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一时的胜败在于力、千秋的胜败在于理”

 品味太极 2021-03-05


王芗斋老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教常志朗先生练拳时经常说这句话,一开始志郎先生还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时间长了慢慢就明白老先生这句话的含义了。

王芗斋老先生有很多弟子,他的这些弟子大部分还没跟他学拳时就已经在当时、当地是技击高手了,有的甚至在全国都已经是技击高手了,他的这些弟子都非常佩服王芗斋老先生的武技水平,都想重新跟他学习大成拳,以提升自己的拳学造旨,使自己的拳学水平上一个台阶。就技击而言他的这些弟子无论大成拳练到什么程度,甚至不练大成拳他们的技击水平在当时的年代都算高手。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芗斋先生这些弟子经常与人比武并且屡战屡胜,捷报频频传到芗斋先生耳朵里,芗斋先生就感觉到这不是好事,这样下去会造成大成拳的失传。

王芗斋先生认为,自己的功夫没练成你就是赢了人也不能说明你的功夫好,只能说你们两人都没功夫。净是用一些砍砖头儿、闭眼大撒手的东西就能赢人,能说你好吗?王芗斋先生说他赶上了中国武术的一个尾巴,在一九一几年的时候中国还有一批武术家健在,有功夫的人比武输赢都不重要,即便是输了也好,也会被对手尊重,对手也会说你好,有功夫的人彼此之间都非常敬重,都互相佩服,到了二十年代这些武术家相继去逝,偶尔不去逝的也老了,也不与人比武了,三十年代以后有较好功夫的人就太少了,所以闭眼大撒手、砍砖头儿、混击蛮打的方法开始占具上风,但这不是中国武术。芗斋先生说你们这东西没碰上有功夫的,碰上有功夫的你们这些东西根本就没用,芗斋先生还说现在的人都不讲打,你讲打当然你就占上风了,将来有一天人家也讲打了你这东西就没优势了。将来有优势的还得是功夫,老是用混击蛮打的东西赢人时间长了功夫就没人练了,功夫就失传了。

王芗斋先生认为现在(五十年代)要想练出好功夫不太容易,因为现在练功夫的人太少,而且是越来越少,练功夫的人少了就容易缺乏“经历”,练功夫的人多了就容易有经历,练功夫除了苦练以外还要有经历。明朝为什么武术大家有的是,就是当时练功夫的人多,练的人多了好的自然就出现了。明末清初创拳者多就是明朝的水平高,这些创拳者在明朝都不算什么。

中国武术最值钱的就是功夫(王芗斋先生习惯把好东西说成值钱),功夫没了武术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功夫是中国的老祖宗们用几千年的时间摸索出来的,它极有的道理,它对人类是有用处的,它对每个人生是有用的。过去我教过很多中国的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大艺术家、大体育家,他们都十分佩服中国武术的道理,他们也十分愿意学,如果我不是教功夫,而是混击蛮打你想这些人还能学嘛,还喜欢中国武术吗?

过去有功夫的人两人一搭手,微逊的一方就能出去一丈多远都不新鲜,你看现在宁可屁股往地上坐都出不去,一点自我保护能力都没有,你跟他比划拳还得多注意别伤着他,多累呀!中国武术要想技击水平上去必须得练功夫,功夫好了、人多了自然技击水平就高了,靠混击蛮打,打不出高手来,中国武术真打实搏几千年摸索出的这点经验不用,还用混击蛮打再打上几千年也不成,到头来还得用我这方法吗?

赢一个人容易,两个人一打总有一个人赢,打出一个冠军也容易,举行一次比赛就能出一个冠军,举行100次比赛,100个冠军就出来了,可练出个武术家可没那么容易,胡练练100年、1000年也出不来个武术家。

用砍砖头,闭眼大撒手,一出手一大片的方法赢人,暂时看是胜利了,别人不如你,你也不成,从长远看输了,没功夫了,把功夫丢了,把道理丢了。打虚必须用拳头打到别人脑袋上,才能把人打趴下,你就琢磨,别人要是打着你脑袋怎么办呀,那有把握嘛!

五十年代芗斋先生经常教导志郎先生,一时的胜败在于力,千秋的胜败在于理。只有把道理弄清楚了,这个拳才能传下去,没有道理的拳早晚会被人类所淘汰。

“我这拳有道理自信能留传千百年,明白人总会追的,中国人不追外国人也得追,因为它有道理。谁能谁不能,能者在五行,五行要不顺,能者也不能”。

明朝以前的武术就顺,谁练都顺,谁教都顺,清朝以后就不顺了,谁练都不顺,谁教都不顺,总之五行不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