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土楼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1-02-25

 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民居建筑。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土楼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华安县。土楼的兴建高潮是客家民系在中国动乱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土楼分为长方形楼、正方形楼、日字形楼、目字形楼、一字形楼、殿堂式围楼、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曲尺形楼、三合院式楼、走马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后向悬空,以柱支撑)、圆楼、前圆后方形楼、前方后圆形楼、半月形楼、椭圆楼等30多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长方形楼、府第式方楼、一字形楼、圆楼等。

土楼的建筑布局,最显著的特点是:单体布局规整,中轴线鲜明,主次分明,与中原古代传统的民居、宫殿建筑的建筑布局一脉相承;群体布局依山就势,沿溪(河、涧)落成,面向溪河,背向青山。还注重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作为楼址。楼址忌逆势、忌正对山坳。若楼址后山较高,建的楼一般较高大,且与高山适当距离,使楼、山配置和谐。土楼的建筑布局既采用了古代宫殿、坛庙、官府等建筑整齐对称、严谨均衡的布局形式,又创造性地"因天材、就地利",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气候风向、日照雨量等自然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等进行灵活布局。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土楼的建筑结构,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主体建筑土木结构,非主体建筑即楼内被围合的其他建筑,大多数为砖木结构,或以土坯代替青砖。楼外的附属建筑也是如此。另外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结构也是土楼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建筑物内部空间可按需要而扩大,按用途灵活安排。

土楼建造的工序包括选址,设计、施工。在选址上一般严格掌握以下几条原则:从实际需要出发,风水要好,尽可能靠近同宗同族的居住地,并且依山傍水,避风向阳,还要考虑所建土楼离他们开垦的土要是否太远,耕作是否方便等等。在设计上,建造土楼的能工巧匠们对布局结构,尺寸比例都烂熟于心,他们因地制宜,建造风格上因人因地而异,因经济条件而异,居住功能突出,中轴线鲜明。施工是土楼建筑的第三个环节,通常分为备料、择时、挖基、砌石基,夯墙、分层、封顶、装修这几个步骤来完成,这个环节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

永定县是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现有土楼23000多座,占福建土楼70%以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六群四楼"中,永定占了"三群两楼"。全县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2010年4月,永定县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拥有"福建土楼"最多的县。该县现存"福建土楼"23000多座,遍布各个乡镇、村落,其中圈数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为承启楼;最高的为永隆昌楼;最古老的为龙安寨(始建于唐朝)。

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其中有殿堂式楼、五凤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三合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走马楼、日字形楼、曲尺形楼、吊脚楼、半月形楼、圆形楼、前圆后方楼、前方后圆楼、椭圆形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永定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

圆形土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绚丽多彩,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永定客家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永定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永定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走古事、作大福、四月八、打新婚"等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