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追寻丰收季里的乡愁

 天津散文微刊 2021-03-09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追寻丰收季里的乡愁

安徽 支立明

秋风飒飒,丹桂飘香,故乡秋收正忙。

时令已至中秋,故乡的空气中氤氲着月饼的香甜,弥散着收秋的欢愉。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蔚蓝色的天穹笼罩着一马平川的皖北大地,一袭秋色可谓是这平原地区一年之中最美艳的景致。倘若把它视作绵延数百里的巨幅画卷,黄色绝对是最耀眼的主色调,河流沟塘、道路树木、村庄坟茔成了其间的娇小点缀。玉米、黄豆、水稻等是这片亘古土地上最传统的种植作物。经过夏阳热情的洗礼,秋风甜蜜的亲吻,它们纷纷将储藏已久的饱满金色合盘托出,奉献给孕育它的土地、浇灌它的农人。

如此绝美的天然画风即便是世间最高明的画家也难以描摹出来。故乡的村落不过是画家笔尖的一滴浓墨,不经意间滴落在宣纸上骤然渲染开去,是那么让人意想不到而又恰到好处。兴许是大自然对故乡的特殊眷顾,多少年来这里无疫无灾,旱涝保收,民风淳朴,生活安稳。祖祖辈辈在这片肥沃厚实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耕耘劳作,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人故事。

因为秋收,漂泊在外的“打工族”赶趟似的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即便远在千里之外,抑或近处几十公里的县城,宛如迁徙的候鸟儿一般浩浩荡荡而归。平日里寂寥的乡村沸腾起来,我也是从未例外地“随波逐流”融入返乡的大潮。

一路疾驰,偶尔穿过村庄,我瞥见家家户户楼前的场地上堆满脱了壳的玉米棒子,一座座小山似的。估摸一小时左右的车程,车子在自家的房子前稳稳停妥。房前的水泥地面上也已晒满脱粒后的玉米,籽粒饱满,金黄鲜亮,闪烁着莹莹的光泽。脚轻轻踩上去,一种松松软软的舒适感由脚底传遍全身。毋庸置疑,这是邻居吴大嫂家的,在我家空闲的场地上晒粮已是她多年来的惯例了。

吴大嫂,是四川绵阳籍人,年轻时长相姣好,身姿婀娜,似一枝待绽的花蕾。三十多年前,经媒人介绍嫁给了我的那位其貌不扬、不务正业的邻居大哥。多年前,她丈夫患脑梗塞留下行动不便的后遗症,家里家外全靠吴大嫂一人操持张罗着。最让她无奈烦恼的是犁田耙地、收割运输,自己一个妇道人家不会操作机械,动辄都得需要找人帮忙。长此以来,自家的收成赶不上其他人家,还感觉欠下不少人情。

“嫂子,你够麻利的,玉米快晒干了,籽粒挺饱满的!”我热情地打着招呼。

吴大嫂慢条斯理地拾掇着农具,脸上堆满笑容,“是的,都得感谢现在的农机托管服务呀,连给庄稼打农药都用无人机了,从种到收我再也不用发愁喽”。

对于农机社会化托管服务,我也是有所耳闻的。近几年来,县里根据农民意愿实施了一块田换并块改革,许多零零碎碎的地块合并成大块田地,重新分配给农户耕种。这一做法在全国首创,破解了过去各家各户土地过于零散,不适宜大型机械规模化耕作的瓶颈。这一有益尝试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土地并整后,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村民与农机合作社签订农机社会化服务全程托管协议,从种到收合作社扮起了“大田管家”的角色。村民省时省力,而且收成有保障,乡亲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出去务工挣外快。村子里多数是像吴大嫂这样的留守妇女、老人、孩子。只是每到农忙季节,人们依然习惯性从外地返回家乡。

简单的午饭后,我在家小憩半晌。秋日的阳光与三伏天相比,明显柔和了许多。沿着村头的水泥路徒步走向田野,庄稼已收过半。有玉米的地块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快速地驰骋着,仿佛一把把大大的剪刀,不消多时,一块硕大完整的黄色布料被裁剪得七零八落。金黄的玉米粒像波涛一般源源不断地流进收割机的粮仓内。收割完毕的地块,玉米的秸秆均匀平整地覆盖在地面上,白花花的,泛着弱弱的银光。我知道,这是已经过灭茬机粉碎抛洒过的,秸秆可以直接还田再利用。

路面上一辆辆满载粮食的自卸车缓慢地行驶着,发出“突突突”的声响,烟囱里冒出一股股黑色的烟圈,避让它们是我这个闲人仅仅能做的事儿,潜意识里地尽量走在路沿上,不时用语言、目光与他们匆匆地交流着。粮食主人脸上堆满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灿烂笑容,这种丰收的喜悦也只有此刻的农民才有,是那么爽朗粗犷。

紧靠村庄西头有一方池塘,曾是童年时我和伙伴们的乐园,我们在这里游泳、摸鱼、捉虾。池塘刚刚清淤过,池水清澈见底,漾起道道涟漪。南岸是一大片黄花梨梨园,足足有二十多亩地。现在树上挂满了套着纸袋的果实,许多枝条被压弯了。黄花梨个大味甜,市场上很畅销,许多客商驱车到地头竞相订购。

梨园的主人乳名叫二牛,与我年龄相仿,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童年时,二牛父亲患肝硬化不治身亡,母亲拉扯他们兄弟姐妹六个艰难度日。到了该成家的年龄,因为家徒四壁讨不到媳妇,二牛无奈之下倒插门到我们庄上,做了上门女婿。近几年来,二牛家庭接连发生变故,岳父母先后患大病去世,落下不少债务。真是祸不单行,妻子也在一场意外中落下残疾。2017年,二牛被村里识别为贫困户,扶贫政策春风般抚慰着这个贫苦的家。曾经在浙江慈溪帮人管理梨园的二牛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办理了扶贫贴息贷款,“重操旧业”种起了这片梨园。如今,二牛的扶贫梨园又喜获丰收,日子也苦尽甘来红火起来。

这段时间,我主要从事扶贫宣传工作,与贫困群众接触次数频繁,真真切切感受到精准扶贫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改善,更有精气神的提振。精准扶贫犹如一声春雷响彻华夏神州大地,击溃了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贫困顽疾,帮助几千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退出了贫困的序列。他们丰收的是富足与幸福。

金秋溢彩,大地飞歌。记得半个月前,2020年蒙城县“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富有诗意的“那年·乡下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盛大开幕。新时代的农民作为绝对的主角登上舞台,欢歌笑语,载歌载舞,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这是数千年来亿万农民的盛世欢歌。首次亲临目睹这一场独特的文化盛宴,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激动得手舞足蹈,为他们呐喊助威。其间,一个合唱节目《我和我的祖国》特别吸人眼眸,震撼全场。这个合唱团是由全县百名脱贫户组成的,歌声飞扬似天籁之音,饱含自信感恩之情,在芡河湾上久久回荡。这是生命不息的礼赞,这是奋斗不止的号角,无不彰显脱贫攻坚给贫困群众带来的经济实惠与精神改变。

“细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浸润下,这片古老沉睡的土地终于醒了,这群世代劳作的群体真的变了……

我曾从这里走出去,将来终究再回归这里。因为,我对这奔腾的土地、淳朴的乡亲怀有浓浓的深情。故而,每当丰收季节的到来,我都会特意回乡看看,分享他们丰收的幸福,追寻丰收季节里的乡愁。

作者简介:

支立明,安徽省亳州市作协会员,蒙城县网络作协副主席,两百余篇散文、小说、诗歌、人物通讯等散见于《安徽日报》《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西散原创2019年优秀作品精选》《精短散文佳篇选粹2019》《河南文学》《齐鲁文学》《亳州文艺》《亳州晚报》《中国作家网》《美文精选网》《学习强国》《蒙城文艺》《临泉文艺》《潮头文学》《淮南作家》等报刊及网络媒体,常有文章在省市县征文中获奖。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陈彩洁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