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观止丨集英咀华——《论盛孝章书》

 张大财 2021-03-01

论盛孝章书

孔融

【题注】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治绩。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论盛孝章书》是东汉末文学家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在信中,孔融叙述了好友名士盛孝章的危困处境,呼吁曹操对他加以救助。信中引经据典,讲说道理,举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例子,把救助朋友与招揽贤才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恳切,词意委婉动人,十分感人。

原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赏析

      本文是作者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篇著名书信。《文心雕龙·书记》篇,于魏代书记,举孔融、阮瑀及应璩三家为代表,并谓“文举(孔融)属章,半简必录”,可见时人重视。孔融平生乐善爱才,曾为流落不偶的才士祢衡、谢该分别上疏推举(参见《后汉书》中《文苑传》及《儒林传》)。《与曹操论盛孝章书》作于汉献帝建安九年(204),时曹操任司空兼车骑将军。此书标题,《文选》作《论盛孝章书一首》,刘盼遂《文选篇题考误》谓“按‘论’ 上当有‘与曹公’三字,不然则此书无著,似人物论矣。李善、李周翰皆曰:与魏太祖也。融死时魏未受命,依《会稽典录》作‘与曹公’为是”。

      盛孝章生平,据《三国志·吴书·孙韶传》裴注引虞预《会稽典录》:“盛宪,字孝章,器量雅伟,举孝廉,补尚书郎,迁吴郡太守,以疾去官。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初,宪与少府孔融善,融忧其不免祸,乃与曹公书,……由是征为都尉。诏命末至,果为权(孙权)所害。子匡,奔魏,位至征东司马。”孔融这封书信,对盛孝章的危困处境深切同情,恳请曹操加以援引,信的篇幅不长,对盛孝章其人的详情未作多少介绍,只是从交友之道与进贤之路两方面着笔,以说服对方解救盛氏的急难,开拓用人的道路。

      书信第一段申说盛孝章极端艰危的现实境遇,喻示保护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先从时光流逝说到人生易老,从年岁不等人谈到知交零落故人风流云散,迅即引出了“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这位幸存者正为命运折磨,家属丧亡,孤独无援,遭受着东吴统治者的迫害,承担着环境的沉重压力。(孙策平吴后,盛孝章即长期避难于余杭许昭处;此句“困于孙氏”,指受困于孙权。)若使无人帮他改变环境,让他继续窘迫,受摧残,那么忧能伤人,他肯定是不会活得长久的了。这一段旨在唤起对方同情,为下文的求援做铺垫。

      第二段,直接向曹操提出营救盛孝章的要求。先以历史上齐桓公因不能救邢之亡为耻的事例借古论今,激励曹操。盛孝章是当今人中之杰,天下清议之士靠他扬名,却处于行动失去自由、生命朝不保夕的可悲境地;倘若此人不能救,那先祖孔圣就不该论什么“损益之友”,朱穆也就怪不得要宣布与世俗绝交了。(孔融为孔子二十世孙,故以“吾祖”相称。《论语·季氏》载有孔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说法;朱穆,东汉后期人,“常感时世浇薄,慕尚敦笃,乃作《崇厚论》”,“又著《绝交论》,亦矫时之作”。)这几句措辞激愤,一方面感慨当世不讲道义,无益友可言,另一方面表示对曹操的殷切期望,祈他派出使者,带上书信,赶往东吴营救盛孝章。这段行文在于说服曹操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必得出面相援;又指出营救对他并不为难,存心调处即可得到解决。

      第三段,进一步把为盛孝章解困扶危的重要意义提到用贤之道的决策高度。救盛迫在眉睫,必须尽快进行,而且此事关系重大,不仅是保护盛孝章个人。这一段先指出对盛孝章的评论可能还有分歧。因为少年人喜欢议论前辈,或许会对孝章有所讥谤;但这些无根不实之辞了无根据。孝章名副其实,已为天下所共认。接下去引用千金市骏骨说明尊士重贤的出发点乃是广开才路、扩大影响,正如重金收售骏马骸骨并不是以其驱驰道路,却仅仅为了招来真的千里马那样。再说曹操一切行为的政治目的归根到底是恢复汉朝皇室,安定宗庙社稷,但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关键在于招致贤才的多少。要招贤,首先就得好士尊贤。文章又以事物比况、典故援引来加以证明。珠玉乃无足之物,之所以能够聚集拢来,完全取决于主君的爱好;更何况贤才是具有主观意向的活人呢!当年燕昭王筑台尊士,以隆重礼遇接待了一位“小才”(指郭隗),表示了自己招贤纳士的真诚心意,于是四面八方接踵而至的就是一批大才(乐毅、剧辛、邹衍等)。作者再从反面推断,假使郭隗面临倒悬、溺水之困,燕王不加援手,那就必然出现另一种局面:人才纷纷高飞远走,决不会涌向北方投奔燕国了。正反两方面紧密结合,有力地论证了当权者的态度、方针和政策,直接决定着人才的流向。何去何从,希望对方善自抉择。最后几句(“凡所称引”至篇末),简要归结此书意图,“欲公崇笃斯义”。

     《论盛孝章书》的特点首先是写得激昂恳切,跌宕放言,气盛情至,读来相当感人。从弘扬友道这方面说,作者确实慨然有丈夫之风。《文心雕龙·才略》篇谓“孔融气盛于为笔”;《风骨》篇又引刘桢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情殆不可胜。”也都是指体现在文章中的这种卓荦气骨。文中述及盛孝章为人及处境,寥寥数语,然其人身份之不凡令人刮目相看,境遇之困厄更使人担心不已。为了加倍激起曹操的责任心和正义感,作者又援古证今,以桓公不能救邢之耻、孔子损益三友之说及朱穆愤世绝交之论打动对方。特别是讲到后面两点,语气更为郁勃难平。友道历来为士流所重,而今连盛孝章这般的落难贤才也无人伸出援助之手,哪里还用得着再结交什么良朋,侈谈什么益友?这样的慷慨陈辞,为友请命,饱含着何等崇高的情谊。“遥知鲁国真男子,独忆平生盛孝章”(苏轼《桃榔杖寄张文潜一首,时初闻黄鲁直迁黔南、范淳父九疑也》诗)。尽管曹操征拜盛孝章为都尉的诏书没有来得及挽救盛的性命,而“鲁国男子”孔融这封肝胆照人的求援信却使当时和后代不知多少读者血热心动。

      高层建瓴,议论风发,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历来评论者往往以为孔融不长于持论说理。曹丕《典论·论文》赞扬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的同时,又批评他“不能持论,理不胜词,至于杂以嘲戏”;后人多从此说。实则“理不胜词”远不能概括孔融散文的作风,杂以嘲戏、庄谐间用的作品,在孔融散文中只是一小部分。本篇乍看似乎以气运笔、理不胜词,其实并非如此。书中所荐举的对象,作者不去详尽周到介绍,以促使执政者施力营救,却只一味咏叹友道、高论尊贤,似此率性肆意而谈,是否下笔不能自休有“理不胜词”之弊呢?细加寻绎便会发现,这种就实论虚的写法正是针对曹操所处特殊地位而发。作者上书进言,固然要凭感情打动对方,责以交友之道;尤其要突出的是凭义理说服对方,勉以纳贤之旨。作者一再点明曹操举足轻重的政治身份,先用春秋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加以隐喻,再就今日匡复汉室、扶正宗社的大任寄予厚望,以燕昭王礼贤下士、招致奇才的范例进行鼓动,又以人才高翔远引、莫肯北向的后果暗示警告。所有这些论述都从根本上指明,经国大业至关紧要的还不仅仅是盛孝章一个贤才的存亡得失,而是海内大群贤才的流向和归属。从决策的高度看,为了人才的大量罗致,必须积极设置条件、制造舆论,扩大影响,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先从盛孝章始”。这番飞辩骋辞持论有根,说理有力,对于怀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素志的曹操来说,实是一发破的、先得我心之论。应当说,《论盛孝章书》的意见之所以能为曹操采纳,除了感情因素,论说的雄辩性、理智的判断力起了更大的作用。

      语言风格上,孔融文章受到汉末“词章拘密”、讲究骈偶的文风影响,《论盛孝章书》也比较注意字句的匀称,辞藻的整饰。书中的一些对偶句,如“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即是隐括《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及《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句意,作者加以反用,组成对称骈句。但总的看,这封书信还是以自由的散体为主,偶句复笔每每错落参差地组织在散句单行之中,造成整齐而有变化,从而冲淡了骈俪气息,无损于疏宕之美。

练习题

对下列文段进行断句。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参考译文

      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毕光荫 / 责编:杨衢 

 审校:孙梦霞 / 美编:关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