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浦镇桃溪村

 黑龙江波涛 2021-02-25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桃溪村面临西江,后倚烂柯山。据说,何氏自先秦从中原迁徙至韶关南雄珠玑巷,后来,何琰(后曾任肇庆府通判)于1216年来到鼎湖沙浦烂柯山下,在西江边建村开业。烂柯山有小溪流到村边,人们在小溪旁遍种桃花,故名桃溪村。全村占地13.2万平方米,传统建筑1600平方米,最早建于1566年。

   桃溪村的主街是桃溪大街,沿江而建,近两里长,街面用长条花岗石铺砌。全村共有8间坊,14座祠,5间厅,2座庙,一间书院。在大街的南边按耙齿状建起了36条整齐划一的里巷。每条巷口都有一座牌楼,飞檐上有灰雕,檐下花岗岩牌匾镌刻着此里弄的名称。仁厚里、昌德里、居贤里、云从里、环秀里……。

若西江发大水漫堤,水会从巷子一泻而去,不会冲垮房屋。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 羚羊峡下好风光,峡下就是桃溪庄,村前是西江,村后是山岗,一字基础耙齿巷。”高度概括了桃溪村的建筑特色。

前往桃溪村,须在鼎湖罗隐渡口坐船过渡到对岸,对面渡口的防洪堤下就是桃溪村了。

罗隐渡口上方是西江羚羊峡。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这里居民多以渡船往返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货运繁忙。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始业堂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芝白何公祠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村里有36条整齐划一的里巷,这是其中的一些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德善何公祠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德善祠大门内是一座民国风格的小楼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桃溪大街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公卿里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川岳怡情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民居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别致的阳台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装饰漂亮的窗户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桃溪书院旧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青砖灰瓦,旧迹尚存。“桃溪书院”牌匾于道光年间重修,用花岗岩雕刻。民间传说明代状元伦文叙曾在桃溪村书院读过书,桃溪小学创建后,便被移到桃溪小学,镶嵌在校园大门上,以之彰显桃溪村历代重视文化教育。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校园黑板报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村里的孩子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何氏大宗祠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木雕精美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桃溪村以种芭蕉、粉葛、芡实、莲藕等经济作物为主。从村后到烂柯山之间,是一大片开阔的田野、荷塘。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村边大堤上的鸡蛋花树,不知道后面就是桃溪书院旧址,所以没进去看。据说此树与书院同龄,当属岭南最为古老的鸡蛋花树。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暮色中远眺鼎湖山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桃溪村东面的“何真人祠”于清乾隆初,以开元庙改建而成。曾任监察御史的爱国名臣苏廷魁所书“真人祠”的真迹镌刻在大门上方,“文坛怪杰”彭泰来所书的“何真人庙碑”手迹石刻现嵌在祠堂大厅里。据说此两人真迹现存世极少,可见其珍贵。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何真人祠前的地上晒着花生。
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何真人祠为硬山顶,三进深,五开间。头进为十四架椽屋,前后乳袱用两柱,前檐乳袱上有三朵斗拱。后进为十六架椽屋,前扎牵,用三柱。抬梁式梁架,前有月梁,次间有横梁。梁下有彩绘的图画。大柱底座为花岗石,圆柱的坤殿木至今仍保存完好。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真人祠门匾为苏廷魁所书。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

百度资料:苏廷魁(1800~1878年),字德辅,一字赓堂,高要(今鼎湖区广利镇长利村)人。清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道光乙未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御史。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力主修筑虎门炮台,燕塘大沙河、龟岗等要塞,以防英军扰乱。《南京条约》签订后,愤慨上书清廷,力陈时弊,力数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罪责(穆本是苏廷魁恩师,进士主考官),还请皇帝下令降罪自己,以开直谏之路。道光览奏,为之动容,嘉苏耿直。咸丰元年(1851年)4月,任工科给事中。上疏弹劾文华殿大学士赛尚阿,遭咸丰帝斥责,还将奏疏抹去名字交赛尚阿观看,赛大怒,在一次官员宴会上大怒问:“谁弹劾我?”苏廷魁立即站出应曰:“公负国,我苏某不敢负公”。咸丰四年,红巾军包围广州,有人建议借用英国军队镇压红巾军,苏力持异议,事始寝息。咸丰八年,在顺德与在籍户部侍郎罗淳衍、太常侍卿龙元禧等成立广东团练总局,招募东莞、三元里、佛山练勇数万人,奋起反抗英军侵略。咸丰九年,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辱求和,苏愤然回高要任端溪书院山长(校长),历时3年。同治元年(1862年),受任河南布政使,后擢升东河河道总督,专管防治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与运河水利。在任内,因荣泽(今郑州西北)决堤,被革职留任处分,旋因修复堤围,官复原职。同治九年,称疾告退回乡。光绪四年(1878年)病卒,终年78岁。苏书法、诗文俱佳,著有《守柔斋行河集》2卷、《守柔斋诗钞》初集3卷和《诗钞续集》4卷。手书鼎湖山“庆云寺”3字,至今为世人赞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