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页弹出广告怎么知道用户电脑上应用等隐私的

 网管爱好者 2021-02-27

网页,应用软件上有好多广告,都是根据平时浏览的信息进行投放的。例如安全卫士上有各种广告,屏保等,很多都是曾经浏览过某些商品,某宝某度广告也是平时看过同类的商品,还有是侧栏的那些广告,以及一些浏览器也是带有各种弹出窗口,不厌其烦。

想知道他们是怎样获取我的信息,有用浏览器清理软件的的实时清理隐私拦截弹出窗口,好像无济于事。

 这样投放广告,是不是侵犯了隐私,是不是合法的?

怎样才能清理这些隐私问题?

他们获取信息,一个是直接从电脑手机里面提取信息,比如你的网站注册信息,手机关联信息,以及历史访问浏览记录等,然后大数据分析,你正在关注什么,作出相应的推送和服务。这时候都是相关推送,你的各种营销电话也可能接不完了。

比如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公司的用户在网上查找资料,查看资料的过程中,突然弹跳出一个广告,误点进去之后,过了估摸10分钟,该广告公司打电话到前台座机(每个人都有一台座机),咨询是否需要服务

  那么问题来了,广告公司是怎么获取到公司前台的座机号码?

  主管说并没有输入电话号码之类,而且为什么是获取到的前台座机而不是主管座机?

解答:

可以理解为基站运营商,网站服务商给了广告商端口,用户只要通过网线链接了广告商的网站,或者服务,广告商就可以通过你的网线连过去了。一点点击你的电脑上的各种注册信息,历史记录就都被提取走了

  例如:你只要用手机浏览过我的网站,就能拿到你的手机号;

  后来三大运营商(例如:中国某动,中国某通)封了端口,但是:假设运营商找到广告商基站资源,让他们付费开端口,广告商是不是就能拿到用户隐私资料了?

什么是基站?基站 就是在街上面的,用来初部接收 你的通信信息;

手机是先和基站通讯,基站再帮你连接「互联网」,或者电话通话网络

什么是运营商,信息提供商:运营商就是移动 联通 ,电信等,

什么是信息提供服务商,比如新浪搜狐百度网易阿里等

  所以,我们在互联网面前,基本上 = 裸奔

什么是cookie。cookie是当你浏览某网站时,网站存储在你机器上的一个小文本文件,它记录了你的用户ID,密码、浏览过的网页、停留的时间等信息,你可以理解为浏览器缓存。当你再次来到该网站时,网站通过读取Cookie,得知你的相关信息,就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在页面显示欢迎你的标语,或者让你不用输入ID、密码就直接登录等。题主进行了实时隐私清理,也就是说电脑里只会剩下临时cookie,下次登网页是需要重新输账号密码什么的。其实没必要, 你只需要设置安全级别就可以了,浏览器的“隐私”选项中的隐私设置的高低可以决定是否允许网站利用cookie跟踪自己的信息,从全部限制到全部允许,或者限制部分网站,也可以通过手动方式对具体的网站设置允许或者禁止使用cookies进行编辑。而且网站以外的用户根本无法跨过网站来获得 Cookie 信息,这种对用户个人信息的利用多数是作为统计数据之用的,不过网页臭虫的确是能抓你个人信息然后给你发垃圾邮件啊之类的,这就要你自己平时少上不可描述的网站了。

广告投放的智能与否,分为四种。

其一,定向投放,网页上固定的广告位投放固定的广告,怎么刷新都是它。

其二,随机投放,只需要有广告素材,撒花一样投到各种网站,碰到请求就竞价,竞到了就展示广告,你可以在某个网页看到各种混乱的广告。

其三,是我自己正在负责的精确向投放,根据用户画像和网站分类建立库,实时调控各种各样的设定来确保广告效果,你搜信用卡,我就给你信用卡,搜买车我就给你各种车的广告。

其四,智能投放,和用户画像联系最为紧密,只要能拿到cookie,或者类似掏宝的购物记录之类的,将用户归类分析,按各家的算法推送更为精准的广告,甚至是在你搜备孕的时候给你备孕商品、妇产医院、幼儿用品、儿童早教一条龙服务。广告商并不会获取你的信息,我们最多只需要知道你正在浏览的网页上的广告位发来的请求是什么浏览器、网络环境、终端种类、IP区域。不过你要不喜欢,屏蔽广告就是了,除了写在页面代码里的广告,其他广告都是能屏蔽的。

你在tb bd ali jd等搜索东西,会给你的浏览器留一条cookie,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mark一下”。然后你访问了某个小网站,这上面有一个tb的广告,这个广告是直接从tb链接过来的。加载网页的时候需要加载广告,tb的服务器可以得到它留在你的浏览器上的cookie,经过判断就知道,就是你,前两天刚刚搜索了手机。于是就给你放手机广告了。不要介意,毕竟个人感觉精准投放比那种给你一堆乱七八糟的广告好一些。

解决办法:1.就是禁用第三方cookie,或者使用隐身模式,但是禁用或隐身模式有很多弊端,用户不方便,每次都需要重新输入各种密码。有人疑问,china人有隐私吗?

 2.最好不要注册各类网站,不要乱下载,不要点击这类弹出窗口,不然可就没完没了的骚扰。

这个垃圾屏保,不点击【结束】里就是跳到网页游戏上面了。

精细化运营和数据分析,触达用户的前提和手段。

▌触达用户的手段

触达用户的手段都有哪些?根据用户是否需要跳转到网站/App,触达用户的手段简单地分为外部环境的触达和内部环境的触达。具体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每一种触达方式的业务场景与关键点。

▌外部环境的触达

1、邮件推送:某商家的QQ邮件推送

这是一种根据账号信息(非设备号)的触达,获取到用户的邮箱账号,即可对用户进行邮件推送。可能你经常看到一些国外(此处国外指欧美国家)案例表明邮件推送是触达用户的多种方式中转化率较好的方式之一,很可惜在国内并不适用。原因出在哪里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用户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国外更注重保护隐私,比如邮件、手机号码,如果用户愿意留下邮件、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说明该用户已对App/网站提供的服务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做服务/活动的推送,容易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在国内,邮件、手机号等用户信息往往被作为一种广告资源被买卖,绝大多数用户接受信息为被动状态,效果自然就会差。第二个原因是国内外用户使用习惯不同,国外用户使用邮件的习惯比中国用户更好。

2、短信推送:某App的短信推送

这是一种根据非设备号的触达,获取到用户的手机号码,即可对用户进行短信推送。国内外使用短信推送的效果也是不同,类似于邮件推送,效果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用户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3、再营销广告:微博,门户等打开时的广告推送

这是一种基于设备号的触达,Google、Facebook可以向访问过网站/APP的受众进行广告投放。

使用场景:用户召回

例如根据IMEI选出来一批已将商品加入购物车但没有结算的用户、搜索了网站但没有转化的用户、之前购买过的高频用户,投放再营销广告,目的在于召唤用户看到广告后去网站完成购买转化。

关键点:

投放是否精准取决于是否和实名信息做关联,如facebook,基于非常精确的facebook用户信息,可实现对用户的精准投放;

是否直接询问用户要不要看广告,用户主动接受的效果会优于被动接受。

4、通知栏消息推送:

通知栏消息推送应用场景非常普遍,现介绍以下几种类型APP的推送场景和推送内容:

关键点: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推送不同的内容:例如母婴类App的用户群体分为孕妈群体和妈妈群体,这两个群体关注的内容有明显不同;针对不同价值用户推送不同内容,例如对高价值用户与对潜在用户的推送内容要有差异化;

推送时间和频次的选择建议“以人为本”,不要高频推送,不要在深夜等用户休息的时间段推送,否则容易招致用户反感,导致APP被用户卸载;

推送内容与落地页的衔接搭配:如果发送的是某活动信息,推送内容建议直接跳转到活动页面,而非其他页面,这样尽可能减少用户的‘发现’成本,提高转化率;

如果在上述两方面都做的足够好,但是消息到达率仍然很低,那么可以尝试本文中的4问得出最优解。

5、外部的广告曝光:搜索“公众号”关键词的搜索结果

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曝光、传统的广告投放(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户外广告等)。

使用场景:拉新

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曝光,用户当需要某种商品/服务时主动进行搜索行为,这种场景下用户有比较明确的需求,利用搜索引擎的流量进行拉新,质量和转化率较高;传统的广告曝光的使用场景更侧重于梳理品牌形象,为拉新做铺垫。

关键点:

搜索引擎广告的投放主要是依赖关键词的选择、适当选择购买长尾词;定期总结关键词,根据新闻热点或行业热点再增加关键词;

传统的广告投放主要取决于所选择的媒体或广告位与受众自身是否相符合。

▌内部环境的触达

1、弹窗:网页或某App的弹窗页面

例如网站/服务功能更新提醒;个人中心相关提醒(如积分、排名变化);操作引导;活动弹窗等。

关键点: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做成弹窗?可看近期是否有重点推广的活动及用户的使用规律,当发现用户的某一规律时,可使用用户智能路径分析现有路径是否需要缩短,如需缩短可在适当时机弹出来给客户弹窗,并直接链接到活动的目标页面。

2、站内信:某游戏,聊天等App的站内信

站内信主要用来给客户推送系统通知、网站公告、订单消息、活动消息等。

使用场景:引导客户使用产品,提高转化

关键点:站内信建议推送可与用户产生互动或用户关注内容,例如用户关注商品的信息变更通知;避免将用户层面无法感知的功能更新等内容推送给用户;

3、内容推荐:如母婴类App上的“妈妈圈”,让用户在看帖子、看自媒体文章的过程中购买商品。

某母婴类App中的“姐妹圈”,利用内容展示,延长用户停留时长,引导用户发现更多内容,促使用户主动购买商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