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我很喜欢曾国藩,对这位不讲空言,只干实事儿的人很有兴趣。 一: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在阅读《曾国藩家书》中,可以发现曾国藩是一位“经史兼修”的实践家。例如:在《家书》中,他这样总结读书方法。
这是曾国藩的读书心法,主要有4个环节:如何看?如何读?如何写?如何作?在他看起来,这四点缺一不可,掌握了就能系统消化所读的书籍。 如果认真梳理曾国藩读的书籍之中,他最喜欢的几部史书。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明史》《资治通鉴》。
二:曾国藩的读书范围 他在教导儿子曾纪泽时,有这样一个读书方法——
这段话里面的关键是,如何读新书?如何读旧书?不管新书还是旧书,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就是苏轼的那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对我读《资治通鉴》影响非常大。另外,曾国藩还提到——
很多人读书都是贪而泛滥,在很多无效的文字之中穿游,一天两天过去,时间久了,好好想一想,脑海中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收获,这是无效信息对人的干扰。曾国藩这个“专”字诀读书法,持续激励着我,我自己也是选定中国几部非常优秀的经典,持续的扎下去,从中获得收益。
我身边有些伙伴读书,常常会没有目标的乱翻乱看,没有系统,也没有角度,就这样虚度时光,其实是很可惜的事儿。 曾国藩在给儿子写的家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常读常新。每次读书坚持不下去了,就会翻翻这段话。曾国藩不尚空言,是一个成就小事,也干了大事的人,这段话,也透视他的知识架构和认知边界。
在曾国藩家书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资治通鉴》认真读一下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作战史,制度设计,纪律设计,军民关系,军队文化渗透,都可以在《资治通鉴》中找到影子。
三:曾国藩与《通鉴》的情节 接下来,看一下曾国藩是如何践行《资治通鉴》的? 1.认为《资治通鉴》是经世保家之书 曾国藩给罗少村写的书信里,专门讨论了《资治通鉴》的读书方法,以及读《资治通鉴》的好处。他说:
解读:在曾国藩心中,历代以来的经世之书,《资治通鉴》是最具实用性和指导性的,为什么呢?这部书讲的都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些案例不是虚构出来的,案例真实性和指导性,让人少走弯路。
解读:这段话曾国藩举了很多例子,三家分晋,曹魏政权的迭代,刘备政权的正统性等。关键是最后一句话,“穷物之理,执圣之权”,探索究竟根本的人生道理,掌握权变之术,应对复杂的世界。
解读:这的话是曾国藩从文韬武略两个角度,分析了为将者的军事策略,文人雅士兴家败家的因果,在曾国藩眼里,资治通鉴是对中华圣人经典的注脚,尤其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注脚。 一个人通读儒家经典,如果没有“权变性”训练,就会成了书呆子。相反,没有儒家经典的支撑,一味的学习“历史”和“谋略”,最后都变了两千年的“阴谋余毒”,不是历史错了,而是读书人,没有掌握“经权之道”,不能“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解读:曾国藩这番话透露了他对《资治通鉴》实践性的理解,他认为“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评价是非常高的。 当时这位罗少村先生,他老爹是一个巡抚,如果按清朝的官场惯例,罗少村先生,那是要继承老爹的位置的,怎么面对各类人际关系?如何摆平官场暗流涌动的陷阱?曾国藩对小罗同志,谆谆教导,叮嘱罗先生,一定要熟读《资治通鉴》,“将来出来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失坠”,这句话的关键就是:“自有所持”,也就是心里很笃定,不慌张,不乱决定,不怕事,不惹事,踏踏实实去干事儿。“而不失坠”,这四个字不能轻易读过去, 凡是通读《资治通鉴》的书友,都有一个直观感受,今天辉煌,可能明天就是坟场,今天逆境,明天可能就是非同凡响。 这种逆转的例子太多了,要么往好的方面逆转,要么往坏的方面逆转。 曾国藩深知这个道理,且对《易经》《老子》《庄子》也有很深刻的把握,加之《资治通鉴》的长年熏陶,他提出这四个字,很值得我们玩味。 曾国藩能说出这段话,代表他心中所想,正如鬼谷子所说:“口乃心之门户”,曾国藩反复沉淀出的这些想法,折射了他对《资治通鉴》的应用心得。
2. 一部书,影响一代代伟大的人 罗少村先生是不是真的听了曾国藩的话,认真趴在桌子上,好好读几遍《资治通鉴》,没有任何历史资料加以证明,我们也无法深度揣摩。 但是,曾国藩的这些读书方法,对《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在曾国藩死后二十一年后,在湖南长沙湘潭韶山冲,诞生了一个小孩,在他的阅读范围,也接触了曾国藩,并把这番话彻底悟到心里,做了一个“知行合一”的高手,并在戎马生涯一辈子里,把这部经典,一读一辈子,一读就读了17遍,(两个人的故事一直是我的经历动力),这个人是毛主席。 毛主席能把历史的智慧,融入到他的军事策略中,也转换到政治智慧里,也践行在改变世界上。 毛主席说“近人独服曾文正”。这句话,一则是佩服曾文正的仗打得好。二则就是曾国藩不是单纯的书生,而是学而能行的高人。 毛主席跟曾国藩一样,是湖南最优秀的读书人之一,他们都在《资治通鉴》这部经典中,找到了生命智慧之源。 3.商业中,有人读《资治通鉴》吗? 如果换个角度,看看商业人士,谁在读?谁在悟?,其实,大量企业家,家里都会有一套《资治通鉴》或者《孙子兵法》。 《资治通鉴》对人的领导力提高,有很大帮助。金立群先生,就是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高人、他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电典型,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中,金立群先生保持着变革时代的学习精神,同时也是勤奋的实干家、智慧的决策者。这三重身份应对的三个核心能力,都可以《资治通鉴》中得到营养滋润。 英国BBC曾这样评价说:金立群是中国比较少见的顶级人才,金立群有很好的国际视野。 为什么金立群出类拔萃?和他的读书习惯分不开,他有两个可贵的学习习惯:第一个是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要读的书必须具有价值,否则不必浪费时间; 第二个,是要以批判的眼光和怀疑精神读书。 很多人读书,只认准了老师光环,不打算在真理上批判,最后犯了错误,就是“唯书为对”、“唯上为对”的主观偏见。 不然,很容易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求生清高主义”的错误。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此书指的是古代的《尚书》),至少孟子告诉我们,要有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去读每一部书,一个人不断努力挑战,不断提出新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阅读。 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已经完全打破了边界,任何单一学科,已经解决不了复杂管理,战略,经济性的问题,所以深度阅读,跨界阅读,是让自己拓宽看问题角度的好方法。 金立群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的读书范围,让他一读再读,并受益终身的,就是一部躺在他办公室的宣纸书《资治通鉴》。 在《通鉴》里,对将军的描写,帝王的叙述,成像的刻画,体现了几个关键核心能力,比如说: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选人能力,用人能力,识人能力以及战略设计能力,带兵的能力,作战的能力,谈判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应变的能力等。 一个人要综合的提高这些能力,你可能会花不少钱,上各种不同的MBA班,不见得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一部系统的《资治通鉴》,人类奋斗集体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最佳的商业百科全书,从多个角度,阐释了这些能力的系统提升的方法。其实,金立群先生,这样的整体国际视野,战略判断,决策力。和他本人阅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资治通鉴》有不小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金立群先生,在决策能力上,透过三个方面一览无余: 第一:是对全局的判断与驾驭能力,这种判断和驾驭就是得心应手,有的时候,我们能得心,不见得应手,也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应手,不见得心有所悟。(见庄子),这种得心应手的能力来源,就是在经典书上,潜移默化渗透得来的结果。 第二:他对科学化决策的能力,金立群对于决策的正确判断,来自于他的不断学习各类经典,来自于他实干总结,能够把心得体会和实干的经验融会一炉,不断迭代升级认知。 第三,他能识别风险,并掌控这个风险,敢于决策的胆识,决策的胆识来自于宽阔的视野和大维度的历史眼光,视野和眼光的养成,历史往往是最好的活水源头。 金立群已经70余岁的老人,依然保持着奋发向上的精神,持续学习的动力,在未来多变的挑战下,他从传统经典里,汲取智慧,提高自己面对风险决策的胆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70多岁老人,自我挑战蜕变的过程,对一个人的对知识架构、能力升级考,品格、视野,境界也是终极考验。 四:我尚未写完的读通鉴的方法 其实,我有许多读《资治通鉴》的资料和方法。还有很多人,觉得《资治通鉴》讲的都是阴谋诡计,其实这部书,整篇都在讲“阳谋春秋”。我读完这本书后,对职场,商场,“战场”上遇到的朋友或者敌人,你反而变得更加淡定,更加笃定,更加包容和宽厚,并且对他的言行举止,放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之中,能做到“洞若观火”,或许这是读《资治通鉴》带给我的直觉性自我训练的结果,因为整个书里面,都是围绕着人物分析,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判断,人物的互动展开来,读久了以后,自然而然你会有一种代入感,你把这种代入感应用在现实层面,确实提高了你的洞察力和直观感受。有些小人的阴谋诡计,会在这里冰雪融化,有些君子的阳谋春秋,会让你心领神会,这应该是《通鉴》给我帮助之一。那么还有哪些补充方法呢?更有效的阅读这本书呢?我还是把一小部分内容,补充一下。
1.电子书:建议大家购买一个电子书,什么品牌无所谓,只要你喜欢就可以,下载《资治通鉴》的电子文本,你可以在零碎时间,尽情的享受这部书带给你的快乐。比如说地铁时间,等人事件,睡觉之前,醒来之后,咖啡之旅,迷茫之日,颓废之时,你都可以把这本书打开,看看古人是怎么克服困难,冲破逆境,一举成功的。 2.零碎时间:据说金庸先生,在厕所还在看《资治通鉴》,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接受鲁豫采访时说:“自己在厕所读过的书,有的人一辈子不见得读完”。所以零碎时间,尽量少看看无聊的短信,回避无效的营销信息,做一下有效阅读。 3.精彩背诵:这是我常用的方法,我会把通鉴里精彩的句子,反复的吟诵,反复的背诵,比如说陆贽的很多建言稿,文章优美,见地深刻,既能反复吟诵,还能提高语感。 4.玩味思考:有时候不需要读很多篇,可能只读10分钟或者20分钟,这10分钟20分钟的《通鉴》时间,这一天可以反复玩味这个案例,或这个故事,带来全新的举一反三的思考。 5.心理学方法:我喜欢心理学,心理学的书也读了不少,我的阅读视角就是用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古人的心理过程,可以把平面的历史文字,活跃起来变成生动的,可以思考,挖掘的历史案例。 6.哲学性批判:哲学性的思考,需要读一些哲学性的书,哲学会强化思考能力,让我们看问题更深入更透彻,以这种哲学眼光看历史,犹如普洱茶一样的浓厚。
洪槿/原创文 参考书目《曾国藩家书》《资治通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