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巧玲[梅巧玲]

 CITSLINC66 2021-02-24
梅巧玲焚券 “焚券”的故事是记述畹华先生于1956年在扬州演出时,接到当地张叔彝先生的信,提到焚券的对象是谢梦渔。当时,住在扬州市场海岛巷51号的谢泽山,正是谢梦渔先生的侄孙子。谢泽山君将从小在家里听到的事实,对梅先生陈述。他说:“先伯祖梦渔公,名增,是扬州仪征籍,前清道光庚戌科的探花,官做到御史,一生廉洁,两袖清风。他的旧学渊博,兼通音律,梅慧老(梅巧玲字慧仙)常常和他在一起研究字音,唱腔,又兼是同乡关系,所以往来甚密,交谊很深。慧老知道先伯祖的景况很窘,凡遭到有了急需的时候,总是诚恳地送钱来帮助他渡过难关。但他每次拿到了借款,不论数目多少,总是亲笔写一张借据送给梅家,这样的通财继续了好多年,总共积欠慧老三千两银子。接着,他讲其伯祖谢梦渔享年70余岁,病逝在北京,在扬州会馆设奠,梅巧玲亲往吊祭的情景。当时的社会习惯,交情深的吊客有向孝子致唁的,梅巧玲见了梦渔的长子,拿出一把借据给他看,谢子看完,不胜惶恐地说:“这件事我们都知道,目前实在没有力量,但是一定要如数归还的。”梅巧玲摇了摇头说:他不是要账的,和令尊是多年的至交,今天知己已亡,非常伤痛,是特意来了结一件事情的。梅巧玲讲完,就拿这一把借据放在灵前燃着的白腊烛上焚化了。紧接着,又问:“这次的丧葬费用够不够?”当他得知谢家的情况实在拮据时,又顺手从自己的靴统时取出二百两的银票交给谢子,作当奠仪。他的谢梦渔的灵前徘徊了很长时间,然后黯然登车而去。当时,在场目睹这种情况的亲友们有许多感动得流泪的。此事马上传遍了北京城,李莼客所著的《越缦堂日记》中也曾记述了这件事。梅巧玲做为一个京剧艺人,他这种慷慨好义,雪中送炭的事迹,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义伶”
天下素有两种人:一种人将自己曾受的苦难变本加厉地施加于人;另一种人则恰恰相反。梅巧玲属于后者。他在江姓人家作义子时,饱受义父母的虐待,时常数天得不到一口饭吃;离开江家进入“福盛班”后,又不幸遇到好用硬木板毒打徒弟的班主杨三喜。在杨三喜的木板下,梅巧玲的手纹都被打平了。从磨难中出头的梅巧玲在做了班主之后,一反苛待学徒和同业的戏班恶习,无论是对待角儿或是普通学徒,他都尊重爱护,并且特别宽容。在“国丧”期间戏班不能演出而没了收入时,他竟不照日薪制的行规,不惜借贷给演员发全薪。对行外朋友,他也十分慷慨义气。他曾在前往吊唁身后萧条、生前借他钱的一位朋友时,随手将欠条丢进灵前的烛火而不向其未亡人及子嗣索还;也曾对一位靠典当生活的举子大动恻隐——瞒着举子将东西赎回并给他留下百两银子。诸如此类,梅巧玲因而又有“义伶”的美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