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盗防早恋,是这些年来班主任的工作常规。有关班主任艺术的杂志不知道发表了多少篇“防早恋”的精彩文章。 但就在今天,我看到了一位老教师的忏悔,简直触目惊心。 她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多年前班级有两个好苗子高考前夕相爱了,为了拆散这一对小鸳鸯,她不惜挑拨离间,使得这一对恋人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和仇怨,后来两个人发奋读书,都考了很好的学校。女生上了北大。但这个女孩子当初用情很深,受到了伤害之后,一直不敢涉足恋爱,至今已经40多岁了还未嫁。 尽管后来在班主任的帮助下,这对恋人终于解除了误会,但男生已经娶妻生子,女生追悔莫及,又羞又愧,此生也不准备嫁人了。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 从早恋的苗头确定,到对待疑似早恋者的分化瓦解,更有甚者,班主任以揭示内幕和真相,从而达成求爱者形象的崩溃,进而一拍两散,皆大欢喜;还有一篇大作,匪夷所思,班主任竟然串通双方父母,召集两个互有好感的男女生,询问他们是否是恋爱关系,如果是,班主任当即做媒,双方父母举手表决,一致同意,男生立马把女生娶回家,然后,马上把大事给办了。 可怜一对小鸳鸯吓得魂飞魄散,都说只是走得近,根本没有恋爱。于是,班主任和家长循循善诱,既然没有关系,就不要让人家讲闲话。从此,这两个孩子越走越远,终于朦胧的好感没有了。伟大的班主任洞若观火,审时度势的又灭了一段爱情。于是,班主任的功劳薄上又记上了一笔,成功了阻止了某某学生的恋爱,在悬崖边挽救了一个失足孩子。 北大附中王铮校长,就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学生谈恋爱。不少人认为王校长吃错了药,哗众取宠,群起而攻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认为他不过以此吸引眼球,进而对抗人大附中。这些我们姑且不管。 且看王铮校长的观点。 他说:“学生谈恋爱是谈恋爱,学习是学习,我觉得这之间如果把握好,是没有影响的。就像是吃饭对睡觉有影响吗?” 他又说:“现在学生谈恋爱其实也是对恋爱经验的一种帮助,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教会学生懂得如何认识他人,理解他人。” 他还说:“恋爱不是一件坏事,是一个美好的目标,如果想谈固然要往美好的方向发展,我个人认为恋爱是一个很不错的人生经历。” 其实王铮校长的观点不过是常识,何须大惊小怪?其引起的强烈反响,不过是媒体的推波助澜而已。 首先,王铮校长认为,谈恋爱和学习是两回事。这体现了一个学者对事物的理性认知。这些年,我们一直有一个假想的逻辑链条,那就是,谈恋爱——导致分心——影响学习——成绩下降。 但是,这个逻辑链条的科学性何在?谁能够给出一个合理解释?有什么可靠的理论依据?什么人进行过科学论证?况且,就算恋爱者成绩下降了,罪魁祸首是否一定是恋爱所导致? 一个简单的例证就是,学生谈恋爱了,老师和家长立马围追堵截,严防死守,学生中也是谣言四起……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会不会分心?成绩会不会下降?按照鲁迅先生的话来说,“那简直是一定的了。”而这个时候,很少有人不把学生成绩的下降安放在恋爱的罪名之下;而实质上很可能却是不让学生谈恋爱导致的结果。 所以,我赞成王铮校长的把恋爱和学习分开看的观点。王铮校长由此又提出,“当然,这两者之间要把握得好”,这个前提条件很重要。也许,这才是我们班主任最担心的地方,也是这些年基础教育界杜绝学生恋爱最重要的缘由。由于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很容易被爱冲昏了头脑,很难把恋爱和学习的关系处理好,因而学校干脆杜绝恋爱,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但这种做法也值得探讨。 学校不能因为学生不一定能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就杜绝学生谈恋爱。这显然是因噎废食。这种杜绝实质上只是把学生的地上恋爱,演变为地下恋爱。而且因为阻力越大,动力越大,反而促进了学生的恋爱势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有,学校要研究的是,什么年龄的孩子心智开始成熟,相对能够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另外,在引导学生把恋爱和学习分开上,学校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教育责任等等。 王铮校长又认为:“现在学生谈恋爱其实也是对恋爱经验的一种帮助,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教会学生懂得如何认识他人,理解他人。” 这是王校长最可贵的地方。也就是说,他评价学生的视角不完全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成长。 多年来,我们认为,学生今天的一切学习都只是为未来做准备。其实,杜威早就告诉我们,教育即生活。学生今天的教育就是今天的生活,决不能用牺牲学生今天的一切来追求虚无缥缈的未来。 要知道,谈恋爱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极其宝贵的人生经验,是学生人生成长很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谈”,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也会谈学习……第二是“恋”,所谓“恋”,就是在“谈”的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的话题和志趣,获得了强烈的共鸣,进而互相依“恋”……第三是“爱”,如果这种“恋”是长久的,不断更新的,志同道合的,那么,就会萌生爱,强烈的爱,别忘了,高尚而纯洁的爱,往往是创造的催化剂。 假定我们认为,学生的好成绩会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的话,那么,学生美好的爱情经历,本身就是真正的人生成长和发展,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把它们排除在外呢? 多年来,我们片面地认为,学生的成长仅仅是知识的成长,是才华的累积,很少设想,我们今天所作的一切,就是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命,而且这种独特的青春和生命,还是永不再来的,那么,作为学生人生头等大事的恋爱,当然,也是我们教育的一部分。 学生在恋爱中,学会理解他人,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妥协……就算恋爱失败了,也能经历挫折,学会坚强。这其中蕴含的人生况味,也许并不比哪一部伟大作品少。 有时候,我们痛恨学生写作文,言之无物,干瘪无味;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学生一旦写起了情书,立马就能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感天动地。没有体验的,没有感情的,心灵不在场的教学,注定是无意义的教学。 曾经不止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的文学才华和写作的才情,是因为写情书锻炼出来的,或者严格的说,是因为中学的爱情赐予他的。当然,有时候是失恋,有时候是暗恋。换句话来说,是失恋、暗恋和恋爱成就了诗人。慕容雪村、王朔、痞子蔡等人的文学才华都是校园爱情滋生出来的。 因为恋爱,他们势必是敏感的,脆弱的,多疑的,瞻前顾后的;但同时,他们又是饱满的,丰富的,多彩的,激越的,澎湃的,浪漫的。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没有这些朦胧的爱情,中学阶段是不是完全变成了灰色,是不是缺少了一点质地,未来回想时,我们又凭什么“致我们终将消逝的青春”! 蔡兴蓉老师在《高三的大姑娘》一文中,提到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就是女生对中国产的男生极其失望,女生总结到:“当前男生有四大毛病,第一,太胆小,看见一个蜘蛛,跑得比女生还要快。第二,懒,想恋爱吧,连一封信也懒得写。第三,恋爱方式太低级,无非是拍拍女生的肩,捏捏女生的手,说出的话呢?要不太露骨,要么没趣,反正没劲!第四,庸俗。他们管女朋友为老婆,在公共场合下做亲热动作,像是专给大家看呢。” 蔡兴蓉老师因此感慨,“校园爱情的低级化和庸俗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学教育和人文的缺失,以至于我觉得,现在堪忧的,不是学生谈恋爱,而是学生不会谈恋爱。” 其实,不仅是文学教育和人文的缺失,更重要的就是正常恋爱教育的匮乏。当爱的话题成为灰色地带,当所有人都避而不谈爱情,那么,学生只有自己在黑暗中摸索,他们会把影视上或者街头上粗鲁的爱情当做一种时尚,并且会在拙劣的模仿中降低和玷辱了真正的爱。 她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淑女,什么是娴静和温柔;而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男子汉的风度,什么是绅士和责任。也就是说,所有的孩子既不知道如何发展自己,也不知道如何选择别人。 因此,我的观点是,对于学生的恋爱,学校真正的态度应该是不鼓励,不支持,不反对;但一定要加强爱情教育,让学生懂得爱情的甜美和责任,爱情的奉献和崇高,爱情的无奈和节制……对于已经有了真感情的同学,则争取把他们纯洁的爱情,升华为一种志同道合的高尚感情,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既是恋人,也是战友,这一种感情将来也是弥足珍贵。 近些年来,我的学生毕业之后,一对对的恋人诞生了,他们如此幸福,如此和谐,每次收到他们的结婚请柬,我都比培养出北大清华的学生更让我欣喜。 某一届,我所执教文理班的两名学生,都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两个孩子都非常懂事,勤奋,好学。毕业之后,我们才被告知,他们居然是一对恋人,在整个高中阶段,他们互相打气,互相支持,并且都在高考中超水平发挥。有时候,我会想,在黑暗的6月里,他们是有光亮的。爱情,也许是抵御应试严寒的一种方式。 当然,爱情的折磨和感性,的确和应试教育枯燥和理性格格不入,也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驾驭的。从事实上来看,不少人确实因为爱情而分心,导致成绩下降。那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爱在光明里,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梳理,帮助孩子们走出爱的迷雾,迎来自己真正爱的春天。 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学生还是不允许谈恋爱的;但现在大学生都能够申请结婚了。这不仅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性的胜利!那么,有没有一天,高中生谈恋爱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因为事实上,就算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很多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北京来说,北大附中校长提倡谈恋爱,人大附中的刘校长也说,你想谈恋爱,没问题啊,你得要有资本,有资本的允许谈,没资本的条件还不成熟;而北京十一学校,则是默许学生谈恋爱,校园里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 那么,与其这样,不如像西方国家一样,一旦达到成年,则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爱情,唯有自己能够选择,学生才能学会承担,而这,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萌生的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