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灯跷火闹元宵 王 炜
在我的老家,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这半个月是一年中最闲的时段,因而酝酿出了热闹异常的元宵节。
从腊月头算起,睡了个把月浑全觉的乡亲们,在热炕上解了积累了一年的乏气,攒足了精气神,自年三十前开始,一连半月吃饱喝美了,劲儿却没处使了,就张罗着锣鼓家伙敲起来了,一直喧闹到正月十五以后才罢休。
常言说:小初一,大十五。这小与大,该是指年节的热闹程度、动静大小吧。正月十五这天,这出过年的喜庆大剧,便一步步演绎到了高潮:白天耍社火;晚上挂灯笼、跷火。男女老幼齐上阵,白天黑夜都闹腾,相较于年初一,可确是“大十五”了。
正月十五这天,天刚擦着眉毛黑,家家户户门上就挂起了红灯笼。那时候的灯笼,都是纸糊的,起初只是圆形的红灯笼,再后来就有了可以折叠的吊长的“牛粪”灯笼、西瓜灯笼、龙形马形的灯笼。记得小时候,大概是从正月初十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我每晚都要挑灯笼游街、串门子,三五成群地和小伙伴们扎成一堆,互相欣赏着彼此的灯笼。
同时,我们也期盼着夜幕快点拉严实。到时候,这一天最热闹、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来了——跷火。通常,从一条街道最头上开始,一家挨着一家放火、跷火。自家跷自家的火,邻里间也互相跷火。一家家的火苗嚯嚯地燃烧,映红了一张张老老少少的笑脸。我们小孩子胆小,就跟在大人身后,一路跟随大人们跷将过去。
放火的柴禾,一般有三种:麦秸,谷草,玉米杆。麦秸火苗软,火焰低矮,燃烧时间短。玉米杆火硬,火焰也高,燃烧时间长,是最理想的跷火烧柴,也是年轻人最喜欢的。谷草火居于两者中间,但烟多,呛人。
谁家要用玉米杆放火,人气是最旺的。一捆玉米杆,在顶端三分之一处,松松地用铁丝捆住,底端四面分开成圆形支撑,中间用麦秸引火点燃,火苗渐渐变大,呼呼地冲天燃烧着,照亮了围了一圈的跷火人。大家看着熊熊烈火,竟一个都不敢跷,有人就怂恿开了:火高柴(财)气旺么,赶紧跷呀!终于,第一个人纵身一跃,跷过去了,第二个,第三个,一个接一个排了队,朝着一个方向,一连串地跷开了。跷过去了,不尽兴的,回过头来,续排在队伍后面,跷上一次再跷一次,直至火势渐弱才作罢。这时候,妇女、老人、孩子们才敢跷了,慢吞吞的,嘴上鼓足了劲,腿脚却发软,嘿呦嘿呦过来了,几乎是原地蹦跶,却并没有跳起来。有的眼看跑到跟前了,一个急变向绕过了火堆,擦着边稍稍抬条腿,就算跷过火了,惹得大家伙哈哈大笑。麦秸火、谷草火,经常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的专用火,青壮年是不屑于去跷的,要跷,也是在火焰最高时,头一个跷,只跷一次,就又奔着下一家的大火去了。
住十字路口的人家,是要放官火的,这个最有看头。官火的柴禾堆大,比一般的要多出三四倍,火堆在十字路中间,人老多,围了一大圈。等火点着有一阵了,火焰哔哔啵啵叫嚣着,火墙老高老高,可就没人敢跷。胆大的,冲出人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终于一声大喝,从火墙中一越而过。有人就喊了:你胡子着火了!也有人喊:你裤裆着火了!大家都哈哈大笑。官火放的时间长,跷火的人也最多。半中间,经常有人从边上的柴禾垛上抱来柴禾,不住地添柴烧火,心疼自家柴禾的主家就喊开了:再不敢抱了,你抱完了,我家没柴烧炕了,就睡你家炕上去。正说着,咚!一声炸响,火星四溅,不知道是哪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把炮仗扔进了火堆里。
这一夜,狂欢一般,一村人乐乐呵呵,男女老幼全出动,挨家跷火,烧烧燎燎,燎去晦气和忧愁,待到火跷的差不多了,取下自家门头上挂着的纸灯笼,扔进快要熄灭的火堆里烧了……
这一夜,在全村最后一堆火苗熄灭后,年也就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过完了。祖父会笑着对玩兴未尽的我说:再过三百六十五天,可又要跷火了。
作者简介:王炜,乾县人,现居西安。陕西省作协会员。2015年开始业余写作,发表文字30余万。创有又火文字工作室,从事图书编辑,文案策划、撰稿,影视广告策划、撰稿、编导工作。 声明:网络图片权属不详,如不妥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往期↓ 小 说 散文随笔 评 论 |
|
来自: 新用户8981n2sT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