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书应该带来深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前沿观察与实践》的读后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明白的告诉我们,教育已经回不去了! 面对疫情,中国教育响亮地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口号,全国1.8亿学生基于网络远程学习,既稳定了教育秩序,也即时满足了社会、学生、家长对于教育、教学的实施及学习需求,开展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学习生命体验实战演习。 眼前这本《教育信息化前沿观察与实践》,是来自于多年服务于一线教育教学,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术赋能的教育信息产业希沃公司组织编写的,内容按逻辑链分成5个部分。为了便于叙述,我径自将内容化为两大板块。 其中大部分内容,主要围绕信息化学习与教研的组织、实践展开。场景是真实的,实践是有效的,案例是鲜活的,如实地记录了如何应对挑战的策略、方法和行为;而在此过程中教育人成长的轨迹,便也清晰可见。 另一部分,是从专家的视角深度剖析,有以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反思,对当下打开教育的策略与研究,面向未来教育的信息化设计与思考。对于如何站在社会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前沿交叉点上,来思考教育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转型,应该说是很有深度与参考价值的。 再三研读之后,我也在想,对于一本有价值的书,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选择、参用的权力和价值判断,书评人仅仅就事论事的赞扬或推介,往往会流于敲边鼓式的赘述。而作为一名在教育信息化战线工作了近30年的老兵,如实地谈几点有感于心的思考,可能反倒是对于读者真正的尊重,也有利于彼此思路的打开及着眼点的聚焦。 其一:当今世界,已经不仅仅按领域划分来应对变化的,而是面对挑战组织起来的。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面向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三全、两高、一大”的战略部署,当下教育信息化虽有长足的进步,但是要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局面并不是那么乐观和可以自豪的——从发展来看,学习需求还是散乱的、有时甚至是既缺乏个性也共性模糊的;而教育则是有组织的——并且应该是与当代科技结合的、有强大组织力的。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熵增”很严重。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新能量的注入才是“减熵”的有效途径。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教育,赋能教育的标志自然是信息技术。时代变革呼唤新的教育变革、转型,发展的困难挑战着我们的认知;而怎么影响教育生长出新的东西,这就是信息化要做的工作。信息化手段、方法,只是撬动的杠杆,基于教育实务的、围绕人的发展的信息化的思维、设计在这个意义上将成为支点。 其二:教育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以技术的进化代替人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以科技为本;教育的发展,以人为本。教育要想做好,就必须先“念好教育经”。 因此,当下第一要务是梳理教育、教学的业务流程,作细化的梳理与界定;其次是对象、流程翻作数字化流程。在此环境的系统支持下,教与学的设计、学习行为与技术的投映,学习工具的使用,端到端不是割裂的,输出值与期望值是可反馈、调节的。接下来的物物相连、广义的教育资源配置(最大程度的集聚资源与优化资源,在这里,人、财、物是一体的,都是可以快速组合和流程化的,可计算的)。至此,所谓的智能化学习、智慧教育,可体验的、不乏教育温度的闭环就基本形成了。 以我的体验与见闻,可以明确的说:所有的“信息孤岛”都是来源于业务孤岛。所有不好好研究教育业务、不改造教学流程、缺乏学习设计的所谓“信息化顶层设计”,都是价高而效用反低的。而凡是就教育论事把一个业务做好的信息化,只要数据是真实的、业务是真实的,成效就会高,成本也会低。 其三:注重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的教学过程性数据的积累与即时应用。 从时代背景来看,大数据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与支撑。当前,应用教育大数据进行精准的教与学热度极高!但如前所述,从当下教育的生存状况来看,呼之欲出的“大数据”,是这些随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鲜活的“小数据”积累而成的,聚沙才能成塔。因此,对于一线最实际的需求,无过于学会积累数据与应用工具分析、处理随机产生的过程性数据。数据的汇集并做分析,是教育思考的基础。对于一线教师,这些汇集日常小数据的模板、处理工具,才是随时可用的。须知大数据是用来发现和判断的;而在教与学行为过程中,应用工具和算法生成的随机生性“小数据”,才是师生精准的、随时可用的“学习伙伴”。 关于这个论题,本书编写的组织者的那篇:“小数据,联万物-建构万物互联新时代”,是作了认真的思考与判断,并且也在围绕实际的学习活动做了技术支撑的模板和计算工具的。这应该是务实的、用心服务教与学转型的一个亮点。 其四:关注了教师的发展,是教育真正走向现代化承上启下的着力点。 在这次疫情中,大规模的“停课不停学”得以发生与成功,其实和国家多年来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教师发展培训的长期战略高度相关的。 如前所述,教育场景的技术设置必须指向人的状态、人的组织与学习关系,在本书所萃取的案例中,也有体验和明证。比如问题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疫情的态势,借助问题链或任务串的方式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既是知识点、当前重大公共事件和历史、人类和自然的关联,也是跨学科学习和网上社区学习讨论的线索与汇节点,形成网络教与学支架的作用。一方面,给学生思维的深化点明了方向、目标和路径;另一方面,可以控制问题链或任务串的数量和内容,并通过支架的不断拆除,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方法的习得。应该是开放式的学生自主学习很有前景的模式。 其他诸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基于问题挑战的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训等案例,都是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设计方法的教师们实际展开的创造性教育活动成果。由此可以令人欣喜地看到,2020年教学场所与学习组织关系的变化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嬗变:教师也被迫从随个人性情的教学的舒适区,走向关联社会、技术场景的结构性教学思考与设计的深水区,并由此催生了教师角色的变化:从耳提面命的直接知识传授者,被动或主动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伴随者和服务者。 变化是可喜的。但从教育信息化应用“大规模、全方位、常态化”及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改变我们的教育来看,需要做的还很多。 其中,基于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现代化的教师培训,将是第一要务。无论怎样的教育模式,无论怎样的社会生存状态,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和伴侣,也是汇聚学校、家长乃至社会投注的关键节点。老师好好学习,学生才会天天向上! 现代化思维与技能的融入教师教学生活的培训,也要有新的思考与新的途径。那种局限于教育体系内部的设计与训练,对于一线教师打开脑洞、放开眼量和随时获取有力的技术支撑,实践证明并无跨越性的功效。在这件大事上,全社会、特别是教育技术、设备支持服务的业界朋友,应该把及时谋划和尽早列入各自的行动计划之中了。 陈 农 2021年2月28日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