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崇美学校随想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天齐塬)、丰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至今已有1560多年历史,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 三塬中丰塬居中,西有清峪河之隔的天齐塬,东有浊峪河之隔的白鹿塬。所以,丰塬人也将孟侯原称为西塬、白鹿塬为东塬。三条土塬皆南北走向,中间河流相隔,沟壑纵横,塬高土厚,只有天齐塬依托嵯峨、爷台二山,地势更为险要。 一说三原县名起源于前秦,前秦皇帝苻坚在皇始三年在嵯峨山北设立三原护军,因其幕府周围有三条黄土原,故名三原。明朝《三原县志》记载:“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西有孟侯原(天齐原);中有丰原(清丰原);东有白鹿原(万寿原)” 对于三原白鹿原的起源北宋的《册府元龟》:“唐高祖武德五年十二月丙辰,校猎于华池之万寿原,白鹿现,帝亲御孤矢射而获之。”又据《三原词典》记载:“唐武德五年高祖李渊校猎于此,遇见白鹿,射而获之,遂将长寿山更名为白鹿原。” 丰塬东西清浊二峪,自古神奇。老人们也说不清原因,只是留下口口相传的说法:清峪河水清石头多,浊峪河水浑泥沙多,二峪同源,只是流向不同,品格迥异。 三原县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唐卫国公李靖,明吏部尚书王恕、工部尚书温纯,清代“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孙髯,近代的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以及当代书法名家刘自椟、谢德萍等古今名人都出生于三原。 三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荟萃,境内有文物景点114处,其中城隍庙、唐高祖李渊陵、唐武宗李炎陵、唐敬宗李湛陵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群之一。目前,一个以城隍庙为龙头,以于右任纪念馆、于右任故居、孟店民宅、李靖故居、文峰木塔为支撑的旅游景点体系初步形成。 三原县是咸阳市的经济、教育、文化大县,三原也是出美女的地方,同班上学的同学中,三原的女孩子最美。所以,对于三原我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的。但是因为工作关系,自己走近三原徐木社区崇美学校的时候,我的崇敬之情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看到徐木福音学校门口的校碑时,我几乎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我觉得这是老天爷对一个喜欢文史的浪子的眷恋,可以使我近距离的走近这些历史建筑遗迹,去感受他们的生命,倾听他们呼吸的声音。 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比较集中的说法是崇美中学创建于光绪18年(1892年),学校坐落于三原县徐木乡福音村中,原名“崇真书院”(男校)“美丽书院”(女校),后合并为“崇美中学”;解放后多次更名,分别为“三原二中”、“大程初级中学”、“三原徐木中学”。80年代又更名为“福音村小学”;建成至今已126年。 书院建成时分为前后楼,前楼古朴典雅,后楼飞檐斗拱高约数丈,精美石刻极其壮观,门楣上有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亲笔题写的“崇真学院”、“崇美学院”门匾;两侧各有教室20间,后院建有学生宿舍及操场灶房。该校占地50余亩,由国民党元老冯玉祥及夫人李德全所捐,建校所需资金由该村村民捐资共建。该校的建成,在陕西渭北开创了民办教育之先河,在当时陕西传为美谈。 还有一种说法,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摘抄与此,仅供大家参考。认为该校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由基督教浸礼会山东青州基督教传教士敦崇礼、邵涤全创办,于1922年教徒王子元回陕西,在国民政府主持下合并为三原崇美初级中学。 福音村坐落于陕西三原大程镇东北平原上,南有清河水背靠荆山塬。同治、光绪年间陕西战乱频发,加之天灾关中人口骤减田地荒芜。光绪4年时任三原知县的山东青州人焦云龙,招徕山东乡亲来陕垦荒。其中不少为基督徒,将居住地命名为福音村,至今已近140年,现发展为2000人的山东移民大村。而建在该村的福音古校,由于其美誉关中、晓于国外,外国友人与福音村人通信只写中国陕西福音村即可收到,足见影响之大。 据史料记载,三原县徐木乡的福音村,是基督教最早传到陕西的地方。清朝末年,这里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基督教的教堂;第一所神学院;第一所女子中学;第一所孤儿院。 为什么在这内陆省份如此偏远的山塬上会有这样的一所学校,这确实值得人们深思。是什么让这些长途跋涉、勤劳善良的山东人,能够在温饱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建立教堂,开办学校?结合这些山东移民在后来的灾荒中的表现,我只能认为这是一种人类求善求美、自珍自爱的精神的引领。 但是,当我看到崇美中学的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无人问津的时候,当有人质问我省教育厅的课时标准是说的时候,当有人告诉我章程是安排方案的时候,我满腔的愤怒终于喷薄而发。我的心在流血,是的,这丝毫不是我的夸张之词。 历史文物可以不修补保护,教室可以不宽敞明亮,文件精神可以不学习传达,但是为人师表怎么可以不学习,怎么可以无知的那样理直气壮,难道你不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套用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许这清峪溪、浊峪溪的缘故,不得而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