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1年,杜聿明去世前质问郭汝瑰:你到底是起义,还是卧底?

 新用户18548273 2021-03-06

1981年5月,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老蒋的心腹爱将杜聿明在北京的一家医院内离世,终年77岁。在临终之际,杜聿明依然想要从一个人的口中得知真相,他想知道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是不是这个人透露了军事机密,这个人到底是临阵投诚,还是早就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卧底。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来探寻这位神秘人的真实身份。

这位令杜聿明疑惑终生的人叫做郭汝瑰,他出生在四川省铜梁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郭汝瑰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郭汝瑰本人也十分的勤奋好学。当时,郭汝瑰的父亲对北洋军阀的行为非常不满,经常在郭汝瑰耳边抨击北洋政府的黑暗,在父亲的影响下,郭汝瑰对于北洋军阀也是没有丝毫的好感,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敌视北洋军阀。在郭汝瑰十八岁的时候,郭汝瑰在好友的建议之下一同报考了广州的黄埔军校,凭借着优异的成绩,郭汝瑰顺利的考入了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爆发之后,郭汝瑰跟随部队一同北上,与北洋军阀进行作战。在这段时间内,郭汝瑰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作战能力,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之下,郭汝瑰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工作者,并为之奋斗了一生。在之后的时间,因为战乱的原因郭汝瑰去到了日本留学。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公然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郭汝瑰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十分的气愤。他放弃了继续在日本深造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并侵占了祖国的大片国土。怀着对日本人的仇恨,郭汝瑰加入了军队,跟着部队一起进行抗日战斗。后来,郭汝瑰被派往上海进行战斗。在上海作战的期间,郭汝瑰曾在阵地上与日本人拼死战斗了七天七夜,郭汝瑰本人也多次命悬一线,但是他未曾后退一步,一直坚守在战线。

因为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郭汝瑰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重视,并一步步被提拔和重用。老蒋本人对郭汝瑰也是十分的信任,视他为自己的心腹爱将。随后,郭汝瑰接连出任了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要职,可以说郭汝瑰是老蒋身边的大红人。当时,国民党内部高层非常腐败,贪污已经变成了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老蒋的心腹特务头子戴笠家中,就堆满了他从各地搜刮而来的奇珍异宝。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郭汝瑰却是真正地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他保持着清贫的生活,甚至连家中的沙发都是带补丁的。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郭汝瑰清贫的作风非但没有令国民党内部的人敬佩,反而引起了他们的怀疑。杜聿明就总是说郭汝瑰的行为一点都不像国民党的人,反而更加像共产党的做派。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杜聿明非常不喜欢郭汝瑰,经常有事没事地排挤郭汝瑰。两人同在一个阵营之下,并且一起指挥部队,两人的不和势必会给部队的作战能力带来影响。并且,杜聿明不知道的是,郭汝瑰在很早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一直都与党组织有着秘密联系,并给党组织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资料。

早在淮海战役之前,郭汝瑰就利用自己的身份,搜集了大量的国民党的军事资料,并将国民党高层制定的作战计划以及战术方案全部秘密告诉了解放军。本就骁勇善战的解放军在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计划之后,更是如虎添翼。战斗爆发之后,解放军就取得了巨大的优势。这令杜聿明十分的不解,解放军像是知道他的心思似的,哪里薄弱打哪里,甚至连哪里没有防守都知道。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之下,国民党的八十万大军很快就败下阵来,将近五十五万人被解放军歼灭和俘虏,连最高指挥官杜聿明也没能幸免被我军生擒,并被送进了监狱进行改造。

反观郭汝瑰这边,在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之后,郭汝瑰当即率领了一个兵团来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令本就溃不成军的国民党军队更是溃不成军,被解放军战士们一举击破。郭汝瑰也顺利的回归到了党组织,但由于当时的背景,郭汝瑰的身份还是不能暴露,于是他便继续隐姓埋名,并将曾经为祖国和革命所做出的贡献一直埋在心底。其实,杜聿明的心中早就知道了郭汝瑰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他就是想听郭汝瑰亲口说出这个秘密,可是即使在杜聿明临死的时候,郭汝瑰依然选择将这个秘密深埋在心底。

郭汝瑰回到组织之后,负责编写这些年的抗战历史资料。郭汝瑰对待这份工作十分的上心,非常详细、准确地写出了当年正面战场的历史真相。在郭汝瑰退休之后,也是得到了我党的优待,一直享受着兵团级司令的待遇。1997年,郭汝瑰因为车祸不幸去世,享年九十岁。在他的追悼会上,国家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郭汝瑰曲折起伏的一生是伟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