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毛国

 zqbxi 2021-02-27

     【姓氏】:姬姓毛氏。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历史】

      周武王崩,成王即位,尚年幼,武王弟周公旦代理朝政,分封天下,文王诸子及功臣皆有封地;文王第八子,亦即武王七弟叔郑封于毛,史称毛伯,世称毛公,其后有毛氏。据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毛公鼎铭文定毛国应在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而在离岐山不远的甘肃天水也有大量的毛氏后人。故毛国应在陕西。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聘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姓源》也说:“周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

     《左传》:“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

     《通志·氏族略》:周文王之子毛伯明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建朝祭宗庙时“百夫荷罕旗以先驱。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既入,立于社,献卒之左,左右毕从。毛叔郑奉明水……”

     《尚书传·顾命》:同召六卿,下至御治事。太、保、毕毛称公,则三公矣。此先后六卿次第,冢宰第一,召公领之。司徒第二,芮伯为之。宗伯第三,彤伯为之。司马第四,毕公领之。司寇第五,卫侯为之。司空第六,毛公领之。

      吴镇烽的《金文人名汇编·班簋》云:班簋是西周穆王时期人,毛国国君,班又称毛伯,曾祖父是文王之子毛叔郑,是穆王的父辈。这里的毛班又称毛伯,而他的曾祖父毛叔郑在许多文献中被称作毛公,如“毛公鼎”。

     毛氏的发祥地,文献记载又有河北说、河南说。“河北说”只有《广韵》记载,并题为钜鹿,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为信。“河南说”文献记载的较多,如《元和姓纂》、《春秋大事表》等文献说毛国在河南宜阳。而《姓氏寻源》则说:周朝的采邑毛地,就在河南籍水的毛泉,卿士毛卫、毛得、毛过亦称毛氏。同时又引用王肃的《尚书注》说:毛伯,文王庶子,是畿内之国。河南籍水说,宋人罗泌《路史》中已有辨析:“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上今甘肃天水县,其河南之说亦为不详。由于地理文献的缺乏,毛国难以考证,因此一部分文献对于毛国在于何地多云“不详”。

  那么毛氏发祥应在何地?我们可从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找到答案。从清末开始陕西岐山、扶风一带陆续出土了一些青铜器,从这些青铜器的铭文中看出,它是西周时期毛国的遗物,因此推测毛国应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

  西周建立以后,周武王为了巩固政权,把姬姓族人主要分封在泾、渭、洛河谷地带,以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目的。据战国时荀况说,周初分封71国,姬姓国共有53个,而姬姓国中,属于周文王诸子的共有16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也有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今岐山、扶风位于陕西的西北部,是周朝的发祥地,也是戎敌经常出没的地方,对于惟恐“异姓乱族”的姬姓王朝,“建侯卫”主要在本姓族之内进行。这一点我们从被分封到这一带的姬姓族人召公也能看出。台湾人陈盘在他的《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中对毛国所在地考证的比较详细,他说:“毛公,东周以后,世为王臣,历见《春秋》、《左传》。西周初,毛公厝为王卿士,有‘毛公鼎’可证。毛公已为王臣,则其封地也必因王朝东迁而有所改变。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以为在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是也,在洛阳西南六十余里……”又:“宋皇中,长安民得铜敦于渭上……按:毛公鼎出土于扶风,毛伯敦亦然……然则西周之世,毛氏初封,盖在扶风。” 由此推论得出毛国在岐山、扶风一带是可信的。又据《中华姓氏大典》云:“古毛国,在今陕西扶风。遗物有‘毛公鼎’。‘毛公鼎’于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扶风一带,据郭沫若考证,此鼎为周宣王时期的遗物,铭文讲的是周宣王勉力毛公厝励精图治,治理好家园,辅佐王室对付外来入侵者的事。”又据《辞源》记载:“是鼎记周成王策命致词。毛公,武王之胞弟。《史记·周本纪》:毛叔郑奉明水,即其人也。”现在不论毛公鼎是成王时期的还是宣王时期的,它都铸成于西周时期,并出土于陕西。另外在岐山、扶风还出土了青铜器“班簋”,其铭文记述了周成王命毛公(伯)监管东方的毓、蜀、巢三国,征伐东图的事。青铜器“孟簋”也出土于此地,其铭文记载了孟的父亲曾随毛公出征,因功被毛公赐给“臣自厥公”。还有“毛公敦”中的毛公,“毛伯父簋”中的毛伯,他们是西周晚期毛国之首领。可见这支毛姓在西周还很活跃。

  又据《通志·氏族略》云:毛伯明“食采于毛地”。食采是诸侯国君将他所统辖的部分耕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每年在这里收税并将收成的一部分上交给诸侯国君。这样形成了卿大夫之家,他们世代相传。由此看出毛伯明已非西周初期显赫的毛氏家族了。《春秋大事表》云,“春秋之世,而国之灭为县邑者,强半天下”,“及其姓氏与小国之入于某国为某邑”。又据《左传杜解》云:僖公二十四年,“原、毛皆采邑”。《正义》:“此原伯、毛伯,盖是文王之子,原、毛之后,世为王臣,仍为伯爵。或本封灭绝,食采畿内,故云皆采邑也。”因此可知,毛地是毛伯明或随国都东迁到河南,或国灭后以故国“毛”命其采邑,所以,“毛地”是邑名而非国名,非周初分封的毛国。

  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毛国故地应在陕西,西周末为避祸迁往河南。

     《文公元年》春秋经: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传:王使毛伯卫来锡公命,叔孙得臣如周拜。

     《文公九年》春秋经:九年,春,毛伯来求金。传:毛伯卫来求金,非礼也,不书王命,未葬也。

     《宣公十五年》春秋经:王札子杀召伯,毛伯。传: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使王子捷杀召戴公,及毛伯卫,卒立召襄。

     《昭公十八年》传:十八年,春,王二月,乙卯,周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之,苌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而毛得以济侈于王都,不亡何待。

      前516年,王子朝之乱,晋国帮助周敬王,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带着周朝典籍逃奔楚国。《昭公二十六年》春秋经: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奉周典籍奔楚。

      据中国帝王世系表,公元前516年,晋灭毛。而毛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的毛国国君毛伯得参与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毛伯得支持的王子朝失败,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带着周朝典籍逃奔楚国,毛国被灭。

      前516年,诸侯霸主晋国协匡扶王室之名,不问孰是孰非,灭巩国,灭毛国。

     【都城】

       1、毛(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一带)

       2、毛(河南省宜阳县)

     【考古】

      古毛国的历史遗存:如今在河南省宜阳县的西北一带,有许多古毛国的遗迹,柳泉镇的沙子沟村有一个自然村叫老瓦坡,相传为古毛国的王城所在,村民耕作时经常见到过去的砖瓦,因此称为老瓦坡。沙子沟有一个冢子谷堆,相传为古毛国的国君之墓,至于是谁的陵寝需要经过文物考古部门进行专业的考古研究。与沙子沟相邻的盐镇乡古寺村相传有一个白鹿寺,是晋灭毛国,逐鹿中原之时,因白鹿有功,周敬王下旨建立的寺院,古寺村由此得名,今寺已不存,只有遗迹。在古寺村到老瓦坡有长3—4里的砖洞,据传是当时的古毛国王城的防御通信设施。在老瓦坡南边有毛沟村、里沟村有少数毛姓后裔,北边的绿化村有姬姓后裔。

相关信息

毛国

国君姓氏

姬姓

爵位

伯爵

国都

1.毛(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一带))2.毛(河南省宜阳县)

始封此国者

周武王

始祖

毛叔郑

兴亡年代

西周初年 至 前516年

灭亡原因

亡于秦国

史书记载

左传》(始见于僖公二十四年)

折叠
历代君主

国君称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毛叔郑

姬郑


周文王第十三子,周武王弟

毛懿公

姬册



毛公旅

姬旅


毛叔郑后代

中间世系失考

毛伯班

姬班



中间世系失考

毛公歆

姬歆



中间世系失考

毛公音

姬音

周宣王时期


毛伯翌父

姬翌

西周晚期


中间世系失考

毛伯卫

姬卫

?-前594年


此后世系失考

毛伯过

姬过

?-前524年


毛伯得

姬得

前524年-前516年

亡国

毛国,西周诸侯,首封君为周文王之子毛叔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文之昭也。”毛国为伯爵,毛国国君史称毛伯,始封地在今陕西岐县和扶风县之间,唐代张九龄《姓源韵谱》说:“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毛伯是周王室嫡系宗亲,其历代国君皆能在王室任职,故为“周大夫”。《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建朝祭祀宗庙时,“毛叔郑奉明水”,就是一傍负责为武王端祭祀的水,这碗水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人可以端的,可见毛伯在王室中的地位。《尚书传·顾命》更是记载毛伯为列三公(太、保、毕毛)、为王室六卿之一,官至司空(掌水利、营建之事)。

“毛”的金文字形是两个“屮”,“屮”即“草”,是土地上刚刚长出的一撮茂盛的草, 现在形容芳草“毛茸茸”一词即是由此而来。但不知最初“毛”的地名是不是这么来的,不过另有一种说法是,毛即羽,最早的毛地族人以鸟羽为图腾,毛国即是从图腾而来。但不管怎么说,“毛”字的创字初衷肯定跟羽毛无关,至于丝状物、鸟类羽毛等字义无疑是后来随着语境变化的衍申。

西周毛国的历史虽然很少见于史传,但多见于青铜器。在岐山、扶风一带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毛伯班簋(guǐ)”,其铭文记载周成王命毛伯继承虢成公的官位,辅佐周室,并授予负责监管东方毓、蜀、巢三国的权力,又令毛伯帅师讨伐东国狷戎,花三年时间来平定。毛伯将这些先进事迹刻在青铜器上以告诫毛氏子孙,要深刻吸取蛮夷灭亡的教训,用仁德爱民来迎得天下百姓的拥戴。另有青铜器“孟簋”,其铭文也记载了有关毛伯的事迹,说得是孟的父亲随毛伯出征,立下大功,受到毛伯恩赐。

除了以上,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被称为晚清“四大国宝”、出土于宝鸡市岐山县的“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西周晚期“宣王中兴”的实证,也是毛国从西周初期毛叔郑开国到西周晚期毛公暗时依然受王室重用的佐证。其铭文长达499字,比较详尽记述了周宣王为振兴周室,励精图治,革除积弊,册封毛公暗全权管理周王室,并授予拥有天子同等实权号令诸侯。“毛公对歆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意思是毛公暗为了感激王恩浩荡,特作此鼎,使子孙永享。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西周时期的毛国在王室扮演的重要角色,可以说整部西周史都离不开毛国。西周时期的毛国无疑是光鲜亮丽的,但是遗憾的是随着西周的覆灭,王室力量的不断衰弱,周室东迁,毛国也被迫离开它生活了数百年的故土,整体迁徙到东都洛阳附近的河南宜阳县一带。

东周的毛国仍然活跃在王室,据《左传·文公元年》记载:“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说得是公元前626年,鲁文公即位,周王派毛伯到鲁国赐命文公,授予他鲁国国君的合法地位。《左传·文公九年》记载:“春,毛伯来求金。”意思是公元前618年,周襄王驾崩,毛伯跑到鲁国去索取丧葬费,可见周襄王的丧事由毛伯在操持。《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王札子杀召伯、毛伯。”说得是公元前594年,周大夫王札子与召伯、毛伯政见不一,派人杀死召伯和毛伯。

以上所知,到了东周时期的毛国,虽然世代国君仍为周室重臣,但做得都是些跑腿打酱油之类的琐事,与西周时期代替周王发号施令掌握军政大权东征西讨相去甚远。历史的脚步总在不断的前进,毛国世代依附周室,随着周室权威的丧失,毛国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最终消失在中原大地。毛国晚期更是发生了政变,《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周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之。”毛国的另一位在周室当官的族人杀死毛伯取而代之。

毛国最后一次见于史载是在“王子朝之乱”事件中,毛伯站错了队,支持王子朝,兵败被杀。毛国大约在春秋晚期亡国,国人以毛为氏,形成毛姓,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6位,成语“毛遂自荐”的毛遂,即是毛国后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