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被领导高估且重用的三位将领,两人身殒,一人沦为笑柄

 Boss爆史 2021-02-26

自古以来,怀才不遇一直是很多人最大的难题。明明自己满腹才华,却始终找不到欣赏自己的伯乐,最终只能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但反过来说,如果真有伯乐发现了你的才华,对你委以重任,你是否又真的能建功立业呢?事实上还真不一定。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被领导高估且重用的三位将领。

第一位,赵括。

自从长平之战后,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成了掉书袋的反面典型。他出生于名将世家,父亲是马服君赵奢,所以自幼熟读兵书。有一次同父亲谈战阵布设之道,即便是战场经验丰富的父亲,也难不倒他。赵括洋洋自得,但父亲却并不认为他能成为一名好的将领。因为兵书上的东西是死的,而战场上却是千变万化。赵括不懂变通,终将会在战场上吃大亏。

赵括

长平之战前期,赵国负责防守的是老将廉颇。廉颇一开始在赵王的命令下试探性进攻,却被秦军打败,所以高筑城墙,实行坚壁清野的打法。打算利用时间来消耗秦军的士气,在后勤上拖垮他们。秦军对于龟缩在城中的赵军也很气恼,但却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相范雎派间谍到赵国实行反间计,四处散播谣言,说秦军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而不是老将廉颇。

长平之战

于是,赵王中了反间计,开始启用赵括。对于赵括,赵王可谓是盲目的信任。一方面是源于对赵括父亲赵奢的信任,毕竟中国有句古话叫“老子英雄儿好汉”,另一方面是身边重臣收受了秦国贿赂,给他吹的耳旁风。赵括到了战场后,废除了廉颇原先的命令,主动发起进攻,却正好落入白起的圈套中。最终长平之战中,赵军惨败,被坑杀40多万人,赵括战死,赵国因此元气大伤,险些遭到灭国之祸。从此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第二人,马谡。

马谡与赵括的情况很像,也是出身世家大族,且很有才气。他早年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尽管马谡在谈论军事谋略时很有一套,但刘备活着时却始终未曾重用他。刘备去世前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一定要多加考察。”

马谡

但诸葛亮却并没有将刘备的告诫放在心上。刘备死后,马谡担任了丞相府参军,更是不分昼夜地与诸葛亮讨论军政大事。对于马谡,诸葛亮十分赏识。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将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

诸葛亮

但马谡却生搬硬套兵法上的东西,违背诸葛亮的命令,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最终导致军队因被张颌截断水源而惨败。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计划也被完全打破,苦心筹划数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而马谡本人也因犯了重罪被诸葛亮处斩。

第三人:孙元良。

孙元良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因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军事理论扎实,所以颇受校长蒋介石的器重。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孙元良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可谓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但在攻打孙传芳时,孙元良却不听命令,擅自撤退,导致已经到手的南昌得而复失。

孙元良

众将要求严惩孙元良临阵脱逃的罪责,蒋介石也公开表示要枪毙孙元良,以严厉军纪。结果蒋介石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偷偷将本该处死的孙元良送到日本留学。孙元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镀金归来后,立刻升任国民政府警卫第1旅炮兵团团长。1931年时,已经成为警卫第1师第1旅旅长。

淞沪抗战

在淞沪抗战时,孙元良率领88师在上海浴血奋战,确实为抗战作出重大贡献。但他也因战术失误,导致国军转入防御状态,双方僵持不下。南京保卫战时,孙元良所部几乎都战死沙场,他本人则抛下部队化妆潜逃。关于他逃出南京城的方式,坊间版本众多,有说他躲到妓院的,有说他逃到使馆的,也有说他被僧人所救的。

南京保卫战

也因为他经常在战场上逃跑,所以又有“逃跑将军”和“飞将军”之称,一直受人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孙元良确实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手下的88师,在淞沪战场和南京保守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付出了惨痛代价。比起赵括和马谡来,孙元良还是做出了一定成绩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