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王宗岳——紫微天子注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转圆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六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阐明太极拳行拳中的要领和方法。 原文:“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太极拳攻防动作中的呼吸、精炁、力气都是阴阳互变的,不可主观,不可盲动,动作上敌我也是一组阴阳,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觉知对方的运动是克制对方的关键!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炼太极拳拳架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全身每一细胞松柔就可收发气炁,充气即刚、失气即柔。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由我控制局势阴阳,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方的形势。 “人刚我柔”是化对方力量,使之落空。太极拳行拳中全用粘劲,于是“粘 ”的用途日广。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太极行拳的重要原则。 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柔去化解,达到“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诀窍。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双方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方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原文:“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原文:“由着(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着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 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如八段锦等。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着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着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懂劲 着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实、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着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着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着边际。因为,“劲附着而行,劲贯着中”,着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着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着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着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阶及神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步爬上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 的程度。 原文:“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坚持练拳着,钻研拳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的感悟,功夫是没有止境的。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拳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每招式的着法,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懂得每招式的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所谓“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原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后天神清而气正,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气沉丹田就是启动丹田呼吸,吸为阳呼为阴,任脉阴、督脉阳。吸气肺扩展肺泡充气隔肌下降,收肛缩阴一吸再吸复再吸,意由肺升炁于脑,后天之阴炁生!呼气肺泡缩,隔肌上升,腹部肚脐一鼓再鼓复再鼓,意守涌泉炁归肾。这就是武者的丹田呼吸!如此三个月精炁自充盈。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练拳着时的逆腹式呼吸,若能用胎吸就是标准的“沉气”,丹田呼吸久了就会“真气鼓荡”。 原文:“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当中,称天根,号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气沉丹田的部位和岀现的状况! “忽隐忽现”是太极中真气和凝聚之气虚而无定,变化多端,自己觉查到外丹是变化不定的。 原文:“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行拳中觉己最重要,觉身重心在左而左方的精炁虚应用意念统精炁于右(此平衡之阴阳),则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觉身重心在右而右方的精炁虚应用意念统精炁于右(此平衡之阴阳),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不犯双重之病,练到处处能实而虚化之,虚而实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和“杳”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原文:“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此为觉知彼方劲道(腾、挪、闪、退、进,身心合一的程度)和功力,仰:提升、拔高。俯:下降、按压。交手时敌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扪天,使敌难攀。敌欲压我使下,我即顺势而下降,如探深渊,敌反失其重心,因势变迁,潜移默化,存乎一心。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当知己知彼后进攻之法:我前进击敌时,敌差顺领我劲,我则长身以随之,使其无可退避。敌乘胜前进时我即收缩后退,使其追之不及,力到尽头。自不再得逞。太极拳以柔静为主,但不是一味避让,而是以退为进,以退为攻。全在因势利导,不必拘泥。 原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强调自觉觉他是练武的境界和层次差异,武者以精气神为上觉,五根触觉为中、劲道触觉为下,觉即化刚为柔进入中和态,每拳着皆以先觉为胜算之根。功夫练到觉知一根羽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以应对。“致虚极,守静笃。”方能寂然不动。非经久锻炼,肢体软松灵觉生,感觉异常灵敏,难以达到如此境界。灵觉可以觉知敌方任何一个微小动作,而我行动意图隐藏敌方却浑然不知。 原文:“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又曰“善攻者敌莫能御之,善守者敌莫能攻之”。精于太极拳术的人,因能虚静而阴阳相合;因感觉灵敏而能刚柔相济。拳术家所向无敌都经由这一途径。 原文:“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斯:代词,此这。斯技:这种技艺,泛指各种门类的拳术。意为:就武术而言,门派种类很多。流派不同,当然姿势也各有区别。但除太极拳外,其它拳术都特别重视力量与速度的训练。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手脚快打手脚慢,以壮欺弱,以快打慢。而不求精神灵觉、懂劲、轻灵、以静制动等决。 原文:“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 习太极者从人体阴阳入手,经过三个层次修炼可达“四两拨千斤”和“混身合下力千斤”的功夫,发挥人身心的潜能做到随心用劲使力的境界啦! 原文:“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古称七十为耄,八十为耋。意为年老之人力量匮乏,行动迟缓。“四两拨千斤”太极拳推手歌决中句。如秤衡秤物,小小秤砣能称千斤全赖杠杆、转矩平衡之理。太极拳以小力胜大力,与物理学杠杆、转矩之理相合,是有其科学依据的。老人体力比较差,动作比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原文:“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平准,指秤提上的刀刃,中正灵敏。太极拳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关自然畅通。秤敌来力大小精确无误,只要粘着即走化,太极拳圆妙庄严,灵活无滞,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周身转动如同车轮。 偏沉:因倾斜而倾覆。太极拳讲求中正平圆,不可前俯后仰,左右倾斜。不正则偏,偏则易倾。双重;双腿僵直,平均踏地。太极拳要双腿灵话,分清虚实,不宜太死板。《老子》曰“跨者不行”就是讲两腿叉开平均着地,不如倒换虚实,就是无法走路,所以犯双重之病的人,行动必然迟滞,要想解除双重之病,就要懂得分清阴阳虚实。 原文:“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原文:“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轻、合、蓄势、吸气等;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处被动。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互变,柔刚错综,才算是懂劲。 得太极拳三昧者方有知己知彼之刚柔虚实。阴阳虚实相辅相成,不失其机,才是真的懂劲。 原文:“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手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只有懂劲后,方能愈练愈精。若不懂劲,则越练越不精。懂劲后再默默下功夫,往精细处揣摩就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了。 原文:“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在与敌交手时不可强行以我为中心,一意孤行,过于执着,固执已行,而要随机应变,不拘成见,舍掉自我,做不到舍已从人就会逆势妄动,动则得咎。要遵守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真心修炼太极拳的人不能不审慎辨别正误,这就是写这篇论著的原因。 第五十二式 双跌脚 脚手绕圈如滚环,双脚跌落震地撼。 跌脚用来破扫堂,避过扫腿骨跺断。 第五十三式 (同第十九式) 倒碾肱 第五十四式 (同第二十式) 左白鹤亮翅 第五十五式(第二十一式) 斜行 第五十六式(同第二十二式) 闪通背 第五十七式(同第二十三式) 右白鹤亮翅 第五十八式(同第二十四式) 单鞭 第五十九式(同第二十五式) 云手 第六十式 十字单摆脚(十字手) 运用巧妙手和肘,探马过后十字手。 十字单摆打肋间,脚摆击手扫堂还。 第六十一式 吊打指裆捶 手领脚转捶裆前,吊打指裆惊胆寒。 弓步马裆虚步换,肩靠肘打敌胸间。 第六十二式(同第二式) 金刚三大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