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精益管理实践心得--咚宝鱼技能提升
2021-02-23 | 阅:  转:  |  分享 
  
精益管理实践心得|咚宝鱼技能提升副标题:制造业的精益管理标签:精益管理,技能提升,方法论精益管理简介1908年,福特汽车发明了T型车。1
913年,福特汽车建成第一条流水线。1914年,福特公司1万3千名工人年产26.7万辆汽车。同期,美国其余299家工厂的66万工人
仅生产了28.6万辆汽车。相比而言,福特公司的人均效率是其他公司的47倍。当时,福特公司给世界带来的不仅仅是汽车,还有一种全新的生
产方式——福特生产方式。福特生产方式是基于流水线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彼得·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中对这种方式做出了总结。如此大的效率
提升,本身就是一种革命。福特生产方式带来了生产力的急剧提升,进而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规模效应让已有的科技产品成本与售价骤降,让更
多用户享用;另一方面,大量的产品相当于为新科技的创生提供了创新的基本。1935年,丰田纺织厂造出了第一台汽车。1937年,丰田成立
汽车制造厂。1945年,麦克阿瑟将军告诉日本人,日本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只有美国制造业的1/8。随后,丰田汽车的大野耐一多次访问底特律
。1950年,丰田公司的丰田英二到福特汽车公司考察学习,回到日本后与大野耐一着手改进丰田汽车当时的生产方式。1962年,丰田生产方
式(TPS)被正式命名。198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人均利润1400美元,而丰田汽车公司的人均利润是14000美元,丰田正好是通用
的10倍。2005年,丰田汽车营业收入达到1726亿美元,历史性超过福特汽车。2008年,丰田汽车营业收入超越通用汽车,成为汽车行
业排名第一的公司,并持续至今。丰田是怎么做到的?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批学者力图破解日本汽车业快速增长的秘密,开始系统的研
究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1990年,精益生产开山之作,詹姆斯等人创作的《改变世界的机器》出版,将丰田生产方式提炼为精益生产方式。此后
,精益生产方式逐渐传播开来,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所以,总的来说,精益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上面四个阶段简要说明
如下:大规模批量生产阶段是指20世纪初,从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开始,它是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里程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丰田公司开始多品种,小批量地生产汽车。随着日本汽车制造商大规模在海外设厂,日本丰田公司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传播到了美国;1
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启了“国际汽车计划”(IntelMobileVoltagePositioning,IMVP)研究
项目,经过10年研究,提出并完善了精益生产的理论体系;20世纪末,许多大企业将精益生产方式与本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起了适合本企
业需要的精益管理体系,精益管理开展延展,演变。而精益管理源于https://wiki.mbalib.com/wiki/%E7%B2
%BE%E7%9B%8A%E7%94%9F%E4%BA%A7精益生产,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https://wiki.mbalib.com/
wiki/%E6%9D%90%E6%96%99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https://wiki.mba
lib.com/wiki/%E6%96%B0%E4%BA%A7%E5%93%81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核心消除7种浪费,即生产过多的
浪费、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过度加工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多余动作的浪费、不合格品的浪费。在七种浪费消除的过程中,生产过程自然安全
,产品的质量水平自然提升,生产的成本自然下降,产品的交付自然准时,生产效率自然提升。世界工业史告诉我们,流水线大批量生产超越了传统
的作坊式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超越了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方式。纵观现有生产方式,依然没有更好的生产方式能超越精益生产方式。现场管理—精
益生产的实践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说,一切管理源于现场,一切管理服务现场。什么是现场,GBT29590-2013《企业现场
管理准则》给出了一个标准的定义——提供生产和服务的场所。精益生产方式的具体实施,是优化生产现场设备的布局,优化现场要素的组织方法,
以客户需求价值为导向,实现价值流的顺畅流动。精益生产现场与大批量生产现场的区别,主要在于通过单件流大幅削减提前期,通过拉动生产减少
在制品库存。现场管理的结果,包括质量(Quality)、效率与效能(Efficiency&Effective)、履约(Deli
very)、员工素质(People)、成本(Cost)、安全(Safety)、环保和资源利用(Environment&Reso
urce)。在精益生产的理论中,库存(Inventory)是最大的成本浪费。因而在某些大型制造企业里,直接用监控在制品(WIP)库
存指标来替代成本指标。生产现场管理,主要在于现场生产组织方式优化、生产要素的维持和过程质量的控制。现场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化主要通过调
整布局来实现;要素的维持主要通过5S和目视化管理实现;过程控制主要通过生产控制来实现。现场管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善价值流。下面
,将就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生产组织方式生产组织方式,是指生产现场各类资源参与生产的方式。通常情况下,生产现场设备有功能型布局
和流程型布局两种方式。在功能型布局的工厂中,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设备会放在一起,以便管理与维护。由于实际的生产是存在一定的顺序的,一组
工序若是反复穿插用到多个设备,将导致工厂内的物料来回搬运。这些搬运对于客户而言毫无价值,也正是精益生产力图消灭的七种浪费之一。在流
程型布局的工厂中,所有的设备按照加工流程放置。如果一组工序反复穿插用到多个设备,则可以设计流水线反复经过同一设备,或者设置多个相同
功能设备在同一流水线上。这样,就消除了反复来回搬运,进而节省了时间。系统布置设计由RichardMuther于1961年提出,
是精益布局的经典方法。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综合考量产品、产量、物流、场地、时间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期获得厂房综合效率最佳。5S、目视化
管理5S、目视化管理是精益生产方式的基础。实际上,TPS也是将5S放在了最前的位置。道理很简单,如果现场放置了很多与生产无关的物品
,这些物品会成为正常生产活动的障碍。无论是准时化还是自働化,都会因为障碍的存在而产生不可预期的问题。5S的各个要素,相互之间有循序
渐进的依赖关系。整理,是将现场物品区分为必要和不必要,留下必要的,处理不必要的;整顿,是给每个现场必要的物品一个固定的存放地点;清
扫,是维持现场干净整洁状态,确保作业结束后现场总能回到整顿后的状态;清洁,是将前面3S标准化和制度化,以便约束和衡量人的行为;素养
,是指依据清洁的标准开展第三方的检查,督促现场养成良好习惯。然而,5S往往会被误读成打扫卫生,现场日积月累的污垢到实在看不下去了再
打扫一次,但是无法维持。一个企业干净整洁,如果没有整理的记录,没有清洁的规范,不能认定为5S。这样的整洁规范,并不是出于生产的需要
。目视化管理,也称可视化管理,是利用视觉信号快速传递信息,使人及时了解各种物品的名称、位置等信息。目视化管理能够将潜在的问题和浪费
直接显现出来,不管对工作熟悉程度如何,都能一看就懂。全面生产维护(TPM)、形迹化管理、安全标志、交通标识、地面划线、阀门开关标记
、货架标签等,都属于目视化管理的范畴。生产现场应当尽可能用可视化标识明确标识各个物品的名称及状态,以便操作人员识别,减少出错,提高
效率。生产控制现场管理,是对现场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改进的活动。生产控制是实施现场管理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分层例会
、管理者标准作业等内容。分层例会的本质,是依据组织构架形成分层级的信息系统。分层例会看板,是主持人的管理工具。可以将一个企业整体看
成是一个大的现场,某个制造工厂看成是一个小的现场,工厂里的一条生产线、一个工位看成是更小的现场。这些现场的各类指标,应当是相互关联
的。例如,一个工位发现了具体的质量问题,多个工位全部的质量问题构成生产线的质量问题,多条生产线的质量问题构成工厂的质量问题,多个工
厂的质量问题构成企业的质量问题。这些数据层层传递,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整体运行水平。某个工厂、生产线、工位的相关指标发生波动,则可以
判定需要关注或发起改善活动。价值流分析精益生产的核心方法,在于构建和持续改进价值流。现场管理的一切活动,无论5S还是分层例会,都是
为了支持价值流的改善,所以必须要强调价值流分析活动。价值流程图,本质仍是流程图。与一般流程图不同的是,价值流图除了描述工序过程,还描述了生产过程的物流和信息流。通过价值流分析可以明晰公司与客户、供应商的物流接口,可以明晰公司内部的物流路径和物料数量,进而构建完整且精益的物流网。一旦形成完整且精益的物流网,公司就可以明确装配业务的生产提前期、生产节拍,进而匹配客户需求而获得信任,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同时,可以据此选择供应商,并要求供应商按我公司的节拍供货,保证生产过程的高效与连续性。
献花(0)
+1
(本文系咚宝鱼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