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宣郭麒麟后,宋轶被骂上热搜:别碰瓷了!

 skysun000001 2021-03-08
01

说起最近最火热的剧,《赘婿》自然是当仁不让。

延续《庆余年》里姐弟档的默契配合,宋轶与郭麒麟在新剧里成功“官宣结婚”。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不仅各种花式玩梗引人捧腹大笑,苏檀儿与宁毅这对钦定CP也让观众直呼“上头”。

两人的外在气质虽然天差地别,但走在一起却让人感受不到丝毫违和感。

尤其是宋轶的表现,更是可以用“惊艳绝伦”来形容。

无论是古装扮相的大家闺秀神韵还是表情动作的种种细节,她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淡妆浓抹总相宜”,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宝藏女孩了。

随着《赘婿》的热播,宋轶的热度迅速高涨,成为各大平台热搜榜上的常客。

再加上此前积累的良好口碑,宋轶最近的事业可谓是蒸蒸日上。

但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在自己出演的新剧《爱的理想生活》开播之时,宋轶遭到了部分人的攻击与谩骂。

起因是她为了宣传剧目,在微博上放出了一组“好嫁风”宣传海报。

照片里的她既有都市丽人的端庄,也有清纯少女的可爱,美得不可方物。

这几张海报的质量,相信不少网友在看后都会欣然打上高分。

然而,就是“好嫁风”三个字,刺激到了某些人敏感的神经。

在这些人看来,用“好嫁”来形容穿搭风格,是对女性的侮辱,是刻意迎合“男性凝视”的做法,显得非常“廉价”与“卑微”。

拿“好嫁”当宣传文案的宋轶,自然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面对压力,宋轶修改了自己海报的内容,将三张图片里的“好嫁风”分别换成“优雅风”、“温柔风”和“清新风”。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不仅如此,她还连夜在微博上道歉,称自己“没有考虑周全”。

随着正主下场道歉,这场闹剧堪堪落下帷幕。

但说句心里话,宋轶这次因为好嫁风而遭到“狙击”,简直比窦娥还冤!

所谓“好嫁风”,就是指女性“更容易受到异性青睐”的打扮风格,主要体现的是女性身上柔美、清纯、可爱的特点。

说粗俗点,就是“迎合直男审美”式的女性装扮。

诚然,滥用“好嫁”这个词可能会冒犯到部分女性朋友。

因为它本身就带有“迎合异性”的强烈暗示。

把一个女性的价值建立在“嫁人”上,也确实是可悲的。

但说到底,“好嫁风”终究只是一种穿搭风格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

更何况,宋轶使用“好嫁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在剧中的角色戴希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结婚狂”,对婚姻充满期待与渴望。

换个角度想,用“好(hao四声)嫁”来形容这个角色,也并不离谱呀!

总之,宋轶的“好嫁风”与“不尊重女性”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强行贴标签、对其大加批判甚至使其沦为贬义词的行为,实属矫枉过正。

“键盘侠”们,别碰瓷了好吗?

图片
02

事实上在我看来,与那些批评声截然相反的是:

现实生活中的宋轶能够在演艺圈里占得一席之地,靠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多年的努力。

1989年出生的她,在17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就职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按业内说法,这是标准的“科班出身”。

第一次登上荧幕,还是2009版的《红楼梦》。

她在剧中饰演甄士隐的女儿香菱。

虽然戏份不多,但宋轶的确演出了闺中少女的水灵清秀。

随后的几年,她接连在《爱情加油站》、《山楂树之恋》、《神探狄仁杰之情花金人案》、《宝贝计划》等影视作品里以配角的身份登场,表现可圈可点。

而真正让宋轶为人所熟知的,是2015年的现象级热剧《伪装者》。

在剧中,她饰演的百变妩媚女特工于曼丽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角色之一。

那惊为天人的旗袍造型,成为了不少人心目中宋轶演员生涯的巅峰。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伪装者》的巨大成功并没有让宋轶在“美女特工”的光环中迷失。

她不断沉淀、打磨自己的演技,并开始尝试驾驭更多不同风格的角色。

在2017年的《创业时代》里,她饰演的女二号温迪表现亮眼,热度一度盖过女一号。

而2019年的《庆余年》,则进一步发掘了她在古装戏方面的潜力,她演绎下的范若若,不负“京都第一才女”的名号。

接下来的《赘婿》,便是趁热打铁的作品,颜值与演技双双在线的她终于摆脱了“戏红人不红”的尴尬。

出道12年,不买通稿、不炒CP,宋轶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闯出了一片天。

她不算“独立女性”,还有几个人能攀得上这个称号?

我实在难以理解那些因“好嫁风”而生的无端恶意。

图片
03

在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当代社会,倡导男女平等、消除歧视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不二共识。

但是,做为自己而活、因自己而精彩的新时代独立女性,并不意味着将男性群体、将婚姻妖魔化。

还记得去年papi酱因生子而“人设崩塌”的事件吗?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仅仅是因为孩子跟随父姓,papi酱就遭到了大量谩骂与侮辱,评论区里乌烟瘴气不堪入目。

在这些一口一个“婚驴”“扛鼎”的“女权斗士”身上,没有思考,没有尊重,有的只是倾泻情绪的歇斯底里与淹没一切的戾气。

除了给他人带来伤害之外,对广大女性争取自身应有权益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帮助。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智慧是唯一的美,无知是唯一的恶。

最让我感到害怕的不是“女性受到压迫”、“女性迎合男性”,而是人们对性别矛盾缺乏最基础的认识,以及网民们理性思维能力的缺失。

当下社会中“男女性别矛盾激化”的本质,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在某些社会舆论与社会心理诱导下的结果。

网络中的性别矛盾有时候就像一个莫比乌斯环,无论多激烈的争论,最终总会回到原点;一旦陷入了逻辑陷阱的闭环,就很难认清事实真相。

因此,与拘泥于咬文嚼字、大搞“文字狱”,不如从实际与理性的角度出发,少一点戾气,少一些偏见,用思考代替争吵,不断提升自己、认识自己,活出独立、活出精彩。

恰如宋轶自己在道歉微博中所说的那样:

“这戴希希是对结婚充满热情和幻想的人,但这不代表她的人生是为取悦别人而活。”

看完点个“在看”吧,既要对自己的人生保持清醒,也应对他人的活法保持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