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人医案数则及论述

 德寿堂图书馆 2021-02-27

这里我从自己以前的几个诊病的医案中选几则,同时借机对几种病做开拓性的论述。

1. 嗓子疼

这个病第一次治,大该是2017年,有天晩饭时间,我太太诉说自己嗓子很疼。按以往的经验,她往往是第二天就会各种感冒证状出现,并且嗓子痛会持续好长时间才能好。所以她当时很是担心第二天感冒会严重。当时我问过她也无别的证状,家中也无别药可用,就仿桂枝汤法,用了厨房里的桂皮,姜,大枣煮了一碗汁,趁热喝下。第二天早上她诉说证状大减,嗓子痛也不是很厉害了。又把前晚剩的药渣煮了一碗喝,病彻底康复。感冒证状也没有峰起。后来这样的噪子痛又治愈了好几次,每次都只是一副药:桂皮,生姜,大枣。

上面的这种嗓子痛和《伤寒论》中少阴病,咽中痛应该是一种病。《伤寒论》中用的是半夏散:半夏,桂枝,甘草。这种病往往是身体较虚或虚寒之人感冒初起,风邪积于咽部。当地血液循环受阻,因此很痛,并且有可能有痧证,白喉。这里桂枝是主药,祛风,半夏是治标,是祛当地的痰饮(就是组织水肿,淋巴液积累)。后来又读到一篇文章,也旁证了我的理解。是有位医生(李华)的姐姐,嗓子疼好多年,有点痰(不多)。遍用各种祛热解毒之药无效:如大青叶,山豆根,金银花,连翘。后来此位医生让他的姐姐用油桂粉调水,晚上临睡前吃一调羹,结果只吃了三次,多年的咽炎彻底愈和。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风积咽喉的病。

风邪积于咽部,曰:喉缠风,有时是非常危险的病,治疗不当,导致死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此病有很多论述。咽痛,肿即使是风寒引起的,也要慎发汗。如果咽病很微,那么发汗解表的同时咽病会自动愈合。若是咽肿疼的厉害,必须治咽,不能发汗。当有咽中痛又有点炎症的时候,半夏苦酒汤可以用,里面有半夏,醋,和蛋清。主要是去痰,敛痰饮,去热。这个药祛热的功能不是很厉害。若炎证厉害,可用半夏,牛蒡子,白矾,银花之属。总的原则是祛痰饮,祛热。如果扁桃体炎症太厉害,可以用尖刀局部放血,再图治疗。

2.下利/痢

2017年10月底我回国,四处奔走。一日回上海后,当天晚上突感不适,胃部痞,下利,水泻便较多,略有脓液。第二天回老家后,病情加重,感觉浑身恶寒(但不甚严重),但是下利几乎一小时一次。当夜下利若干次,第二天还要去和别人见面商谈一个事情。早上起床后给自己拟了一副方子:五苓散加黄连解毒汤,但是黄连解毒汤的量较少,去药店买上,他们告知可以代为熬药,中午时分可以取药了。我上午的时候还是几乎一小时下利一次。中午去拿了熬好的药(药店代熬药),喝了一次。下午又要商谈事情,也忘了拉肚子的事情,竟然突然就终止了,让我惊讶不已。晚上又喝了一次,当夜只是下利一次,已大为减轻,大便已成型。后来又喝了三次,彻底治愈。我以往回国,经常会有感冒,下利,呕吐的情况,往往迁延日久不愈,连累胃也不舒服。吃西药也是效果甚微。

2018年12月25日圣诞节早上,我太太诉说:我儿子咋夜拉肚子,一晚上有5~6次。因为我们第二天要一家人出去旅游,这让我很担心小孩的情况和旅游能不能如期进行。问他大便的情况,是不是有很多water,他说是的。这种情况常常是感冒初起,风邪入肠胃引起的,造成了水谷不别。当时家里有五苓散(茯苓,桂枝,白术,猪苓,泽泻),就给他吃了5粒药(成人量是每次8粒,每天三次)。结果一上午相安无事。但是下午又有一次下利,再问小孩子,他说有thickand yellow的东西,我断定还有点热症。他的脉我以前号过,知道平常是什么情况。我又给他号了一下脉,确实比平时要快一点,急。于是晚上又吃了五苓散,外加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桅子,黄柏),用的量是成人量的一半稍多。结果晚上再也没有拉肚子。第二天一家人出行,到了目的地后,小孩子说上厕所大便还是有点稀。翻看行李的时候,发现匆忙之中没带上黄连解毒汤和五苓散,却拿上了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也是祛胃部的痰饮和热的,于是给他吃了三粒(正常量是五粒中药片)。病彻底治愈,接下来旅游的几天一切安好。这次让我的儿子对我的水平大加赞赏和信赖。

那么下利是不是就用上面的药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和西医的治法截然不同。西医就是杀菌,消毒为主。如果没有效果,恐怕就束手无策或等病人自愈。历史上有好多西医看到西药没有治好自己亲人的下利,造成死亡,最后痛下决心,学习中医。终成一代名家。下面我简要介绍几种下利的治疗和原因。

1)胃部虚寒,常常会造成食谷不化,下水泻利,伴有未消化的食物。这是要温胃,祛寒,加强胃部功能,可以用理中丸(干姜,甘草,白术,人参)。太虚的人(恶寒),可加附子。这样的病人常常有恶心,欲吐的感觉。

2)好多人感冒的时候,同时伴有下利,水泻利,脓液不多。这时如果表证厉害(发热,怕冷,身体酸痛,头痛),可以先解表,随证用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等等治疗。表证祛除后,下利自动消失。这是因为有表证的时候,水分代谢失调,水被迫从大肠走。同时少量的风邪聚集肠胃,造成食物/水分吸收不利。

3)感冒后期,表证消失,风邪入肝,病人也会下利。这是因为肝部因风邪和热,血液循环不畅,堵塞。胃和肠部的静脉血不能顺利通过肝部,结果造成肠胃功能失调,消化吸收减弱,形成下利。这时用小柴胡汤或四逆散治疗肝病,肝病瘥后,下利自动消失。

4)身体中有水分,风证,造成小便不好,身体酸痛,骨节酸痛,下利,就可以用上面说的五苓散。这样的医案举不胜举。这样的病人好多还有身体有微热的情况(表证还有一点)。

(5)肠,胃有热,也会造成功能障碍,下利。这时常常是赤白痢,需要大量解热的药,可以用白头翁汤(黄连,黄柏,栀子,秦皮,白头翁)。

6)如果下痢疾的同时,有腹痛,这说明肠部的血液循环也有障碍, 可以用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这里的芍药和甘草可以解除局部痉挛。这里的热主要还是在肝。这个方子是从小柴胡汤发展过来的。

7)还有种下利,有赤白痢,但是病在肠,由于寒引起的,应该用桃花汤(赤石脂,粳米,干姜)。这个病如果用去热解毒的药,会越来越重。

8)如果有的人肾虚,中医叫少阴病,结果会造成肾的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到脾胃功能失常,造成下利(水泻利)。病人常常有怕冷,嗜睡,蜷卧,脉微细,有虚汗。有时会感觉病人有低烧,但是这是虚引起的,中医叫:阴格阳于外。就是内部功能减弱,血液循环减少,逼迫血液在体外循环的稍多。这是要用四逆汤(附子,甘草,干姜),或加茯苓。

少阴病的下利,好多是凌晨时有,所以又叫鸡鸣痢,五更泻,用真武汤加良姜也非常有效。真武汤有茯苓,附子,生姜,白术,白芍。这个方子也是补肾阳,祛水,健胃的。他的五更泻是因为此时应是肾(少阴)振奋之时。如果肾功能不好,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肠胃的功能,造成下利。

还有一个方子也治鸡鸣痢,是四神丸,方子有: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这个方子祛寒的功能很强(肉豆蔻,吴茱萸),是去胃,肠,和肝的寒。补骨脂也是补肾阳的。他的五更泻是因为这个时分是肝(厥阴)的功能要振奋的时候。如果肝有寒,五更时分肝部不能振奋,就会造成肠胃血液循环失调,下利。

中医的太阴,少阴,和厥阴的振奋时间有重叠的部分,太阴是:晚9点-早3点,少阴:晚11点-早5点,厥阴:早1点-7点.实际上就是指的不同的器官的兴奋期。这个对根据证状的周期变化来判断病机和病位非常有用。

9)病人如果肺有病,比如感冒造成的咳嗽,痰多,肺部发胀,疼,也会造成下利。这是因为肺分担了人很多的水分代谢。肺部有病,水分代谢失调。并且肺也参与血管紧张素的调节。肺部有病,血管紧张素失调,小便不利。最后造成肠部水分代谢不畅,形成下利。这时要治疗肺,可以随证用药。像苓甘姜味辛夏仁汤,小青龙汤,越婢汤,麦门冬汤等等均可使用。这些方子不是可以互换的。需要仔细辨证。病人常常伴有小便不利,肾炎的情况。肺治好了,肾炎和下利自动消失。这样的医案也是很多,足以论证了中医思维的超人之处。

3. 鼻塞

我儿子一年之中经常有几天因感冒之故,鼻子经常塞,早上起床的时候噪子常常觉得有痰。以前常喝西药decongestion的药,要喝好几天才管用,但是嗓子常常是经月不愈。这些都是感冒引起的肺有痰饮,经久不去的缘故。月前我看到他睡前又喝decongestion的糖浆,知道肯定鼻子又堵了,晚上难以入睡。我们家这种糖浆常备,是非处方药。小孩子从前过敏,感冒的时候常用。于是我问他,是否要试一下中药?在得到应允后,早上我给了他五粒小青龙汤的药丸。正常人的剂量是每次八粒。这个药有: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姜,桂枝,麻黄,芍药。是个解表,祛除肺部水饮的药。下午放学后问他一天感觉怎么样?他说一天都没感到鼻塞。晚饭后又吃了三粒,结果彻底治愈,连嗓子痰多的毛病一并袪除。

4. 背寒,恶风

2017年之前有好多年,每到冬天,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常常觉得背凉,像有风吹着,常常是盖三层被子也无济于事。而家人只盖一层也没事,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2017年有次感冒,觉得有鼻涕,鼻痒,有鼻音(我感冒经常是这种证状)于是喝了以前买的桂枝汤的成药,喝过二次后,感冒愈合。最不解之处是当年冬天晚上睡觉背也不觉得凉了。多少年来第一次冬天可以只盖一层被子睡觉。后来的2018年冬天也是完全没问题。当时仔细想这个问题,应该是以前感冒风邪积于背(中医叫太阳经),没有被解掉,当天气变冷的时候,感觉就很明显。后来又读的文章多了,也看到了类似的医案:有的病人老觉得背部象有风沙沙吹着,感觉凉。但别无他证。也是几剂桂枝汤就彻底治愈了。这是叫"恶风",是风邪在表,静脉循环不利,人经常有汗出/微汗,因而有怕风的感觉。“恶风”是应用桂枝汤的一个重要指证。但是也不能一见怕风的证状就用桂枝汤。象别的病,比如阳明有热,脾胃虚,也会有汗出,恶风的情况。所以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说阳明有热,汗出的时候病人常常怕热,但确实有医案里有病人怕风的情况。所以说中医的珍断要胆大心细。

5. 趾痒

这是2017年我给自己治的一个病,也是我的得意之作。从2017年的3月份开始,我的左脚的二拇脚趾头的背经常痒,痒不可忍之时经常挠破,有水状液流出。过几天会结痂,用手抚触象隔着一层纸,觉得趾头有麻木感。这样一直持续了6个月之久,后来实在是无法忍受,并且由于常常挠,趾背皮肤破损严重。后来去看我的家庭医生,Ryan Grandgenett,他检查了后,说不是细菌感染,是由于皮肤干燥引起的。于是给我开了一种激素膏,需要我每天捈抹趾面,同时用保湿的羊油膏捈抹,说三周后会痊愈。我依计行事,三周后趾面依然是痒不可支。这时我觉得要好好想这个问题了。痒的病,基本上是风,痰,瘀,热的原因比较多。仔细分析后,我觉的应该是风邪在趾端聚积不散。当时因为要治疗我的关节炎,我买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药粉冲剂(桂枝,附子,生姜,白术,白芍,甘草,防风,知母,麻黄)。这个药祛风之力很强的。于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药粉敷在脚趾上,用医用胶布固定,每二天一换。第一次换药的时候,觉得痒有点减轻,当时怕是心理作用。于是继续施用。二周后,脚趾彻底愈合,完全不痒了,并且也没有了触物如隔纸的感觉。后来又见RyanGrandgenett言及此事,他也是觉得不可思议,问我用的是什么药,只可惜当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言清的

后来读《石家百年医案》的时候,言及有人手指末端触物如隔纸,怕冷,手脚凉。用当归四逆汤治愈。这也是祛风的药,里面为了让桂枝,芍药达到四肢末端,加了细辛,当归,以助药达经络细微之处。同时用木通治标,去除当地的水饮。现在想来,这个药也可外敷,效果当更直接,迅速。

6. 溃疡

这是2019年3月14日的事情。我去年毕业的一个博士,已回中科院去上班了。他做的非常不错,毕业后我们还经常微信上联系。3月14日他说自己嘴角溃疡有好长时间了,一直没好,问我如何治疗。这种病大部分是胃里有湿,热引起的。对证之药是甘草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姜,枣,甘草,人参)。但是他也不可能自己去买中药煎(年轻人常嫌此太麻烦),于是我对他说:可买藿香正气丸和黄连上清片,各取常规药量的一半,吃吃试试。藿香正气丸是祛湿的药。3月16日他来信,说只吃了藿香正气丸,晚上吃了一次,转天早上就好多了。他说前段时间以为是缺少维生素,吃了一周草莓也不管用。并且说道:溃疡之前有上吐下泻的事情。这是典型的胃部有痰饮的证状。3月29日问及此事,他说因为好了很多,懒于吃药,也没完全愈。我劝说他,需再吃几天。后来又断断续续吃了几天,清明节后痊愈。

甘草泻心汤是伤寒论中的名方,可用于治胃寒热错杂引起的上吐,下泻,口疮,颏下疮(燕窝疮),阴部溃疡等病。和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小柴胡汤,旋覆代赭石汤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各有所特别治疗的病证和判断标准。小柴胡汤可以看成是半夏泻心汤去黄连,加了舒肝的柴胡。这是因为病的主因是肝不疏造成了胃部的水,寒,和热。旋覆代赭石汤是半夏泻心汤去黄连,黄芩,加了旋覆花,代赭石。主要是胃部水饮太重,病人经常有呃逆,食物不下。旋覆花祛水饮,代赭石祛热,同时帮助胃部畅通。张锡纯善用代赭石,论述非常详尽。黄连汤是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了桂枝,用来帮助疏通胃部的血液循环。此种病是病人胃部痞,疼。但是肠部基本没有问题和不适的感觉。黄芩治疗肠部和肝的热证效果是不错的。如果肝和肠没有热证,黄芩就不用加了。

【按】如果方药对证,一般一到两剂药后病就应有非常明显的改观。这也是我平时给别人/自己诊断时的一个指导。

【又按】如果我给别人开药,开两次方后还没有效果,就证明我的诊断没有对证。我就要求自动退出,让病人另请高明,不能贻人病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