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大唐孤儿的人气励志版图:陆羽不止是茶圣

 物道 2021-02-23

物道君语:
行茶道,尚茶礼。

还在读高中的时候,特别痴迷摇滚,那时最喜欢唐朝乐队,每次听《梦回唐朝》都莫名其妙的热血沸腾,却又愁绪万丈。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天下朋友皆胶漆”

对大唐盛世的迷思,就这样一直潜伏在《梦回唐朝》里;直到2009年,偶然间翻开《茶经》时,像一股穿越时空的牵引力,萦绕在茶圣陆羽周围。

陆羽是谁?

《茶经》,一部无人可以超越的茶界巅峰之作。

茶圣,一个神一般的标签。

除此之外,茶圣陆羽就像一个“空气人”,可能是大唐才子中最迷幻的存在。就连陆羽自己在《陆文学自传》中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始三岁,惸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

关于茶圣陆羽的传奇人生,只能从《陆文学自传》、《唐才子传·陆羽》、《唐国史补》中可略知一二。但当我们深入《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全唐诗》、《湖州府志》《广信府志》等地方志时,陆羽的形象就会越来越饱满,不禁惊叹:“陆羽远不止茶圣这么简单”。

■ 行者陆羽,徒步十万八千里比唐僧更接地气

有“大历十才子”美誉的耿湋在《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首联就直截了当地称颂“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在同时代的文人墨客心中,陆羽已经是茶仙了。但陆羽的“茶仙”美名,不是吹出来的,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

在中国,理行二入(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乃异曲同工)是人文精神的根本,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一章用“未详”二字展现了其严谨谦卑的治学态度。要知道《茶经》是从760年开始撰写的,前后三易其稿,最后在780年才正式出版,历经20年之久,但陆羽在“八之出”关于岭南十一州的茶叶出产情况这样描述: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正是因为陆羽这种近乎苛刻的茶学精神,才使得我们全面系统地整理《陆文学自传》、《茶经》、《全唐诗》、张又新《煎茶水记》以及各地地方志和散落在民间的传说时,得以逐渐还原茶圣陆羽的丰富饱满的人生轨迹。

在大唐,如果一定要和茶圣陆羽比肩“行走的力量”,也许只有唐僧唐玄奘了。唐玄奘,天竺求法,经历无数磨难,最终携经回归,译经弘法,成为一代圣僧,名垂千古。陆羽,寻山问水,穷究茶理,转展大半个华夏,20年如一日,写成《茶经》,流芳百世。

一个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一个广宣茶道,利国利民。陆羽一路走过的山山水水,流传下来的传说轶事,其实比唐玄奘更接地气,更有人间烟火味。

20岁前,虽说陆羽已崭露头角,相继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和竟陵司马崔国辅的赏识,但基本上都在故乡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一带活动。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第一次远游,临别时,忘年交崔国辅鼎力相助,《陆文学自传》是这样说的,“赠白驴、乌犎牛一头,文槐书函一枚。云:‘白驴、乌犎,襄阳太守李憕见遗;文槐书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

图|《萧翼赚兰亭》

初次远游,崔公就像一位父亲,对年纪轻轻的陆羽寄予厚望,白驴和乌封牛都是远行的健将,尤其是乌封牛更有日行三百里的脚力(《雅尔·释畜》注:封牛,高二尺许,状如橐驼。健行者,日行三百余里),最适合行走颠簸艰险的山路。由此可见,陆羽这次出游巴山峡川是策划已久的,似乎是专门为探寻茶的源头而走的。

《茶经·一之源》开门见山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陆羽这一走,就注定要改写“茶”的命运,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件可俗可雅的事儿,上至王公贵族,下迨市井百姓,争相追捧,宋朝诗人梅尧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那么陆羽一生到底走过了多少地方?

公元754年,陆羽从湖北天门出发,到河南潢川、信阳、桐柏,然后转入湖北襄阳一带,取道陕西洛南(也许是因为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打乱了陆羽原来规划的行程),转经陕西安康、汉中进入四川龙安、北川、广汉,再从彭州深入邛崃、丹棱、雅安、夹江,在四川泸州短暂歇脚后,可能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到湖北归州、峡州、宜昌等地,最后由荆州回到故乡天门。

这是茶圣陆羽第一次大规模考察荆楚巴川一带的茶山与泉水的主要行程,短短2年左右,路程长达几万公里。可以说这一路上陆羽是昼夜急行,不畏艰辛,不避虎狼,逢山采茶,遇泉品水,留下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茶经·八之出》关于剑南道的茶叶产地状况全部是这次行程中品评而定的,“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

据说陆羽还写了一部《水品》,但已经佚失,只能从张又新《煎茶水记》中窥其一二,其中峡州扇子山下石泉(第四)、唐州柏岩县淮水(第九)、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以及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等水品也是此次行程的评鉴成果。

如果说陆羽第一次出游是奔着寻找茶的源头而去的,那么第二次出游就是循着茶的文化而走的。

公元756年(至德元年),陆羽在故乡天门稍作休整后,再度背起行囊出发。据《陆文学自传》:“泊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绪索忘年之交。”由于安史之乱席卷中原,处于水深火热的难民蜂拥南下,陆羽赋《四悲诗》一首,并随秦人过江,以湖州为中心,遍历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淮河流域各地,考察32州郡,核心路线包括湖北蕲春、江西九江、安徽舒州、宣州、江苏无锡、南京、扬州、浙江杭州、绍兴、台州等,为撰写《茶经》积累了最为重要的一手资料。

事实上,从754年到760年,大约6年左右的时间,是陆羽一生中最为艰辛的寻茶之路,几乎是“牛不停蹄”地满负荷行走,正是这6年的茶修让陆羽初步建立了一个完整“茶学”系统。

也许是在皎然的指引下,陆羽才在湖州苕溪之湄萌生闭门著书的念头,《陆文学自传》说:上元初(即公元760年),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陆文学自传》写成时间是“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日”,也就是公元761年,陆羽不仅完成《茶经》三卷的初稿,还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由此可知,陆羽涉猎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而且绝对是个高产文人

可为何《茶经》直到780年才正式出版?

有人认为《茶经·七之事》是陆羽在773年左右辅助颜真卿编撰《韵海镜源》时得以补充的,也有人根据《茶经·四之器》风炉“圣唐灭胡明年铸”是764年而作,其实《茶经》几经易稿是很正常。

但有一个信息非常值得关注,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中这样说道: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作为陆羽的至交,也是《茶经》出版的资助人,皎然在诗歌中直接了当地批评楚人陆羽写的茶经是虚有其名,这无疑是陆羽对《茶经》慎之又慎的一个关键因素。经过20年的打磨与实证,《茶经》才于780年出版问世,轰动整个大唐。

《茶经》出版之后,陆羽开启了第三次漫游人生,但这次出游已经是功成名就后的逍遥与信从,权德舆《萧侍郎喜陆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观诗序》有云:太祝陆君鸿渐,以词艺卓异,为当时文人,凡所至之邦,必千骑效劳,五浆先馈。这种待遇对于陆羽来说,已是稀松平常的事了。

782年陆羽应戴叔伦之邀,赴湖南,在李皋幕府任职;785年移居江西上饶,受御史萧瑜之请又于788年到江西南昌玉芝观闲住,789年与周愿等人一同南下到广州,在李复(陆羽的恩公李齐物之子)幕府谋事,最后返回江南,804年在湖州驾鹤西去。

陆羽行走一生,用双脚丈量了“茶圣”之路的艰辛,知行合一,以一部《茶经》开创了中国茶文化的新纪元,上下五千年,茶界无人逾越。宋人陈师道《茶经序》这样评价: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文学陆羽,大唐才子中儒释道三合一的奇葩

正如权德舆所说:“以词以卓异,为当时文人。”大约公元780年前后陆羽被诏拜为太子文学,这在《新唐书》《唐才子传》《唐诗纪事》都有记载,但陆羽没有进京就职,压根儿不想去过“伴君如伴虎”的生活。陆羽的诗歌存世极少,其中有一首最为著名,就是《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首歌是茶圣陆羽的精神写照,《陆文学自传》有非常精彩的自画像: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羽盖今之接舆也。

正是因为这种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才使得孤儿出身的陆羽一路上有贵人相助,智积、李齐物、崔国辅、皇甫冉、皎然、颜真卿、戴叔伦、李皋、权德舆、萧瑜、李复等,都给了陆羽不同程度的资助与支持,成就了大唐文坛中这朵绽放的奇葩——茶圣陆羽。

在中国古代贤圣之中,能够完美融合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实属凤毛麟角,而茶圣陆羽则是其中一位堪称完美的“三体”,身为佛家,心是儒家,行乃道家。

在《茶经》中,“三教合一”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儒家的“精行俭德”,有道家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有佛家的流通法理的高妙运用“十之图”。

陆羽是个孤儿,被竟陵龙盖寺智积大和尚收养于寺庙;12岁左右逃离寺庙,跻身于市井戏班之中,竟陵太守李齐物慧眼识珠,将陆羽送入火门山下邹夫子处研习儒家典籍;20岁开始交游四方,与名重一时的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忘年酬唱,陆羽最辉煌的人生舞台则是在浙江湖州,与皎然、颜真卿、张志和、李崿、陆士修等大唐高士共同演绎了一段段千古佳话。陆羽一生交游广泛,有“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一说(周愿《三感说》)

其余不表,单说陆羽与皎然、颜真卿如何打造文坛铁三角的传奇。大历七年(公元772年)颜真卿从江西抚州到浙江湖州,任湖州刺史,成为当地的头号父母官。一上任,颜真卿就抓紧组建湖州文人圈子,修撰《韵海镜源》,陆羽、皎然、李崿等人参与其中。据《湖州府志》卷二十五所载,颜真卿为了编修《韵海镜源》建造了一座新楼,后人因景慕其事,而名其楼“韵海楼”,直到清代康熙年间,遗址犹存。

皎然大和尚《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州中重宴》对颜公修撰韵海一事大加点赞:

世学高南郡,身封盛鲁邦。

九流宗韵海,七字揖文江。

借赏云归堞,留欢月在窗。

不知名教乐,千载与谁双?

而在《韵海镜源》编委会中,陆羽才是名副其实的主编,幕后主编颜真卿和第一编委李崿都是公务缠身的父母官,名列第二编委的陆羽学问高,时间充裕,自然担当起编撰重任。

在编撰《韵海镜源》期间,颜真卿举办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宴游雅集,皎然大和尚有《春日陪颜使君真卿皇甫曾西亭重会韵海诸生》《奉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等诗歌,记录了当时编修韵海的盛况。

《韵海镜源》是颜真卿花了三十年之力才完成的巨作,这其实颜公的祖先颜推之的遗愿。正是有了陆羽等人废寝忘食地编修校勘,《韵海镜源》五百卷才能在大历九年(774年)全面竣工,付梓成书。这就不难解释颜真卿为何要专门为陆羽建“三癸亭”了。

大历八年(773年)秋十月二十一日三癸亭在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附近落成,颜真卿题额,皎然赋诗,而“三癸亭”则是陆羽根据“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命名的。颜真卿 《题杼山癸亭得暮字》诗:“歘搆三癸亭 ,实为陆生故。”

在三癸亭落成之日,恰好时殿中侍御史兼浙江西观察判官袁高巡视湖州,袁高在颜真卿的陪同下,与陆羽、皎然等一众文人雅士人同登杼山三癸亭,品茶赋诗,皎然有诗为证,《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

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

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

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

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

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

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

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

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

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

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

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

陆羽在湖州的巅峰时刻也是随着颜真卿回京任职而逐渐黯淡下来,公元782年,陆羽离开湖州,前往湖南李皋府中任事,暮年之际,转展湖南、江西、广东、江苏,最后还是选择湖州终老,陆羽墓与皎然塔、三癸亭相守相依,亘古长青。

作为大唐文坛奇才,陆羽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学识阔达,著书颇丰,却被《茶经》一书尽为掩盖,宋人欧阳修《集古录·跋》这样评价“岂止《茶经》而已哉,然其他书皆不传”,《广信府志》也是这样说“然世传有《茶经》,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也。”

事实上,陆羽的确被“茶圣”这一名号所累,就《陆文学自传》中涉及的书目而言,再加上《全唐文》《新唐书》等佐证,陆羽尤其擅长地方志、人物志和游记等。

如果要全面认识茶圣陆羽,有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那就是沿着陆羽走过的路、生活过的地方,我们“重走一遍,梦回唐朝”,钩沉掇珍,尽可能还原陆羽的传奇人生。

重走茶圣之路

第一季行程如下

湖北天门—武汉—蕲州—江西九江—安徽舒州—宣州—江苏无锡—南京—丹阳—湖州—苏州—无锡—常州—丹阳—扬州—丹阳—杭州—绍兴—台州—湖州等地。

2021年3月,中国精致生活媒体物道将和静一一起围绕“茶圣文化之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行程,这次涉及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五个省。我们将对沿途的城市、茶山、泉水以及茶圣的人文故事进行考察与整理,用“视频”和“图文”的形式尽可能还原茶圣陆羽的历史风韵。

在路上,我们期望陆羽的传奇人生和茶学思想在今天社会是活着的,而不仅是一个文学的标本。我们更希望那些被时间淹没的传统茶文化,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生,从而引起这个时代人的兴趣,这是我们的一个理想。

「物道茶事」视频号,

将全程记录此次「重走茶圣之路」之旅。

文字为物道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清凉地儿,转载请联系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