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画 |《通 铺》杨 永

 雷文21ot41jhpa 2021-02-23


作者杨永,生于大美新疆,长于天山脚下,汲于玛河之畔,知世事于安集海盐碱滩之上。少年便挑灯夜读世界名著,青年喜颂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观止和史记。中年惮于生计奔波操劳。闲时终不能忘记诗歌创作。如今蛰伏于潴龙河畔,埋头诗歌创作,以为爱好娱乐,欲罢而不能。以抒黍离之悲苦,吐胸中之块垒。

通  铺

文/杨 永

海边幽居庐屋

落地窗里阳光如瀑

老同学轻松回顾

小学时期睡过通铺

五营那时没有学校

二年级在三营学校住宿

床头用砖头垒筑

厚麦草托住被褥

引起我一阵惊呼

同感涌出肺腑

我也睡过大通铺

回忆顿时格外敦睦

上初一开始接触

木板床板条平铺

二营学校的苏式建筑

我和向世杰并肩比足

每一个同学的被褥

反映家庭收入

每一位母亲的慈爱

标记在针线织补

入睡前同学们闲聊

海阔天空的喷雾

一排脑袋相望

眼睛里童心濯沐

情绪也彼此灌注

大家都互相帮助

宿舍里笑声朗朗

被窝里捧读看书

才艺也相互展露

通铺上翻跟头无数

从东墙翻到西墙

碾压过所有的床褥

睡觉也互通有无

有人磨牙有人打呼噜

宿舍长一声“起床了”

同学们快如驯鹿

虱子也无孔不入

咬得瘦腰血肉模糊

回家母亲用开水烫衣服

虱子在水面上浮

连队秋收感受劳动艰苦

大礼堂睡超大型通铺

麦草杆围着墙转圈儿铺筑

床前挡一根大木头

柔软的麦秸暖和舒服

比席梦思还要坚固

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

劳动让我们更珍惜读书

大通铺一直睡到高三

每一个秋收都朝夕相处

厚厚的麦草上春梦无痕

长长的通铺上七横八竖

李双喜老师带我们睡通铺

埋头于他的素描簿

他的牛津英语优美娴熟

又攀登绘画的高度

宋新科的故事曲折惊怖

《三国》《西游》《水浒》

娓娓道来有章回曲目

让同学们感叹佩服

于潭的长腿伸屈自如

高个子最适应地铺

还可以方便仰卧起坐

锻炼他肌肉发达的腹部

勤奋的周明山最喜爱看书

打着手电筒被窝里夜读

怪不得学习成绩让人羡慕

通铺上夜夜点亮灯烛

我们是兵团疆二代

效仿父辈风餐露宿

他们喝涝坝水睡地窝子

比我们百倍辛苦

我们有礼堂遮风挡雨

我们有老师关怀爱护

辽阔的大田里学会拾棉荷锄

安集海荒野里找到正道坦途

我们睡通铺不会高枕无忧

那时我们思忖把红旗插遍五洲

我们是一颗红色的种子

解放全人类是我们的义务

我们贴着地面睡觉

眼界却有无比的高度

通铺把我们紧密相连

疆二代备尝人间甘苦

那时候女生住放假的学校

空荡荡的教室是他们的闺屋

不知道她们用没用麦草

是如何打铺寐寤

142团的大通铺

说起来让人温馨敦睦

岁月流金,恬然回顾

四月的灿烂阳光照亮小屋

杨永作于2018年4月11日

杨永作品推荐悦读

《七连的桥》杨 永

《 兵团往事—忆定量》

《兵团往事—为理想》

《兵团往事—搞运动》

《兵团往事—演节目》

《石河子的烟霾》 

《姨夫的新疆》  《一四三团的蟠桃》

一四二团的篮球队——团场岁月中的丰碑

回家的路》            《石河子我的家》

《大哥的二胡》        《妈妈的搓板》

《父亲的砍土镘》     《冬天的期待》

《寒风中有人流浪》

平台作者

 不周山 | 余长城 | 蒋小寒  |  查文瑾  |  潘慧增 | 刘季

 在水一方 | 郁斌  |  小彤  |  茶香 |  孟奀 |  怀素 | 黄玉生 

李全文 |  红叶霜美 | 杨永 | 陆文谿 | 江非 | 孔昭

南人 | 文海 | 书香一瓢 | 蓝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