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随笔】阅读"父亲"

 桥妈hegt3ib2lo 2021-02-25

《台阶》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人公父亲,他的愿望是造一间高台阶的新屋。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但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父亲老了,是沧桑的岁月把父亲变老了,是儿女的成长把父亲催老了,总有一种情深藏在我们的心中,那就是对父亲的爱。

多年之后,再读这篇文章。莫名的生发一种别样感动的情愫。文字里读出了我父亲的影子。那神态那言行,那种憧憬都是和我们的父辈如此的相似。我的父亲在这两年天天往老家跑,辛辛苦苦。那历经风风雨雨50年的老屋成新屋了。去年底,父亲特地邀请乡邻和亲戚来喝酒庆祝。我的父亲用尽心力证明了,那就是我们父辈风风光光存在的意义。

这个平凡而朴实的父亲的艰苦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感动了我,可我们的学生,这些初中生是否这样细腻的观察过自己的父亲呢?

作业本上有一个学习任务:拓展阅读,增长见识。那是《背影》和《台阶》等四篇美文的比较阅读。上了《台阶》不来点拓展延伸,总觉得对于理解父亲的高度缺了点什么。我就想着找来朱自清的《背影》,虽然这篇经典散文被编在8年级上册的散文单元。然后又找来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那篇散文我很喜欢。真实、真性情是散文最动人的地方。

今天的课堂上,一首筷子兄弟的《父亲》,开启“父亲”主题的拓展阅读。学生自由读印发的《背影》和《多年父子成兄弟》两篇经典散文。

真让我很受伤!精心挑选的两篇美文学生却读不懂动人之处。对于朱自清的《背影》,父亲“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的不放心,肥胖的、蹒跚而行的背影,为了给“我”买几个橘子攀爬月台的艰辛……这些让作者泪目的场景并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学生读不懂《背影》,待我解说了《背影》背后的故事,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于是我就降低切入点让学生找感人的细节描写。

学生读了第6段后,能比较容易地找出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语句,自然引入对细节的探究。相对上节课《台阶》中父亲和台阶的细节描写的品味点评。学生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是生活化的,娓娓道来,如同和一个人聊天。这篇文章讲述了三代人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文章以写真实、说真话、抒真情为特点。学生快速跳读,不由感叹:真是别人家的父亲。哈哈!

 自然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父亲的生活细节,去走进父亲、体验父爱,爱自己的父亲。那么,我们的父亲呢?今天,请你把对父亲的深情表达出来吧。学生也明白了要想文章生动感人,就一定进行细节刻画。

晚自修后,我翻阅着学生上交的小随笔。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抒写生活中和父亲的生活细节,情感真挚。虽孩子们读不懂朱自清的《背影》,但多少有点读懂自己的父亲,我也是欣慰的。

[摘录学生随笔]

父亲很黑,有些胖。他的大肚腩常被我挂在嘴边戏讽。

每逢我回家,他便要跑一趟菜场,买回许多食材,决心做一大桌好吃的。我和母亲常说:"算了吧,简单点。”可他执意要做。

厨房的油烟机开始轰鸣,父亲下厨了,这时的他便成了灵活的胖子。锅里煮着,手中剁着,丝毫不乱。忙活了五六十分钟,喊我吃饭了。父亲围裙也未解,大冷天,身上只剩一件毛衣,一盘接一盘从保温箱里取出冒着热气的饭菜。糖酯排骨、韭黄土豆、小青菜、小黄鱼、蒸蛋,米饭是喷香的。我大口吃着,就着菜。父亲一个劲儿地把菜盘往我面前推,"好吃吧!多吃、多吃!“只顾着看我,他碗里的饭一口没动。母亲笑道:“女儿回趟家,她爸弄得过年似的。”父亲往我盘里夹着排骨、土豆。“爸爸做了你最爱吃的。只有家里有哦!”他又替我剥好一只蟹:”这么肥的蟹,学校食堂里吃不到吧!多吃些!”说完,他又端出一盘饺子.”你爱吃的一一爸妈亲手包的。"我面露为难。“爸,我已经吃不下了……他立刻不说话了,有些失望的样子。我又说道:“不过真的很好吃!“父亲孩子般笑起来,“只要你爱吃,爸爸下周还做!”

父亲那黝黑而有些老去的面容上,漾出无尽的笑意。(江蕙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