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妳,爲誰而活。

 二哥哥2008 2021-03-07
Image

Image

女性议题,在当今社会,有时变得想讲,却又很难讲。

因为,似乎存在这样一个女性主义的假象

一方面,社交网络里,女性好像拥有了相当一部分发声的权利。

比如,时不时就有哪个男性、或某个品牌因为一句不尊重女性的表达,公开道歉、郑重其事;电视剧、综艺节目,各种独立女性的角色、形象更是轮番爆火;甚而,有越来越多的男性,主动选择一个低姿态、却“讨喜”的“软饭男”或“主夫”人设......

这哪里是女性处于弱势,需要争取平等的社会,看起来,似乎反倒是男性更值得同情。

Image

图片 | 《乘风破浪的姐姐》

然而,与此同时,真实的现状是:女性在职业环境中,依然存在被不平等对待的事实;家庭分工中,依然是女性主内,如有必要,也是由女性牺牲事业照顾家庭的刻板印象;更多领域,更重要的角色仍是男性居多;而女性选择不婚、离异,也依然要承担超过男性数倍的社会压力和人前人后的流言蜚语。

Image
图片 | 《东京女子图鉴》

与旧时代相比,当代女性的确获得了和同龄男性一样受教育的权利,选择职业、生活的城市、选择伴侣的自由,然而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也似乎因此而变得更高。

比如,女性但凡事业稍有成就,在接受采访时通常都会被问及,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而同样的问题大概率不会出现在男性受访者身上。这,未必出于采访者的恶意,事实是,媒体出于社会视角,问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问题。

Image

而或许,所谓女性要求性别平等,也不过是在争取,这样的“理所应当”少一点、这样的“正常”少一点。正如同那个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所说,关于女性,“并没有什么终极答案”。

每个女人、每个人都有追寻自己人生答案的权利。而,不论你的答案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不妨碍你生来是女人。

Image

去年5月,papi酱孩子冠夫姓事件登上了微博热搜,诸如“papi酱独立女性人设崩塌”、“独立女性孩子竟然冠夫姓”等言论引发热议。

一时之间,“独立女性”似乎是存在一二三条行为准则的称号,比如不得冠夫姓、不能拿彩礼、不能做全职太太等等。只要达到标准,就可获得“独立女性”之称号,而一旦违反其中一条,这个称号也能立刻收回。

这种靠条条框框,把人硬套在一个模具里的做法,竟和千百年前树贞节牌坊、立三从四德的套路并无不同。悖论更在,如果“独立女性”都可以被规则所定义,又何谈“独立”二字。

Image

图片 | @papi酱 置顶往期视频“

当我们试图释义“独立”,那么首先、最根本的,难道不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的能力吗?

——不因为偏离主流价值而犹疑自我,亦不因融于大众品味而耻于表达。

主观上,能够由心选择,并且能够承担可能发生的任何后果,那么,不论孩子是冠夫姓还是母姓,结婚彩礼收或是不收,留在职场或是回归家庭,或都不会成为是否为独立女性的依据。

而客观上,要让选择成为真的选择,而非无奈之举,也需要更清晰的认知边界,和更完善的社会制度。

Image

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1088条规定: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

这一条新规定,一定程度从法律法规层面肯定了家务劳动的价值,让家庭义务与家庭工作的边界更清晰。

以往,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主要是对有形财产的价值进行分割。而事实上,无形的财产同样具有价值。比方说,不从事家务劳动的一方或有比从事家务的配偶更多形成无形资产的可能性,例如能力的提高、学历的提高等等。

Image
图片 | 《82年生的金智英》

而另一份,关于当代女性“职业与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中,也关注到更多“职场妈妈”们的心声。在国家、社会鼓励生育、鼓励二胎的政策下,产后女性回归职场却依然是职场妈妈顾虑、焦虑的核心。位列前三的期许分别是:更灵活的工作政策(远程办公、灵活办公)、提供“重返工作岗位”计划、以及育儿津贴的增长。

我想所谓“独立”,绝非“独行”,而是女性与社会的共同向前。唯此,或才能真正让选择有保障,让女性因独立而美丽,让社会得到更健康、更长足的发展。

Image

“女权”两个字,乍听似总感觉刺耳。

而或许,只要明确一点,追求女性权利的愿景,其实是追求两性平等而非两性对立,是让两性的互动方式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提升社会的效益与人类的幸福感。

想起前阵子,与同事探讨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时,其中有人冷不防说起,是不是社会对于女性刻板印象的另一面,其实也是对男性的刻板印象。而,当我们立足于共同消除性别的刻板印象,平等就自然不会是对立。

Image

这却让我想起胡适写的《容忍与自由》,文中写到,作为无神论者,胡适曾在十七岁时写文章痛骂《西游记》与《封神榜》。而在多年之后,他又给《西游记》作了两万字的考证,还时时留心搜求《封神榜》的材料。这其中的转变,便是他越来越觉得,“容忍”有时比“自由”更重要。因为是前者,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环境。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思想……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于是,他认为自己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容忍。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女性也好,男性也好,人类若希望获得真正的自由,前提或也是拥有容忍“异己”的能力,容忍不同观点、不同信仰的能力。如此,才能承认每个人的可能性,才能真正相信,每个人,无论男女,都能寻找属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答案。

Image

早在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就从功利主义的立场,论证如果女性地位改变,谁将获得好处?他认为,其利益在于,由于公正而不是不公正的调整,整个人类关系将得到最普遍、最普及的整顿。

女性进入职业环境,“能够使人类社会在目前基础上获得双倍的发展动力”;而妇女的道德,“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慈善的热衷”,能够起到有效的良性作用……而倘若妇女仍旧属于从属地位,这些是无法得以有效实现的。

Image

他同时也提到了女性在夫妻关系、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穆勒认为,一个夫妻地位失衡的婚姻对于二者都是不幸。“只有当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置于平等的公正规则之下,只有当人类用平等的权益和平等的教养开始学习、培养他们最强烈的同情心时,人类道德的新生才能真正地开始。”

Image

这是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在我同她倾诉亲密关系问题时给我的建议,我一直记得这句话。

——“先考虑你自己的需求。”

很多时候,女性的牺牲感几乎是天生的。生理上,这或许和女性生育孩子有关;而传统的观念、文化更加强了这种牺牲意识。

Image
图片 | 《82年生的金智英》

许多中国大家庭都有一个老祖母的形象。

她在出嫁前可能是长女的身份,童年就是照顾弟弟妹妹、帮忙干活,而当弟弟妹妹开始上学,自己却早已过了上学的年纪;出嫁后,照顾丈夫、公婆成了生活的重心,甚至疏远了年少时结交的朋友;而当有了孩子便又要照顾孩子;若再不幸丈夫早逝,在当时的道德氛围下,也会出于考虑子女而放弃再嫁。

她的一生,几乎就是充满着牺牲感的一生。

你或许以为,这样的“牺牲”应当就只是停在旧时代、旧社会,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去年的热播剧《隐秘的角落》里,张朝阳的母亲,在离异后,即便和同单位的马主任有稳定的男女关系,但出于孩子的考虑,也不愿再婚、甚至不愿公开。可是,这样的牺牲感,却也造成了一个母亲对一个孩子过分的掌控欲就如同,现实生活中,曾有多少母亲为了孩子,忍气吞声不离婚,却又在某些场合对孩子说出了那句“要不是因为你,我当年……”

Image
图片 | 《隐秘的角落》

女性让渡自己的需求,给家庭、家人、孩子、爱人,甚至给职场上的同事、朋友,在各种各样复杂条件的作用下,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朋友的那句话却在那一刻提醒了我,不妨,先试着考虑一下自己的需求。因为当选择充满牺牲感,牺牲的,却永远不会只是一方的感受。 

“为自己而活”这句话,或许显得太大,但无论何时何地,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觉得有委屈、有牺牲感的时候,放下对方,先考虑自己的需求,或许会更简单、也更容易做到一些。

Image
Image
图片 | 《听见她说》

“人不再是生而即有其生活地位并不可改变地钉在那个位置上,而是可以自由地运用其才能和有利的机会去获取他们最期望的命运。”——约翰·穆勒

愿每一位女性,

独立且美丽,自由且宽容。

节日快乐!

编辑 | JIALU
-参考资料-
《容忍与自由》胡适
《妇女的屈从地位》约翰·穆勒
2019女性职业与幸福感报告》@励媖中国
Image

数九 · 九九第五天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