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注泔镇位于乾县东北部23公里处,东临礼泉县石潭镇,南以泔河为界与阳洪镇相望,西与峰阳镇接壤,北靠礼泉县南坊镇。东西南三面环沟,北面靠山,境内陆势北高南低,海拔600——900米,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3.5公里。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万亩,果园面积3.6万亩。镇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五峰山河水伏地而行于北注泔复出地面最后注入泔河。二是西沟古有泉水,水味甘甜,秦曾建甘泉宫,秦始皇饮此泉水,当地人称之为“主水”,后有“主水甘泉”得名。 辖区设有19个行政村:南注泔、南道、北注泔、东注泔、南北坳(北坳、杨家、南坳)、屈家、瓜赵、南张、新升(包括南张村部分)、周家、张家、贺家坳、胡罗村、红崖、南羊牧、北羊牧、南孔头、北孔头、新华(包括天上、半天、陈家坳等村)等。 2016年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撤销孔头村、新华村,合并为孔头村;撤销南北坳村、南道村,合并为中南村;撤销周家村、张家村,合并为周张村。撤并后该镇共有行政村9个,分别是:孔头村、注泔村、南注泔村、中南村、羊牧村、健全村、瓜赵村、周张村、东南村。 二、历史人文 1、【古村落遗址】 徐家岭遗址:位于注泔乡新华村徐家岭东岸台地内,东连礼(泉)南(坊)公路,北为开阔耕地,南有果园。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遗址内砖瓦残片散见。该村群众讲,此地原为天岗村,始建年代及历史情况无考。该遗址发现灰陶斜绳纹、竖绳纹残片,火烧红土层砖瓦残片,亦有红陶。该遗址属汉代居住遗址。 胡罗村故城遗址:位于注泔乡胡罗村西沟边,三面环沟,东靠平地。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东城墙南北40米尚在,夯窝10~14厘米,夯层12~18厘米,残墙高4~8米,留一门道宽2.5米,其他三面城墙虽残,墙基尚在。该遗址属元末明初故城遗址。 南孔头村故城遗址:位于注泔乡南孔头村北。传说为当地群众因避战乱而筑的寨子。城南北长150米,宽80米,南北都有残留城墙一段,北段城墙长80米,高10米,共7堵,第三堵开一门洞,门洞宽2.5米,门洞外有吊桥痕迹,南高7米,厚2.5米,长80米,夯层厚约7~12厘米,夯窝直径7~9厘米,在城内平地上,有地窑二孔。该遗址属元末明初故城遗址。 2、【古寺庙遗址】 北寺遗址:位于注泔镇胡罗村北,注泔沟东岸,建国后曾为小学校址,“文化大革命”前拆除,现为打麦场。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地面砖瓦残片较多,建筑痕迹不清,据当地群众讲,原有前后殿。该遗址为寺庙遗址。 太白寺遗址:位于注泔镇屈家村西北角,紧挨村庄,庙外有一土壕,寺庙于“文化大革命”前拆除,现为屈家村小学所在地。东西60米,南北40米。 甘泉寺遗址:位于注泔镇街道,中间有乾(县)南(坊)公路穿过,公路西为学校所占,路之东南部为注泔邮电所,北半部为空地,地面无遗存。其范围南北78米,东西73米。在该遗址上发现一个莲花座和一已埋入地下的石佛像,还发现一块瓷碗残片,呈豆绿色,碗内底部有花卉,上部有龙须图案,背部有冰裂纹饰。 灵感寺遗址:位于注泔镇周张村(原三姓村)小学内,南北140米,东西100米,向东向北有扩建,遗址被压在几座教室之下。寺内留有唐贞元元年(785)经幢一通,清重修灵感寺纪念碑两通,一为雍正十三年(1735)立,一为光绪三十年(1904)立。原有石佛像一尊已埋入土中。始建于明而重修于清。 福泉寺遗址:位于注泔镇蒋家村(现已合并为北孔头村)南500米,南面和东面均为坡形耕地,西靠泔河沟,遗址范围南北40米,东西30米,地面散见砖瓦残片,建国后曾做过小学校址,50年代拆除。始建年代不详。 【无名冢、墓、坟】 在注泔乡南孔头村东南10m位置发现一座直径21米无名冢,高8米,1958年前已平。在本县无名冢、墓、坟编号为10号。 在注泔乡南孔头村东南10m处发现直径12米,高4米的无名冢墓现已平,在本县无名冢、墓、坟编号为11号。据传说一般为唐墓,有待以后发掘考证。 【古树木】 注泔镇还有7株古树木,其中杨树1株,位于东注泔,距今300年;柏树2株,位于北注泔村,距今分别为300年和700年;槐树2株,位于新华村的距今100年,位于北注泔的距今150年;皂角树2株,距今200年,分别位于东南村和龙王山村。 【风景名胜】 “东响石潭”从阳洪向北走,翻过龙王山,途中经过周张、瓜赵,红岩然后到达胡罗村,胡罗村人称北沟,主要有龙潭、神潭、鬼潭、白马分鬃、一线天等十多处,是旅游佳境,休闲胜地,若能临潭把酒,顿觉别有天地非人间。 甘泉宫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45公里处乾县注泔乡南孔头村。秦代文化遗址。遗址东西横距250米,南北纵距400米。甘泉宫兴废年代待考。出土文物有陶质筒形水管、90度拐弯管道、蛟龙绕玉璧空心砖、种类繁多的云纹瓦当、板筒瓦残片等。 关于甘泉宫还有一个故事。秦始皇嬴政的母亲皇太后赵姬与宦官嫪毐通奸并生育了子女,嬴政发现后震怒,将嫪毐处死,将其与太后所生孩子摔死,又将太后发至秦故都雍城,永不复见。为此朝臣上谏,但均被始皇驳回,并下旨不许再谏此事。但上谏者仍是不绝,有一朝臣以死相谏,直言嬴政此举为不孝,太后虽有过,但始皇已将其余人等一一处治,身为人子,不尽子之孝道,何以为天下人之楷模。时间长了,始皇也有了悔意。当年嬴政在赵国为人质时,母子相依为命,毕竟母子情深。但身为天子,一言既出又怎能收回,况且当初将太后逐回故都时曾说过此生不复再见,除非下到黄泉。 历来皇上身边的人是最能揣摩圣意的,见始皇有意赦免太后,便想办法在距雍城(今天的宝鸡凤翔一带)和都城咸阳均不是很远的好畤择地建起了甘泉宫,引当地泉水穿宫而过,以合始皇当年黄泉相见之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九年,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秦王朝短命,所修宫殿要么被毁,要么被后世皇家沿用,秦甘泉宫因离都城咸阳较远而未毁坏。被汉朝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作为巡游、避暑、狩猎沐浴的行宫。乾地甘泉宫虽是秦建却为汉用,因而当地有汉宫流泉之说。 汉宫流泉:汉宫即甘泉宫,位于县境注泔乡,距县城17公里,相传注泔西沟,曾有一泉水味甘甜,水色清亮,水质纯良,水量充沛。饮之,神清志旺;洗之,肤美目明。后秦始皇巡幸于此,建甘泉宫。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九年,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后每逢盛夏,又必来此避署,饮泉思政。秦朝以后,汉朝皇亲国戚,文武大臣曾在此或巡游,或避暑,或狩猎,或沐浴,汉宫流泉,名盛一时。星移斗转,历史变迁,汉宫颓倾,甘泉涸竭,如今只剩瓦砾残。 另外,在乾南(乾县至礼泉县南坊镇)公路东侧,南孔头村南约600米处的路基断崖上,地表下40厘米处,叠压有砖瓦残片及兽骨等。陶质输水管道、空心砖、板瓦、筒瓦及各种瓦当散见于村民家庭。瓦当有素面半瓦当,回心云纹半瓦当,网心、麦芒心、叶心云纹瓦当。这些瓦当纹饰清晰,作工精细,是秦代建筑材料中的上乘之品;筒瓦分有唇和无唇两种,外施绳纹,内施布纹和绳纹,泥条宽3~4厘米,盘筑痕迹明显;板瓦外施绳纹内抹光;铺地砖长35厘米,宽29厘米,胎厚3厘米,表面抹光,但仍有竖绳纹隐隐可见;空心砖残长1.1米,宽39厘米,厚20厘米,两端均有直径11厘米的圆孔,砖正面线画“双龙绕玉璧”图案,侧面有线刻纹饰,但模糊不可辨;输水管道分直管和90度弯管两种,直管长58厘米,两种管道大、小头口径均为30厘米与24厘米,外饰绳纹,内有涡点纹。 明崇祯六年《乾州志》载:“注甘里有甘泉寺,相传即甘泉宫故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九年(前238)……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据1988年咸阳市文物普查考证,此地当即秦甘泉宫遗址。该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多被打破建村,破坏比较严重。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