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对不买“中国特供车”?醒醒吧 吃亏的还是自己

 新用户6316uSS7 2021-03-04

一提起“中国特供车”,我相信必然有一部分人要皱一皱眉头。

他们认为这种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所谓“本地化”,只在中国市场生产销售的车型不够纯粹,因此在买车时会选择避开这类车型。

不过这部分人始终属于“少数派”,“中国特供车”在市场和销量上的成功已经说明了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

尤其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跨国车企都开始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量身开发车型,“中国特供车”也在不断进化,越来越高端豪华,越来越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从加长到量身开发

所谓“中国特供车”,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所生产的车型。

由于国内外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的消费取向有着很大不同,所以很多国外品牌车型进入国内就需要针对我国国情进行修改。

比如考虑到中国人均机动车保有量不高,对车辆后排空间要求更高,很多车型在由国外引入到国内时都进行了轴距加长,比如奥迪A6L、宝马5系Li等车型,这也是“中国特供车”的最初形态。

再后来出现了一些完全针对中国需求进行开发的车型,比如创造了销量神话的神车——朗逸。

虽然是基于PQ34平台打造的产品,不过朗逸在空间和配置上满足了中国家庭对入门家轿的需求,而且价格相对大众品牌其它产品也比较低,取得销量上的成功完全是探囊取物。

再比如刚推出时备受争议的本田冠道,很多人质疑一台“中国特供车”居然可以卖到30万的价格。但是中国消费者对中型SUV产品精致感、豪华感、后排空间的需求都完全被本田冠道get到,如今一个月过万的销量自然不在话下。

从低价到高质

采用老旧PQ34平台的朗逸曾经一度成为“懂车帝”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中国特供”四个字也被他们认为是偷工减料、节约成本的贬义词。

不过在我看来,朗逸用低廉的售价让给更多家庭拥有了第一辆车,已经算得上是有“丰功伟绩”的车型,只不过受成本所限,必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如今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不断显露,全新一代朗逸Plus不也用上了最新的MQB吗?

实际上,如今我们大家看到的“中国特供车”都是把最好的东西放在了中国市场,比如奔驰长轴版三厢A级、宝马5系Li这样的产品老外也只有干羡慕的份儿。

以本田冠道和Jeep大指挥官为例,它们几乎都用上各自品牌最新、最好的技术,比如本田的9AT变速箱、Jeep全新的2.0T发动机等等。

因此如今的“中国特供车”早已经成为各大合资车企在中国创收的“法宝”,有那么多钱等着它们赚,它们自然就得把所有新技术、好产品率先拿到中国市场,满足中国消费者刁钻的需求。

越来越懂中国

“中国特供车”往往能在销量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

最基础的加长轴距自然不必多说,但是像本田冠道、Jeep大指挥官这样的车型明显在研发过程中针对中国消费者需求做过系统性调研的。

如果不是这样,我相信本田和Jeep的工程师们肯定想不通为什么一台中型SUV需要那么大的后排空间?需要7个座位?内饰还得豪华、配置还要足够高?

很明显,在中国市场赚大钱的欲望迫使这些跨国车企必须要深刻研究中国人的汽车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这个也导致了这些跨国车企越来越懂中国。

这种“懂”不仅表现在完全针对中国市场打造的车型上,在一些合资国产车型的“小改良”上同样可以体现。

比如刚在北京车展量产的东风雪铁龙云逸C4 AIRCROSS就搭载了阿里巴巴主导研发的斑马车载系统。而且包括福特在内的更多品牌也将在未来介入斑马系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加完善的车载互联网服务。

最后

其实汽车厂商推出“中国特供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大卖”、要多赚钱。所以中国消费者喜欢什么,它们就造什么样的车。这样一来,消费者能买到称心如意的车,厂商也能赚到更多的钱。

所以说“中国特供车”不够纯粹完全是无稽之谈,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买车时候只需要考虑喜不喜欢就够了,何必想太多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