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燎疳节特刊 1】散文 · 樊文举——《燎疳》

 六盘山诗文 2021-03-07



平台小编




小编园地           



燎 疳



文 ‖平台小编  樊文举


     吉祥如意    


“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在我老家西海固,正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堆柴火,待夜幕降临时,在门前的空地上点燃,大人娃娃在火堆上跳来跳去,祈求新的一年里吉利平安。火光将整个村庄照得彤红彤红的,场面十分热闹壮观,我们称之为“燎疳”,将正月二十三称为“燎疳节”。因为古人认为火不仅能够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力量,还在想象之中赋予了它可以驱散邪恶、祛病消灾的超自然之神力和神秘色彩。燎疳与过年期间举行的其他活动一样,都有祛除晦气和寄寓生活红红火火一年更比一年旺、旺气冲天的美好愿景。可以说,燎疳节是家乡的一场盛大篝火晚会。
又到一年一度的燎疳节。因近年来国家环保政策的加强,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燎疳活动的劲头日下。但每到此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时燎疳的情景。记得正月二十三一大早,我和弟妹们就出门去拾柴火。那时西海固地区年年干旱,庄稼歉收,柴火短缺,拾柴火是村里家家户户每天的必修课,加之此时为初春时节,旧草早已被拔完,新草还未长出,山坡上基本无草可拔。虽然奶奶说燎疳最好的柴火是蒿草,可我们心里清楚,山坡上那还有蒿草。一出门,就直奔村子里大树比较多的地方,尤其是柳树较多的地方。冬天,不知是气候太冻,还是地层太干,柳树的好多细枝丫会枯死,北风一吹,就掉落地上,我们叫它“干梢”。一到柳树林子里,就四处找干梢。有时,我和几个弟弟还会爬上大树,抓住树干使劲地摇,将那些还没被风吹下来的干梢摇下来,妹妹们在地上拾。三弟出门时偷偷地带来的长棍子,这时大配用场。他一手抓住树干,一手拿着棍子在树稍上一顿乱打。干梢就像冰雹一样的往下落。当然,也有被打断的活枝丫。这时,也顾不上管那么多,我们只想着能多拾点柴火。出门时奶奶和娘不让爬树,不让带棍子的叮咛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如果拾不到干梢,就开始漫山遍野地找喜鹊窝。因为喜鹊窝大多是树枝、茨杆和一些茅草垒起来的,而且在阳光下晒了多半年,是上好的柴火。如果能找到一个喜鹊窝,就是一大筐子的柴火。但喜鹊窝大都在大树的最高处,正常情况下是勾不着的。这也是弟弟出门偷偷带棍子的另一个原因。但每当弟弟往下捣喜鹊窝时,我心中就会泛起一丝很不仁道的感觉。为了自己的所获而毁掉了喜鹊的家,它们晚上回来时无家可安,该是多么的可怜和凄惨。但为了“篝火晚会”,这种感觉不一会就随风灰飞烟散了,只可怜那对无家可归的喜鹊了。大多时,我是不愿去捣喜鹊窝的,一方面是总感觉这种行为不仁道,另一方面是太危险。
拾柴回来时,娘和四婶正在厨房里煮“干菜”。干菜是秋天时,将一些腌制不完的萝卜叶子、甜菜叶子、白菜的边叶用草绳一小股一小股地扎起来,串成一串子,挂在墙上风干的干菜叶。奶奶还会把一些小萝卜切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片,用拉鞋底的绳子串起来挂在墙上晒干。等缸里腌的菜吃完后,再把他们取下来煮了吃。我想,那时村里正月二十三煮干菜,一则可能是因家里腌的菜基本上都吃完了,二则可能与燎疳有关,因“疳”与“干”同音。但到底有没有这个因素,无法考证,也就无法得知。我们拾柴回来后,娘和四婶会给我们每人拌一碗热腾腾的干菜吃。就是把煮熟的干菜切碎,撒上盐,滴几滴清油,再倒入蒜泥拌一下。我最喜欢吃萝卜片干菜了。萝卜片干菜吃起来柔筋筋的,甜丝丝的,劲道足,香味浓。甜菜叶子也不错,有一丝甜甜的味道,但白菜叶子绵绵的,没有任何味道,不好吃。萝卜叶子就更不好吃了,除满嘴的涩味外,还略带一丝苦味。我们一边吃干菜,一边就嚷着要奶奶讲关于燎疳的古经。
奶奶说,很久以前,人间风调雨顺,庄稼年年丰收,但人们不懂得珍惜,肆意浪费。这种奢靡之习震怒天庭,玉皇大帝决定正月二十三晚上放天火烧尽人们的所有财产。这一消息被吕洞宾得知,他巧设计谋,让人们这天晚上家家点燃火堆,在上面跳来跳去。正月二十三晚上,玉皇大帝往人间一看,见人都被火烧得四处乱窜,就再没有下令放天火,于是人们逃过了一劫。这一做法流传下来,便成了现在的燎疳。为了进一步制止人间的浪费,玉皇大帝派人将庄稼的穗子掳去了大半截,只留一小点。于是以前全身是穗子的庄稼,仅剩下现在顶端的一小点了。只是天上的这位神仙掳到荞麦时,他的手指被掳烂了,流血了,染红了荞麦竿子,就没有再掳。所以荞麦竿子是红色的,荞麦至今全身挂满着荞麦粒。可见,勤俭节约,制止浪费是我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优良传统。但上天的惩戒,该是我们一辈一辈应时刻敲响的警钟,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燎疳”究其来源,应始于古代的“燎祭”。“疳”即疳疾,是一种多发于小儿的疾病。燎即古人烧柴祭天。“燎疳”是古代人驱邪祛病的一种巫文化形式,即焚烧疳魔之意。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步演变成“燎岁”的习俗。《诗经小雅·庭燎》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三国志·魏志·贾诩传》曰:“功业已就,天下已顺,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光绪《甘肃新通志/平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 光绪《灵州志》载:二十三夕,家户堆蒺藜于门外,以火焚之,撒以盐,老幼越跳,名曰燎疳;既而扬其灰,名曰‘六谷花’,以占丰年。
下午四五点钟,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将除夕时贴上的对联、门神扯下,放到早晨拾来的柴火中。并帮大人们清扫屋子、庭院的卫生,将一些无用的破旧衣物、杂物经大人同意后,连同灶房里的葱皮、蒜皮一起丢进柴火堆。手里捏着一年中的最后几个鞭炮,一分一秒的等,等夕照后的夜幕降临。
天色刚刚黑下来,随着大人们的一声“点火”,我们就冲向门前的空地上。柴火在夜色里,急速地跳动着,窜出一团团烈焰,趁着风的方向燃烧起几米高的火光,照得大人娃娃的脸像三月的桃花绯红绯红的。可能是为了人多热闹,这时前后左右的邻居会抱着自家准备的柴火过来,把柴火投进火堆中,大家一起笑,一起说话。待火焰稍微低下来时,大人说可以跳火了。话音刚落,我们一群男娃娃就一个接一个地从燃烧着的火堆上跳过去,身轻如燕。因为老年人说,只要在正月二十三跳了火堆,就会除掉一年的疾病。大人们在一旁不停地喊,要朝着同一个方向跳。不然,就会出现碰撞,或者掉进火堆,这可是很危险的。随后,一些胆大的女娃娃也就按拉不住,跟着跳。大人们也跟着跳了,有的还抱着小娃娃一起跳。他们一个个笨拙的身影,尤其是娘等一帮年龄大一点的妇女,把大家笑的死去活来的。接着,四叔拿来奶奶的衣服,张叔拿来张家奶的衣服,王叔拿来王家爷的衣服……他们拿着老人的衣服在火堆上来回挥动着,挨个儿燎一遍。这时,火焰已经小多了,有娃娃把剩下的鞭炮丢到火堆中。随即一阵霹雳吧啦的响声,火堆会被炸得火星四射。大家也会被吓得一跳,女人娃娃们急忙后退几步,接着又是笑声响起,身影闪烁……
柴火烧尽时,大家就请村里最有经验的老农张叔、王叔,由他俩用铁锹把燃剩的带火星的灰烬轻轻的扬起,无数闪闪烁烁的火星从天而降,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萤火虫招人喜爱,又似飞窜的烟花一样绚丽夺目。待张叔和王叔扬起火花时,我们就大声喊——荞麦花,燕麦花,豆子花……被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着,在空中荡漾着,真像一朵朵盛开的庄稼花儿艳丽迷人。这时,大家就根据看到的火星的形状类似于哪种农作物的花,七嘴八舌地争论今年那种农作物会丰收。奶奶说,如果火星多、小而圆,麦子丰收;火星小而不规则,荞麦丰收;火星大而圆,豆子丰收;火星大而不规则,玉米丰收等等。当火星都落下时,我们一群娃娃们就开始蹦蹦跳跳地用脚踩,大人们用铁锨挖土扑,以防引发火灾。等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时,燎疳才算结束,大家才带着开心与快乐依依不舍地回家。
总的来说,燎疳是人们对美好、幸福、健康生活的一种期盼。燎完疳,年也就过完了,大家再不能闲着了,打工的又要出门去找工作,种地的也准备开始繁忙的春耕。
今夜,此时此刻,我的思绪全部回到了久别的老家,回到了村口、门前的空地。在这个乌黑的夜晚,我的村庄里,烈焰熊熊,火光冲天,男女老少正手挽手一起跳火堆,燎疳。


作者简介


【樊文举】网名水比药苦,宁夏西吉县人,业余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诗刊》《飞天》《朔方》《飞天》《黄河文学》《共产党人》《大观》《六盘山》等报刊杂志。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大石城》、诗集《墨语心痕》,宁夏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宁夏诗词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西海固作家研修班学员。

Liupanshan
六盘山诗文
编辑:水比药苦

谢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