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经义工坊 2021-03-02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是人不可能不说话,只是要注意“言多必失”。所以,孔子强调慎言,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谨慎。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
讷,说话迟钝。这里指说话谨慎。
敏,敏捷、快速。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缓,而行事要勤劳敏捷。”

“讷”,木讷,迟钝。“讷于言”就是说话迟钝、迟缓。天生言语迟钝者,表达比较困难,一般不会抢先说话,说起话来语速也较为迟缓。君子言语谨慎,当然不会抢着说话,而是要观察时机、反复考虑,思考该不该说、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说出来以后会不会伤及别人,或者说出来会不会得到别人认同等等。所以,君子说话往往和天生语言迟钝者有相似之处,都是“讷于言”。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温恭慎德,使人慕之……”孔子进入后稷之庙看到金铸的人像,多次闭口不说话,就在它的背上铭刻了这段名言,劝诫人们要学会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急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要自作聪明。后来,有人写下这样一首诗:“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简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沉默是金”。《弟子规》讲“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言语忍,忿自泯”,都将不随便说话表态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

除了“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特别强调“欲”的重要作用。“欲”发自内心,君子一定是“有心”“用心”去这么做,有心克制自己的言语,有心注重言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在此基础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行先于言、行胜于言,对行动更加用心,而且行动敏捷迅速、从不拖延。一个“欲”字决定了君子的品德一定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不是故作姿态、故弄玄虚。“欲(心)、“行”“言”三者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君子。

抗战时期,毛泽东的两个女儿在延安出生,分别取名李敏和李讷,其取字就是源于此章,从中完全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希望自己的女儿以后成为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实在人。

多话确实容易给人以夸夸其谈的不良印象,多做才会让人感觉勤奋踏实。少说多做,先做后说,快做慢说,才能有效避免陷入言而难行的困境。一个人如果“敏”于言而“讷”于行,那就是典型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成为行动上的巨人,少言多思,多做实事,才会让人信赖,也才能取得成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