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肇庆古街巷大全

 肇庆老坑 2021-02-27
本资料系肇庆绿地图之“正东路-城中路-正西路绿地图”的补充部分(更新于2012年12月8日)

▲阅江路
由旧时的镇南、三埠、擢桂、迎祥和桂兴五条街巷合并而来。现存有大量的清代至民国的老房子。

▲学前巷(含学前东巷和学前西巷)
此巷始于清朝晚期,因在肇庆府学宫附近而得名。学前东巷内存有文昌阁。

▲水师营
此地因旧时为水师驻扎地而得名,巷内有城东清真寺。

▲高墩里
这里在明代已有,因地势抬起而得此名。巷内仍有许多保存较好的老房屋。

▲五经里
取义于“五经”,一说此地古时人才辈出;另一说是此地在肇庆府学宫附近。存有不少古井和老房子。

▲光明街
此街始于清代,曾叫开岗社、魁罡社,光明街是文革期间才更改的街名。内有不少清末民初寻常人家的朴素老屋。

▲兴贤里与近圣里
此两处古街道的得名,均与位于肇庆府学宫附近有关。

▲朝圣路
旧称青云路,有青云直上之意。因在肇庆府学宫附近得名,是走向学宫朝拜孔圣人的道路。旧时这里是卖风炉的集聚地,还有风炉街的俗称。

▲明直街
此街在宋代已有,原来叫升俊坊,后因此地有明直庙而得名。

▲迎恩巷
在二马路市场附近,因有迎恩亭而得名。此巷比较隐蔽,寻找需耗费点耐心。

▲麦仔园
这里是麦家人集聚地,又因旧时有不少大菜园,故得此名。

▲蟹栏街
旧时这里的地形神似螃蟹,故得此名,曾住着不少达官贵人。现仅存一小段路,可从“好世界”对面小巷进入。

▲新街/立新街
他们是对好兄弟:立新街是“旧街”,故有后来的“新街”之名。这里是以前肇庆的“商贸中心”,至今还非常繁荣。

▲睦民路
此地有颗百年木棉树,农闲的人们喜欢在此歇脚聊天。久而久之,由于居民的和睦相处,和木棉的谐音,“睦民”之名便由此而来。

▲麒麟街
肇庆古时有瘴气,人们修“福肇社”供奉麒麟以保佑百姓。这里又是中医集中地,俗称“中医街”。现仍存有不少岭南趟栊屋。

▲豪居路
这里以前叫濠基里,且因不少富豪修房于此,故渐渐演化为豪居路。现仍可看到光燕楼、韬园和蒙友恭堂等不少老建筑。

▲福绣坊
旧称福寿坊,积聚着不少从事“福寿”工艺的艺人。现仅存福寿扎作房老店。

▲巡捕巷
此地得名,可能是因为清代这里曾有巡捕居住。

▲草鞋街
自清嘉庆年间起,这里的居民多以编织草鞋为生,故得此名。此地还是肇庆旧时的贫民窟。

▲府前路
因为在肇庆府衙门前而得名,路名形成于清代。肇庆府衙门早已被毁,先仅存有位于市一院内的古碑廊等遗迹。

▲打铁巷
即现在的县前街。因此地旧时聚集了大量的打铁工匠而得名。

▲十字路
因为此地的天主教教堂“道源斋”上的十字架而得名。有牙鹰楼、朝晖粮站旧址等特色建筑,可直接行走至宋城墙朝天门之上。

▲中衙巷
在宋代,这里是运输水渠,清朝时被改建为暗渠。此巷即建于暗渠之上,有周家大屋等老建筑保留。

▲米仓巷
因包公曾在此修建丰济仓得名。巷内有包公井、永远堂和养善堂等遗迹,可能是现存肇庆最老的街巷。

▲塘基头
来历不详,欢迎各界朋友提供线索。

▲福建巷
清代此处有大量福建籍人士聚集,故得此名。

▲娱家巷
这里以前住着不少高官贵人,是余家人的集聚地,先后更名为余家巷、虞家巷和娱家巷。

▲石咀街
又称石嘴街,旧称忠和社。因为位于旧时肇庆城西外濠水的出口处而得名。

▲城基脚
因为位于宋城墙墙下而得名。

▲水塔街
据说,这里有肇庆第一座水塔,故得此名。

▲天后街
此地曾有天后庙。朝拜者络绎不绝,聪明的商贩便在此做起买卖。渐渐发展为天后街。

▲天宁路
早在宋代已有,至今仍是城区主干道之一,因旧有天宁寺得名。以前居民经此从西江挑水,马路总是湿漉漉的,故俗称水街。现存有肇庆旅店、儿童公园、新风照相馆和红艺钟表店等老建筑和老字号。

▲禹门坊
俗称担水巷,旧时居民常常到西江挑水,总是途径此地,故得此名。而禹门坊的来历,则与水神大禹有关。

(文字编辑:潘博成)

参考文献
[1]朱英中.肇庆古街巷
[2]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文广新局.肇庆文化遗产
[3]肇庆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肇庆文物志
[4]西江日报
[5]肇庆都市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