员,同时他的父亲非常热爱音乐,曾经创办了萨尔斯堡音乐节,直到今天,这个音乐节依然存在。

德鲁克的奶奶也是非常热爱音乐,同时富有音乐才华。她是克拉拉·舒曼的学生,多次给勃拉姆斯演奏钢琴,还在马勒指挥的维也纳歌剧院的演出中担任钢琴部分。这一点其实对德鲁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德鲁克没有走上成为音乐家的道路。但是,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当德鲁克谈到一些概念时,经常用音乐做比喻。他会这样描述:一个好的管理者就像是一个音乐团体的指挥一样,在他的团队里面,有的人擅长演奏的是钢琴,有的人是小号,有的人是萨克斯管,但是通过指挥的力量形成一个完美的乐章。如果不是因为他对音乐有非常大的热爱,是很难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音乐的字眼的。

他的母亲是学习医科的妇女,在那个年代里面,学习医学,对一个妇女来说,是非常前卫的事情。他妈妈曾经非常骄傲地说,弗洛伊德每次上课都非常的尴尬,因为在精神分析学科里面,经常会谈到一些跟性相关的话题。同时他母亲的医科经历也影响着德鲁克,他同样会大量引用医科的知识来形容管理,比如谈到有效决策的时候,德鲁克先生说,有效决策就像外科医生的手术一样,必须介入到系统当中去。在谈到管理时,他说管理工具不等同于管理,就像温度计不代表医学一样。

从父母的职业可以看出,德鲁克先生小时候生活在一个非常富裕的文化环境当中,他的父亲既然是政府的高官,而且是负责文化事务方面的,那么,就跟整个欧洲的主流的文化市场有非常多的接触,也就是他家会定期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说周末的时候,他们会请请这些文化人士来到家里,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一些实务,或者说是文化上的一些主题,甚至会有很多的争执。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年幼的德鲁克每周是这么度过的。每周总有一个晚上,德鲁克的父亲会在家中组织一场沙龙,讨论各种政治、经济、国际时政方面的话题。

另一个晚上,德鲁克的母亲会在家中组织另一场沙龙,讨论医学的前沿发展。有时沙龙则会由德鲁克的奶奶来主持,品评最新推出的音乐作品。这样 “谈笑有鸿儒” 的成长环境带给了德鲁克最好的启蒙教育,培养了他对新事物不懈的探究和好奇心。难怪德鲁克后来回忆说:“即便没有上过一天学,我也已经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德鲁克后来在表述自己的很多思想时,经常会使用医学和交响乐团来做类比和示例,这显然也与童年时的耳濡目染有关。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恐怕都很难奢望拥有像德鲁克这样的家庭背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努力创造一个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推卸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比如现在有很多家长都认可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自己的孩子不爱阅读而深深烦恼,但是这些家长似乎很少会反观自己 “我自己爱阅读吗?我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如果父母自己热爱阅读,家里又随处可见各类书籍,无需多费口舌精力,想必孩子对阅读也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吧。

杰克·贝蒂先生在《大师的轨迹》,也就是他给德鲁克先生写的传记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德鲁克的父母为孩子塑造的是能够激发智慧火花的教育环境,而不仅仅注重学术知识传授”。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它在潜意识里面,会给孩子送上一份最好的礼物。您的父母送给您的最重要的一份礼物是什么呢?如果你已经为人父,为人母,您能给到您的孩子的一份最好的礼物什么呢?如果要塑造一个富裕的文化环境,那么这个文化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在父母身上接受到了我们人生的第一份礼物,也是最重要的天赋,这份天赋被我们很多人遗忘了,甚至没有想起来,把它放到了不知名的角落,甚至布满了灰尘,这是特别遗憾的一件事。

下星期一你打算做什么不一样的事情?

第二部分:怀恩师

大约是在1919年,当时为了矫正德鲁克书写的字体,德鲁克的父亲将他转到了采用先进教学方法的这所私立学校,成为一对姐妹花老师埃尔莎和苏珊的学生。他们发现了德鲁克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于其阅读和写作能力,接下来,正在在他们的指导下,德鲁克通过刻意练习不断提升自己在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能力。

关于阅读能力,埃尔莎小姐给德鲁克创建了足够宽裕的条件,让少年德鲁克可以不断延伸自己的领域,打下了坚实的阅读基础,培养了对学习和未知领域的兴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其阅读能力。这些都在深深影响着德鲁克的一生,德鲁克曾经每隔三四年,就会挑战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下苦功学习,例如,他曾经深入研究过日本艺术,或者选择16世纪的金融运作为研究题材,或是人类科技史、人类劳动史,或者是美国政治人物史,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等等,如此巨大的阅读能力与其小时候的刻意练习当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外一个话题应该就是写作了,德鲁克的写作能力毋庸置疑,39本原创的管理书籍部部经典,写作风格独特,且能一语中的,“比喻丰富,传神动人”(杰克.贝蒂《大师的轨迹》)当有人问及德鲁克的职业时,他总是据实以对:“我靠写作为生”。这样的写作能力自然也与小时候的练习有关,埃尔莎小姐在德鲁克的写作方面尤其投入时间,她要求小德鲁克每周写两篇作文,一篇由老师给定题目,另外一篇则由德鲁克自己决定什么,当德鲁克做的不够好的时候,“她就像一个复仇天使一样”(德鲁克语)。

而对于德鲁克本就表现的不太好的地方,比如写字,埃尔莎小姐就没有这么执着了,但一开始的时候她还是会特别在意,在反复练习依然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埃尔莎小姐选择了放弃,德鲁克的父亲当时觉得非常的不服气,所以他把德鲁克送到学校旁边的一个写字训练班,在里面写了大概一年的时间,后来德鲁克在自传里这么写的,“一年之后,连我的父亲也死心了”。包括我们现在看到德鲁克的原稿和签名你都会发现,他的字一直写的非常糟糕,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德鲁克成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这段内容被记录在德鲁克的自传《旁观者》这本书里边,德鲁克先生说,“我从她们身上学到高品质的教导与学习,充分的活力和兴趣,这些都可以并行不悖,这两位女士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如果说第一笔财富是父母送给匀们的人生的第一份礼物的话,那么第二笔财富,就是我们的老师。你有没有遇到过对你有过深远影响的老师呢?这个老师对你的影响是什么呢?你有没有来得及去跟他做一些交流呢?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员,他说他最感谢的是他的老师:铃木先生,是一个日本人,他是这样说的;

记得您跟我说德鲁克的时候,还送我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同时一句话印象深刻“顾客即企业”,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读完;

记得您第一次带我去工厂的时候,我简直受不了嘈杂声,您却说:“记住,这就是我们的一线员工生存的环境。”遗憾的是我很快的逃了出来;

记得您第一次带我去历史展馆说:“中日渊源很深,中日合作亚洲强,中日交恶则亚洲弱。”遗憾的是我心中还惦念着那场战争的恩怨;

记得我毕业,您授予我学位时说:“实践永远不在课堂上”,遗憾的是,我至今才理解。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最大的遗憾,莫过于索取了那么多的知识,没有对您说一句谢谢。

当我们听到他的这段分享的时候,就能知道他当时的那种心境了,我们每个人都一定会遇到对你有过深远影响的老师,在我们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到大学,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老师。哪位老师对你有过深远影响呢?这种影响是什么?我们有没有把它给抓住,有没有跟这位老师多做一点交流呢?从中我们又会汲取人生中的第二份营养。所以我想分享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您的导师,您的恩师是哪一位。同时再借由德鲁克先生的分享,从中整理出这样几句话,也就是爱尔莎小姐问德鲁克的几个问题。

第一,你有发现自己的优点是什么?你有没有在自己的优点上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挑战,还是把它置之不理。第二,为了让这些优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你有没有创造出什么样的条件,或者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让它有机会得以发挥。第三,有没有哪些坏习惯已经影响到了你的这些优点的发挥,比如说拖延症,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坚持到底,等等。然后,你有没有去有意识的刻意练习。最后,有哪些事情你发现自己真的不擅长去做,而且经过你不断的努力,发现依然做不好的,有没有考虑过放弃。

位于德鲁克故居中的办公桌,一切如故

第三部分:初入职场的三位导师

到了德鲁克毕业的时候,18岁的德鲁克离开了家乡奥地利,来到了德国的汉堡当学徒。当时他在汉堡大学学习法律,德鲁克认为自己在学校待的时间已经太长了,想到社会上看一看。可是他的父亲依然希望他能够学到一个学位,所以他一方面去当学徒,接触社会,另一方面也在汉堡大学学习法律。

不过那个时候读大学基本上是不用去听课的,德鲁克先生说1972年那个古老的年代获得大学文凭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交一点学费,和在考试的时候露一个面。所以,他的大部分时间放在做学徒上,这个工作也蛮无聊的,但是占据了德鲁克大量的时间,唯一一件有兴趣的事情就是德鲁克对音乐的兴趣,他还一直保持着。因为在汉堡,青年旅馆、图书馆、歌剧院,对大学生都是免费开放的。

德鲁克的第一堂音乐课也受益于在德国汉堡的这一制度,那时他每个周末都去听歌剧,。有一次,他看了威尔第创作的《福斯塔》,感觉非常震撼。于是德鲁克便查找了相关的信息,惊讶地发现威尔第写这部歌剧的时候已经 80 岁高龄!当时有人问过威尔第在如此高龄还要从事如此艰辛的创作工作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威尔第回答说 “我的一生就是作为音乐家为完美而奋斗,但是完美总是躲着我。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我有义务去追求它。” 那年德鲁克18岁,威尔第的这句话影响了他一生。德鲁克在 80-90 岁的这十年间,出版下了 10 本著作,用实际行动体现了自己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同样是在18岁那一年,德鲁克读到了一本小书,书里提到了这么一个故事:大约在公元前 440年左右,古希腊雕刻家菲狄亚斯接受委托,雕塑一尊神像(该神像直到今天依然矗立在雅典帕台农神庙顶上)。完工后,雅典的司库赖账说:“这座雕像站在神殿屋顶上,而且位在雅典山丘的制高点,除了雕像的正面,其他部分都看不到,可是你却要我们为整个雕像付钱,就连没人看得到的背面也要算钱。” 菲狄亚斯反驳说:“你错了,神看得见。”

如果说威尔第告诉了德鲁克要追求 “完美” ,菲狄亚斯则诠释了何为 “完美” 。德鲁克又再度深受震撼。晚年时,总会有人问德鲁克自己最满意的著作是哪一本。德鲁克的回答永远是 “下一本” 。而事实上,德鲁克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当他在1999年写下那本震动世界的《21世纪管理挑战》时,经济学人给出的评价是“90岁的德鲁克依然拥有年轻人般的头脑。”

而如果注意到2006年,由德鲁克先生的同事兼好友约瑟夫.马恰列洛完成的出版的《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一书时,你会注意到这本书的序言是德鲁克在2005的秋天所写,而他是在2005年的11月11日去逝的。当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德鲁克说:“我想我再也不能写了。”

没有完美的人生,但我们却可以不断的去追求完美,无论我们在做什么事情,学习什么知识,60分总是容易获得,获取高分就不容易了,这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好”是“更好”的敌人,“差不多”是远远不够的,孔子在教学时,永远会对弟子们说“不错但是不够”,他对每个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才不会让一个人停止进步的脚步。

接着我们讲一讲德鲁克的第二位职场导师。1933年,德鲁克从德国的汉堡来到英国的伦敦,在一家小型的私人银行做经济师并兼任合伙人的执行秘书。在这里工作了大约三个月之后,银行的创始人找德鲁克谈话了:“你现在已经从原来的经济分析师提升为执行秘书,可是仍然干的是经济分析师的活,到底执行秘书应该干什么?怎么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执行秘书?很显然你没有做到。”

这件事情发生时,德鲁克是24岁,正在风华正茂之时,我们也都是从年轻的岁月经过而来的,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们虽是拥有年轻的资本,但是却是缺乏经验,如果没有贵人相帮,则很容易走上人生的歧途。对于德鲁克来说,一开始他还真是接受不了这位创始人与他的谈话,感到很恼火,慢慢地德鲁克意识到创始人是对的。

也就是从那以后,德鲁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工作风格。此后,每当担任一个新的职务时,德鲁克都会问自己,“为了在新的岗位上提升效率,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德鲁克发现,他一生中变化了无数的职位和岗位,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德鲁克总结自己做管理咨询50多年来的经验发现,在所有的组织中,那些被提拔起来的,担任新岗位的干将,没有几个人能够成功的。为数不少的人彻底失败,大多数人平平淡淡,成功者寥寥可数。

原因就在于他们往往是“新瓶装旧酒”,“以不变应万变”,慢慢地就变得平庸了。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自己发现这些不足,一定需要有高人指点迷津。

第三位导师,同时发生在德鲁克年轻的时候,当时他进入到一家报社做编辑。总编大概50多岁。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和半年过后这两个时间段,也就是把一年分成上半年和下半年两个部分,每个时间段开始的时候,总编就会把所有编辑号召在一起,用一天半的时间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反省。从总结成绩开始,然后找到做的不够的地方,然后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在会议的最后两个小时里边,要求拿出下半年的工作计划,要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团队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什么新东西,然后一周结束之后,每个人都向总编交一个计划报告。

1937年,当德鲁克从英国来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时候,德鲁克花了18个月的时间研究美国通用汽车,并且写出了《公司的概念》这本书,这时候德鲁克就想起了总编辑给他讲过的这堂反省课。此后每年的夏天,德鲁克都会抽出两周的时间来回顾和反省过去的一年,看看哪些地方还可以做的更好,哪些地方应该做的好,但是却没有做到,哪些地方没有做好,然后在提出上述问题之后寻找解决方案,这个反省的习惯德鲁克从上世纪40年代,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结束为止,一共是60年。

进入职场,人生就由单纯变得复杂了很多,我们连续讲了三个德鲁克的故事,可以看到,他的上司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导师的角色,指引着德鲁克走向自己的人生正途。

在您的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生命的贵人,当我们在职业生涯起步的时候,他们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帮助,也许就像威尔第先生那样,他们跟我们并没有直接的交流,但是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影视作品,音乐作品中,一样能够汲取很大的营养。有人是一首歌,也人是一部电影,也有人是一本书,这都没有问题。第二点就是你在工作中的同事,你的上级,你的朋友,他们都是你的导师。从中你有汲取什么营养呢?你有没有把它沉淀下来变成一种习惯呢?

一个同学跟我分享过他自己的故事,他刚刚毕业的时候在中国的西部工作,每天的日子非常的无聊,他们经常浪费粮食,食堂的饭吃了一半就全都扔掉了,尽管他们食堂里贴了很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标语,但是他从来没有做到过。直到有一天,他和哥们俩吃完饭之后,依然剩了一堆放在桌子上了,这时候过来一个老师傅,也不是他的上级,老师傅说,“你们俩给我站住。”他俩就站在旁边。这位老师傅也没有说什么,就抄起筷子来,一口一口把他们的剩菜剩饭全都吃光了。这件事发生在20多年以前,从那时候开始,他再也没有浪费过一次粮食,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是可以寻找到这些榜样的,并且要从这些榜样的身上寻找到这些能量,这些能量会指引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

这是我们说的德鲁克的第三段故事,也就是我们在职场中吸取的能量。前面我们介绍过了家庭汲取的能量,跟我们的老师汲取的能量,还有第三部分,也就是在我们的工作中汲取的能量。

德鲁克最喜欢用的大教室,很多照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第四部分:做出重大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将谈到德鲁克先生是如何做决策和做选择的。第一个选择要从1933年讲起,当时德鲁克已经从德国的汉堡来到了英国的伦敦,在一家小型的私人银行做经济分析师兼合伙人的执行秘书,应该说他做的还是很不错的,那时候他也花一些时间学习经济学。当时他学习的人中有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凯恩斯。他在跟凯恩斯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有一天在课堂上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一些东西。

德鲁克说,我突然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满屋子的人,包括凯恩斯本人,以及聪明有才华的经济系的学生,只对商品的行为有兴趣,而我更关心人的行为。可以说,这件事情在德鲁克心上有一个深深的烙印,他对人的兴趣远远大于对经济的兴趣,甚至他后来对自己的评估说,我跟经济学家唯一的区别是,我不是一个经济学家,因为他更关心的是人。所以,德鲁克后来放弃了他的工作,在1999年德鲁克先生写的那本书叫做《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专门写了这么一段话,他说,“当时我放弃工作的时候,身无分文的走在大街上,但是我的心从来没有像这样安静过。”

后来,他开始从事政治学的教学跟研究,当然这时候他又面临第二项价值观的挑战,当他开始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在欧洲,希特勒正在崛起。当德鲁克意识到希特勒正在做的事情完全颠覆了一个正统的、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人的意识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要做出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在48个小时内离开欧洲,前往美国。

德鲁克之所以选择离开欧洲前往美国,在于他做了这样的分析和了解,他知道希特勒正在做的事情是他的价值观里边完全没有办法接受的。当然,德鲁克还遇到了第三个价值观的选择,这个对他来说,显得更有挑战性了。

他到了美国之后,一开始德鲁克是在本宁顿学院教授政治学,整个状态也是非常好,而且给他一定的自由,他写的书,包括《经济人的末日》和《工业人的未来》在学术界已经小有名气。他已经可以开始正式的展开学术生涯了。这时候德鲁克先生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一直想研究他自己的课题,就是工业社会的政治跟社会结构,并进行工业秩序的解剖,管理对于企业和个人的作用。那时候还没有“管理学”这样的称谓,只是被理解为“销售”等等这样一种称呼。德鲁克准备进入这样一个领域之后,其实是没有前面的铺垫的,他决定做出这样一个方向的时候,终于有一天来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来自于通用汽车公司的邀请。

因为通用汽车公司发现德鲁克所做的事情跟他们做的事情是有交集的,就邀请德鲁克来做一个研究。我非常清楚的记得,有一本书叫做《百年管理》,在这本书里边,作者说了这么一句话,“从这个时候开始,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走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件事情可以说对德鲁克有非常大的影响,首先他相当于彻底告别了学术界,当他做出离职打算的时候,本宁顿商学院的教授主任特别找到德鲁克先生“德鲁克先生,你现在已经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了,如果要放弃对于政治学的研究,而进入到什么管理领域,你将会被正统学术界的人所不能够接受的。”而德鲁克就是作出了这样一个选择,他关心的不是学术,而是让一个人可以生活的更好。

德鲁克先生有一个观点,他说管理的终极之善就是改变人的生活,让一个人可以生活的更好。所以,他之所以要去研究管理,就是从整个社会的视角出发,希望发挥管理这个器官,让一个组织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运作,从而推动社会“尚可容忍”。德鲁克在学术界始终没有他的影响力,但是在企业界,在实践领域依然拥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原因就在这里。

德鲁克做的第一个选择是放弃他对经济学的研究,转而进入到对人的领域的研究。第二个事情,当他在欧洲遇到了希特勒的崛起的时候,他最终选择我必须要离开欧洲。第三件事情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德鲁克先生选择了通用汽车公司从事管理学的研究,从1943年到1945年,然后最终写了一本书,叫做《公司的概念》。这本书在日本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而且又间接促使了另外一本书的出现,就是艾尔弗雷德·斯隆这本《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机会。我们在生命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然后,当这种选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在当下是很难做出一个判断的。这究竟是一个机会,还是一个陷阱呢?这个机会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看到德鲁克先生的选择没有?从大学的教师,到管理的顾问,到作家,可以说是德鲁克一直在做的三件事情。他1971年开始选择了克莱蒙特大学教授管理学,而且中间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坚持做管理顾问的角色,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资格去更好的学校,包括哈佛大学给他发出过邀请,可是德鲁克先生选择了拒绝,原因是在那些学校里边他们对于一名大学教师做管理顾问的时间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可是德鲁克先生的观点是,如果我不到企业里面去做管理顾问,我怎么知道我教的是对的呢?他说,企业就是我的实验室。第三个身份就是他的作家。

在这些他的核心的擅长的优势能力向上,当我们再去判断机会的时候,价值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了。大家还记得当时我们讲的德鲁克的三个选择吧,其实背后起作用的都是价值观,德鲁克先生对人的兴趣,对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的这种认识,对管理学的热爱,对改变人的这种热情,让他最终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当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你可能会有很多的判断标准。比如说,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比如说,可以预期的收入。比如说,你的优势跟擅长,这些当然都是很好的标准,但是还有最后一条标准,可以被称之为底线的标准,就是你的热爱在不在这里,你的价值观在不在这里?

这段故事读起来其实非常的熟悉,在《论语.卫灵公第2》中曾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发生在鲁哀公六年,孔子时年六十三岁。在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之时,曾在陈国居住三年,后来准备迁往蔡国时,被困在陈蔡之间,史称“陈蔡之厄”。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甚至到了没有粮食充饥的地步。跟从的学生病倒了很多。子路对此颇有怨言,生气的对孔子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开始胡作非为了。”

孔子是借此机会说明一个一般的道理:价值观对君子的意义。“穷”字并非是指金钱上的贫究,而是泛指人生道路上遭遇的种种挫折和选择,甚至是穷途末路,就像德鲁克所说的“信仰需要经历绝望”一样,也而正是在这种患难之中,才真正的显示出儒家的特色。

在克莱蒙特大学校园留影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德鲁克的故事,我们从他的出生,到他的小学时受的教育,从他刚刚进入职场遇到的优秀的上司、同事对他的影响,一直到他的人生的黄金岁月里边,他做出了自己选择。而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样的人生中吸取营养,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完美人生。

德鲁克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是2005年的11月11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德鲁克先生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我想我这一辈子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就像他当初承诺的一样。第二句话是“我想我再也不能够写了”,然后就与世长辞。去世之后,德鲁克学院门前的一条路更名为“德鲁克路”,以是纪念。


主讲:彭信之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资深讲师,长期从事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研究与教学。同时师从国学导师傅佩荣先生,对儒学经典亦有深入的研究,培训真诚感人,语言幽默风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