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濡水注》新考(一)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濡水

A

△濡水从塞外来,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

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又西北迳御夷故城东,镇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则连渊水注之,水出故城东,西北流,迳故城南,又西北迳渌水池南。池水渊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东迳故城北,连结两池沼,谓之连渊浦。

濡水即今之滦河,其上游为发源于坝上草原的闪电河。

御夷城(御夷镇之初名),学界多认为即今沽源县大宏城城址。大宏城遗址位于闪电河乡大宏城子村西南750米的高岗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177米,南北宽约146米,面积约25000平方米。城垣夯土筑成,残高2米。东墙有城门遗迹。采集遗物有泥质、夹砂灰陶绳纹、布纹板瓦、筒瓦、泥质灰陶暗纹罐、夹砂红陶盆等残片,时代属北魏时期。郭郛先生、李逸友先生认定为御夷故城,筑于北魏初期[1]

(备注:御夷镇不在六镇之列,但也是北魏主要军镇之一,其地位与六镇相同。据洛阳出土的《元怿墓志铭》记载:(六镇起义造成)“四方愤惋,所在兵兴,七镇继倾,二秦覆没。”说明也有“七镇”之说。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御夷城置镇,南迁于赤城县西北。经省、市考古工作者及长城学家成大林先生调查,赤城县西北的猫峪村发现的古城址位置与御夷镇相对应,应是御夷镇城址,猫峪城址位于猫峪乡猫峪村西南500米处的白河(北魏时称沽水)东岸。城址平面呈长方形,由上下两城组成,南北长约1200~1300米,东西宽约700米,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上下城南北相连,北侧的上城稍大,西北角已毁。城垣夯土筑成,宽约34米,残高0,4~1.5米。东墙、南墙有城门遗迹,东门外残存高台基建筑基址,南门外残存夯土台基,采集遗物有夹砂灰陶板瓦、莲花纹瓦当、泥质黑灰陶赶口瓶、水波纹陶片、“开元通宝”铜钱、白瓷碗等残片,其时代从北魏延续至,唐代、辽金[2]。)

连渊浦,按注文“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东迳故城北,连结两池沼,谓之连渊浦”结合地形图综合推析注文中的“两池沼”约相当今之公鸡淖尔与水泉淖尔。

又东北注难河。难河右则污水入焉。水出东坞南,西北流迳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镇东北二百三十里,西北入难河,濡、难声相近,狄俗语讹耳。濡水又北迳沙野西,又北迳箕安山东,屈而东北流,迳沙野北,东北流迳松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

沙野,按注文“濡水又北迳沙野西,又北迳箕安山东,屈而东北流,迳沙野北”推析则沙野地望约今闪电河右岸正蓝旗一带

箕安山,约今正蓝旗与哈毕日嘎之间的山岭。

松林山约今正蓝旗东,元上都遗址南一带之山岭。

濡水又东北流,迳孤山南,东北流,吕泉水注之。水出吕泉坞西,东南流屈而东迳坞南,东北流,三泉水注之。其源,三泉雁次,合为一水。镇东北四百里,东南注吕泉水。吕泉水又东,迳孤山北,又东北,逆流水注之。水出东南,导泉西流,右屈而东北注,松林山水会之。水出山南,东注逆水,乱流东北,注濡河。

孤山,约元上都遗址北一带之山岭。

濡河又东,盘泉入焉。水自西北,东南流注濡河。濡河又东南,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出峡,入安州界,东南流迳渔阳白檀县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中。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弭节白檀者也。

白檀县故城,濡水即今河北之滦河。大要水即今河北滦平县兴州河。按注文所述方位比对文物地图集,白檀县故城当即今滦平县小城子。【备注:大屯乡小城子村·战国一汉·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城垣。外城东殖长约480、南北宽约4406城垣夯土筑成,基宽13、残高34米。内城东殴长约220、南北宽约124米。城垣夯土筑成,残高3米。城内散布有石器、铁器和陶器残片等文化遗物,陶器有夹砂红褐陶绳纹釜和泥质灰陶绳纹罐、板瓦等。内城夯土中还夹杂有辽金时期的砖瓦残片;推测该城始建和使用于战国、汉代时期,内城在辽金时期可能作过修补并沿用[3]。(河北文物局,2013)】

又东南流,右与要水合,水出塞外,三川并导,谓之大要水也。东南流,迳要阳县故城东,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术矣。要水又东南流,迳白檀县,而东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南,索头水注之。水北出索头川,南流,迳广阳侨郡西。魏分右北平置,今安州治。又南流注於濡水。

大要水,即今牤牛河。发源于选营乡杨树底下冰郎山脚下,水势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入滦平县兴州河,至滦平张百万乡汇入滦河;北魏时称大要水。

要阳县故城,当地学者白光认为丰宁县城东南部的凤山土城子遗址就是秦汉要阳县故城遗址。(备注:凤山土城子遗址位于凤山镇城内东北角处,今存有城子里、城子后两条东西向胡同。1977年后,数次对凤山土城子遗址进行文物调查。初步查明土城子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长超过500米。北面墙体东起一季节河边,由此向西延长277.5米,残存墙体长210米,高2.90米;墙体为平夯法,每层夯层8-10厘米,夯窝清晰,夹杠眼10厘米,间距75厘米。对部分地段进行了剖析勘探,在地表下33厘米处,发现城基宽8.5米,深至2.3米处仍见夯土。调查获知,清代初年时,其城垣尚存。原有城门东、北、南三处,因西有牤牛河为天然屏障,故未设城门。至今凤山仍有东关、北关、南关地名之称。在城墙边采集文物标本有:战国时期的弦断纹灰陶片、泥质灰陶豆把、绳纹板瓦、筒瓦;西汉时的绳纹、弦纹、布纹、网格纹瓦片,弦纹黑陶器底等。在城北的山坡上发现土坯拱劵的汉墓中,出土的弦纹陶瓮与城址中采集的文物标本器物相同。根据土城子遗址地理位置、山川水系、出土文物的器型、纹饰断定,这是一座汉代故城[4]

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为溪水,亦曰西藏水,东南流出溪,与蟠泉水合。泉发州东十五里,东流九十里,东注西藏水。

西藏水又西南流,东藏水注之。水出东溪,一曰东藏水,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中溪,南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东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乱流左会龙泉水。水出东山下,渊深不测。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三藏水又西南流,与龙刍水合,西出于龙刍之溪,东流入三藏水,又东南流,迳武列溪,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馀仞。牧守所经,命选练之士,弯张弧矢,无能届其崇标者。其水东合流入濡。

武列水,今武列(烈)河。案清乾隆四十六年所撰《钦定热河志》:热河即古武列水,避暑山庄在焉。值得一提的是《钦定热河志》这本书虽然是由大贪官和珅负责编撰的但历史评价相当高。

备注: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是清政府与外国使者、边疆少数民族会晤场所,也是除了北京以外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面积约是颐和园的2倍。

石挺,注文“(武列水)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馀仞”所描述的便是今棒槌峰的风光。石挺,为一擎天峭立的石柱直插云端,柱高二十丈,上粗下细,形如棒棰,民间俗称'棒槌峰,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为承德十大名山之一。

                                 避暑山庄与石挺'棒槌峰


[1]郭郛:《元察罕淖儿行宫实地考辨》,《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李逸友:《中国北方长城考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2]李文龙:《河北境内北魏长城及镇戍遗址初探》,《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08-01 

[3]《河北文物地图集》(中),第308

[4]白光:《秦汉要阳县治考》,《文物春秋》,2015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