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祝忠建:关于阳峪铁佛“古丝绸之路”的记忆(四)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7

【内容提要】阳峪铁佛两乡凡是五六十岁以上且居住在古丝绸之路附近,走过这段路的人,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段路上有三多,涝池多、水窖多、窑窖多。凡是途径村镇的地方,路旁必有涝池;凡是路在胡同里穿行的地方,顺着水流的下游方向,两边崖壁上必有窑窖;在比较平坦的路边每隔二三里路边必有水窖。
关于阳峪铁佛“古丝绸之路”的记忆(
祝忠建
凡是五六十岁以上居住在古丝绸之路附近,走过这段路的人,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段路上有三多,涝池多、水窖多、窑窖多。凡是途径村镇的地方,路旁必有涝池;凡是路在胡同里穿行的地方,顺着水流的下游方向,两边崖壁上必有窑窖;在比较平坦的路边每隔二三里路边必有水窖。
涝池即池塘。水窖,北乡过去比较常见,大部分人家吃水靠水窖存水。对于现在六十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言,窑窖就有些陌生了。
窑窖,也叫窖窑,就是挖在窑洞里面的窖。先挖窑洞后挖窖。具体的说,就是在路旁的土崖上,挖一个大约两米高左右,深四五米,宽度大约三米左右的窑洞,按照窑洞地面的大小挖一个约两米深,上大底小的“斗形”坑,坑的四面墙壁上掏出砖块形状的小坑,上下左右错开,成排成行,然后用红土泥揉成大小适中的泥砖镶嵌进墙壁小坑里,用木榔头使劲捶打红泥砖高出墙壁部分,使各个砖连成一体,这就在斗形的坑表面形成一个红泥层贴面,红泥的粘度高,防渗透性能好,这个方法叫做“钉窖”,过去水窖,涝池都是用“红泥砖钉窖”这个方法防渗漏的。存上水一般三年两载基本上是不会渗漏的。

涝池、水窖、窑窖水全部依靠雨季下雨时把路上的雨水引入,自然沉淀后人畜即可饮用。过去千百年来,旱原上的人都是依靠水窖里面蓄存的水生活。只有山里人,居住在靠近河边上的人,吃山泉水。渭北原土层深厚,一般的农家水井最浅的也有十七八丈,深度大约超过60米,据说有的地段井深四十丈左右,约合120米,用辘轳绞水,必须要两个人,井绳在辘轳上缠绕一圈,井绳两头栓桶,一头上,一头下,开始时需要人协助空桶向下拉,才不会打滑。这就是为啥很少打(挖)井的原因,可见过去吃水有多么困难,生活有多么艰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来有了深井泵,就开始挖大口深井,全靠人力挖,再后来便有了机井(机器钻井)。自从实行“村村通”工程后,首先是通了自来水,其次是硬化公路,极大的方便和改善了农村人的生活条件。自来水改善了卫生条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此不再摇辘轳打水吃。硬化公路结束了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历史。
上面说到的途径铁佛、阳峪这段十多公里路程,铁佛南北两头有涝池,半个城南北两头有涝池,前进六队有个大涝池,祝家堡关老爷庙台下是个大涝池,北大路胡同四队有涝池,冯南,冯北有涝池,全部在路旁边。十公里左右的距离,大约有七八个涝池,而且每个胡同都有少则四五个,多则上十个窑窖,这就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加油站,过去马车套牲口拉车,夏季天气炎热,又是上坡路,牲口出力,出汗,必然要及时补充饮水。这样走一路,用水时用桶随时都能打水给牲口饮水,补充体力,不得不佩服过去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各村的涝池,路边的水窖基本上都填平了,窑窖基本上坍塌殆尽,七十年代学大寨时地貌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在基本上看不见了踪迹。只有上了年纪的人依稀记得这段远去的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