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买椟还珠”,还是“楚人鬻珠”?

 karlinms 2021-03-02

上卷
 第三十七回 十二节:

【原文】
袭人回至房中,拿碟子盛东西与史湘云送去,却见槅子上碟槽空着.因回头见晴雯,秋纹,麝月等都在一处做针黹zhǐ,袭人问道:“这一个缠丝白玛瑙碟子那去了?"众人见问,都你看我我看你,都想不起来.半日,晴雯笑道:“给三姑娘送荔枝去的,还没送来呢."袭人道:“家常送东西的家伙也多,巴巴的拿这个去”晴雯道:“我何尝不也这样说.他说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我送去,三姑娘见了也说好看,叫连碟子放着,就没带来.你再瞧,那槅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收来呢。
秋纹笑道:“提起瓶来,我又想起笑话.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因那日见园里桂花,折了两枝,原是自己要插瓶的,忽然想起来说,这是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顽,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谁知他孝心一动,连跟的人都得了福了.可巧那日是我拿去的.老太太见了这样,喜的无可无不可,见人就说:`到底是宝玉孝顺我,连一枝花儿也想的到.别人还只抱怨我疼他'你们知道,老太太素日不大同我说话的,有些不入他老人家的眼的.那日竟叫人拿几百钱给我,说我可怜见的,生的单柔.这可是再想不到的福气.几百钱是小事,难得这个脸面.及至到了太太那里,太太正和二奶奶,赵姨奶奶,周姨奶奶好些人翻箱子,找太太当日年轻的颜色衣裳,不知给那一个.一见了,连衣裳也不找了,且看花儿.又有二奶奶在旁边凑趣儿,夸宝玉又是怎么孝敬,又是怎样知好歹,有的没的说了两车话.当着众人,太太自为又增了光堵了众人的嘴.太太越发喜欢了,现成的衣裳就赏了我两件.衣裳也是小事,年年横竖也得,却不象这个彩头
 


【端木持易见解】
1
有一个成语叫“买椟还珠”,故事说,有个楚国人把珍珠装在木匣子里,到郑国去卖。有个郑国人认为匣子漂亮,就买下木匣子,把珍珠还了卖主。批评的是那些像郑国人一样的人,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但实际上,这个成语原来叫“楚人鬻珠”,来自于《韩非子*外储说》,原文是:“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韩非子批评的是楚国人那样的人,说他们这样搞,是文过饰非,形式大于内容,表面文章搞得过了头,掩盖了本质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会导致别人只看表面,忘记了它的本来作用。
那么,试问诸位,究竟是郑国人蠢,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还是楚国人蠢,搞表面文章导致别人无法分清主次和重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本节。
宝玉送三妹荔枝,他只是单纯的觉得“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所以,才随便拿了这个“缠丝白玛瑙”。在他眼里,有没有考虑这个碟子值多少钱?没有。他想的只是好看,只是对妹妹的关爱。这个碟子和荔枝,在他眼里,都不过一个物件罢了。用的是其“碟子”的本质,根本没看它表面是什么玛瑙啊,值多少钱啊等等。
宝玉送奶奶,妈妈一人一瓶插花,以表孝心,共享喜悦之情。这是真情。瓶嘛,就是拿来用的。桂花和联珠瓶,在宝玉眼里,也是一样的,都不过只是个物件罢了。他想的只是对祖母和妈妈最纯真的敬爱。
为什么老太太见了这样,喜的无可无不可”?就是因为老太太看到了本质,“到底是宝玉孝顺我,连一枝花儿也想的到。”为什么太太见了,也高兴的“连衣裳也不找了,且看花儿”?这都是因为她们以小见大,见到了宝玉的真性情,是真孝顺,不是表面孝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能图儿女或者孙子孙女什么的东西?有颗孝心,就是最难得的了。所以,她们非常开心,发自肺腑的开心。
缠丝白玛瑙是玉髓的一种,宝玉对妹妹的真心关爱,是真正的玉之精髓,是其本质;联珠瓶,这里是让大家联想到“买椟还珠”的故事,宝玉对长辈的真心孝顺,是真正的宝珠,是其本质。
但诸位朋友,真正考验大家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袭人秋纹晴雯麝月这些人眼里,宝玉成了一个笑话?一个大大的笑话。为什么她们会觉得宝玉对妹妹的爱是“巴巴的”急切了,对长辈的孝心也是“二十分”的过头了?
因为就像郑人只看到表面的盒子贵重一样,她们见到的也只是表面的玛瑙和宝瓶。她们看不到真情之贵,一如郑人看不到珍(真)珠之贵。
“买椟还珠”,是批评郑人眼瞎,这是世人惯常的态度。可为什么郑人会眼瞎呢?前文已经说了,这是因为楚人装逼造成的,他们把表面弄的太豪华,太奢侈,太贵重,不符合常情,这才导致郑人产生了误判。
袭人、秋纹、晴雯、麝月为什么“眼瞎”了?
因为上层社会天天宣传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老百姓眼里,都是糊弄鬼的。他们搞各种宣传,编各种故事,树很多典型,导致人们对他们的这些把戏,早就嗤之以鼻了。所以,导致了底层人民,形成了惯性的思维,习惯的把他们的“孝心”当作做戏了,他们长期作假,人们也就不当真,不当回事儿了。这才是秋纹等把宝玉的孝心当笑话的真正原因。
再说了,既然你们的孝心都是假的,不值几个钱,那在群众的心里,自然没有玛瑙珠瓶来的实在了,对不对?
所以,你们说,群众的误会,这能怪谁呢?
郑人眼瞎需要批判,但楚人造假更不可饶恕。
为什么不能饶恕呢?因为造假太多,就会导致,即便有真的东西,人们也不会再相信了。以假充真,会让人们把真的也变成假的。这就叫世道常态的“假作真”时,偶然的真亦会被归入假了。
所以,要大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败坏社会风气的行径。
社会风气坏了,群众产生误会,这不能怪群众,我永远站在人民群众的一边,这就是我的立场。
2
我虽然说永远站在群众一边,但讲真的,有时候我也没那么大自信。为什么呢?
因为你们看,人民群众真的永远正确?就不需要进步了?眼睛就一直都是亮的?
只能说长期来看,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总是会逐渐进步,总是会逐渐觉悟起来的,因为统治阶级总是逼着他们去认识生活的真相。所以,我只能说,长期来看,对人民群众要有信心,要对群众抱有希望,要坚决站在群众一边。
但客观的讲,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群众也会有落后于现实的时候,也会眼瞎,也会愚昧,也需要学习,需要教育,需要进步,需要觉悟。
没有觉悟起来的群众,眼睛一定是瞎的;只有觉悟起来的群众,眼睛才会是亮的。
楚人造假需要批判,郑人眼瞎也不能饶恕。
从这一点上来说,群众也需要批评和教育。


比如,前面我们也说了贾芸,他是真的想表达一下孝心,却在形式上搞得很假,让人一开始怀疑他的用心。还好,后来宝玉识得真面目,看起来虚假的却是真的。这叫虚假的表象不掩盖真情。即“真作假时假亦真”。
楚人以假害真,郑人无法识别;
贾芸以假掩真,宝玉慧眼识珠;
这事儿我们该怎么总结呢?
说明了群众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要学宝玉,慧眼识珠;不能学袭人麝月晴雯秋纹,搞不清楚何为贵,何为真。
人不能因为穷,就丧失了判断能力,就只看重玛瑙联珠瓶。如果那样的话,岂不是马脑子,脸猪皮了吗?
穷要穷的有志气,这是群众要进步的地方。
3
总结:
如果社会长期装逼,失了信用,即便你偶尔有点真功德,也别怪群众误会你。
如果群众傻逼要去相信一个长期说谎的社会,那社会欺骗了你,你光骂社会也没用,还得自己锻炼出火眼金睛,去伪存真的能力来。
4
有人或许会说,上一节你说,“利益”第一,今天你又跟群众讲“志气”,你骂袭人麝月秋纹晴雯不讲志气,那岂不是违背了“利益第一”之说?
这个问题提的好啊!你们自己思考一下。今天且不回答了,咱们明天继续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