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山铁甲岭

 平型关杂志 2021-03-06

宝山铁甲岭

文/池永良

 铁甲岭虽不是名山,但山势峻而险要。距恒山主峰不过20公里。原属繁峙所辖。1949年共和国成立,依山水之流向,岭之归属繁应各半。

 海拔2111米的宝岭,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在此地定居40余年,岭之上踏遍了我的脚印。深深记得,岭上有着宽而广的草地——像康藏高原之草地,水草并茂,没膝的水,冰凉透骨。一到夏天,宝岭强过花园:山花、山谷子、天然草莓……成群结队的叫天鸟,翱翔在海蓝色的空中,排着整齐的队形,一阵阵前冲,一阵阵后退,“叽、叽、叽”唱着动听的歌儿。

 孩提时,我常在岭上玩耍。尽兴之后,便陪着采山野的农民捉吃虫子。岭的顶部长达900余米。北端稍突起,额前裸露着多个形状不一样的石胡。它的生样绝像大画家所画——放大千万倍的魔鬼肖像,阴森可怕,人们称它为“阎罗脑袋。”

 阎罗岭尾部东伸,像条雄猛的兽尾,故称为“老虎尾巴。”奇怪的是尾巴之间相隔不远之处,生有两个让人发问——圆之又圆的土丘(周长约20米,直径5米,高2米),俗称“妈妈奶头。”近年被盗墓贼发掘,遣散了多枚字钱和难识之古董,才知是古时两军血战中牺牲的无名将帅之墓。厚实坚固的古长城,纵向式地向远方伸去。

 明《繁峙志》记载:铁甲岭顶部遗有大辽名将萧太后梳洗楼的故址。岭西两公里处出土了一公斤重的黄金大印一枚(解放后小梨树坪村的郎玉上交应县文化馆)。相邻的狼儿沟(30多口人的山村),同期出土金碗三个(农民不识而低价拍卖)。

 岭之旁人称奇山:曰石柱山(柱长100米,高30米,直径5米,呈6棱形),多根石柱有序地排为一列,立于半崖之上。专家认定4万年前火山喷发,60公里之下的越基岩喷发出地表,而地表温度很低,基岩快速凝固,形成自然奇观——特殊的地质地貌。专家说国内罕见,世界少有。

 此岭俗称“小昆仑”,岭内深处是湖泊,南脚北脚西脚有溪流,加之山洪暴发,久而久之形成了南马峪(繁峙)西马峪、茹越峪(应县)……岭之略东平地一泓水,虽量少,但经久不增不减,不冻不涸,而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传说天神骑马到此,渴而以蹄刨地,则水出,故称之为“马刨泉”。

 岭之稍北,崖壁陡峭光滑如镜,自然生成几处深洞,曰之为鸡洞、狗洞、羊洞、人洞、神衹洞——总称为“王十万洞”。相传洞之深处久居神仙。周围人们常借自家缺少的家具、用具(将要借之物品写清单贴于石壁之边,到二日,要借之物都放于洞外)。但人们只借不还,后来“绝交”。

 明史记载,此洞脚下有百余住户的山庄,出过明末宰相(进士)学者兼文学家曹之谦,其父亲曹恒(书藏家)。曹之谦入山办学,设书院起名“书堂崖”。村名延续近四百年(《山西通志》记载)。溪水为界,村边越溪有一个山庄名叫余东沟(古称余东谷)。

 《山西通志》金天会二年(1124年)十月,辽末代天祚帝,在金兵的追击之中,仓惶南逃,到余东谷被俘,从此大辽灭亡。

 金正大七年(1230年),金太宗窝阔台率兵,路经铁甲岭攻破太原。

1936年9月28日,日寇入侵攻打太原之时,东条英机纵队,因平型关受挫,雁门关遇阻,突破茹越口,越铁甲岭进入繁峙。

 共产党所领导的游击队和刘苏司令员的抗日部队,转战以铁甲岭为首的恒山老根据地,与驻应、繁日寇、乔(日成)匪军血战八年,赢得最后胜利。

今天的铁甲岭及其山系,横30余公里,纵难以计数,铁甲之阴全部绿树成荫——建国后近70年将光秃秃的穷岭、穷山、穷沟,变成了今天的“金山、银山”了。

 山那边的应县,计划五年内要把铁甲岭周围的石柱山、书堂崖、余东沟、王十万……开发成旅游景点。我等且待铁甲岭之巨变吧。 

    作者简介:池永良1937年出生在繁峙、应县相接之处铁架山西麓的一个贫苦家庭。1952年,参加工作,1956年入党。现居繁城镇,山西省作协会员。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血泪春秋》《风雨春秋》《致富春秋》和散文随笔《桑榆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