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水杉与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馆藏标本(一)

 微游枣庄 2021-03-09

在我们园林深受其惠的那些国家中,中国位居榜首,中国对世界园林资源的贡献有目共睹。

——英国自然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 亨利·威尔逊


美国阿诺德树木园主入口,其附近生长着许多1948年从我国引种的水杉

中国发现“活化石”水杉,其研究人与阿诺德树木园历史渊源深厚

1946年12月,中国地质学会会刊《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记中国老第三纪的一种水杉》(Notes on a Paleogene species of Metasequoia in China)的研究报告,报告宣称,日本植物学家三木茂教授(1901~1974)发现的一种仅知为化石的植物,今日依然存在,生活在中国四川万县的磨刀溪(又名谋道溪,今属湖北省利川市),已由我国科学家干铎(1903~1961)、王战(1911~2000)、郑万钧(1904~1983)等教授采集到植物标本。

这篇研究报告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教授(1894~1968)。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胡先骕在研究“活化石”水杉之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涉及到有关古植物学研究。早年曾旅居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的胡先骕,是第一位获得哈佛大学植物分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植物学家,在植物分类和古生物化石方面造诣颇深。此时,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将用于揭开研究古代植物新的一页,胡先骕为此感到欣慰,他们这一代中国植物学家的梦想就是探明中国的植物资源,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为此,他积极参与并密切注意着这一植物研究的进展,并与南京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郑氏裸子植物系统学说的创始人郑万钧博士通信研讨,决心继续探索,进一步弄清这一植物的分布情况、分布群落以及生态特性等种种问题。于是,郑万钧想到了助教华敬灿(1921~2012,山东枣庄人),决定派其深入川鄂林区考察。

胡先骕在哈佛时期照片(拍摄于1925年)

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华敬灿受郑老之托,三赴川鄂边境考察,发现了我国的水杉中心分布区——今己称水杉坝,并采集了大量水杉等各种木本植物标本和水杉种子,带回南京中央大学,供国内外科学研究和引种试验,为1948年春胡先骕、郑万钧教授正式定名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Cheng),公开发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论文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水杉的发现,轰动了国际植物学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科学重要成就,对树木学、植物形态学、分类学和古生物学,均有重要意义。

据华敬灿先生生前回忆:“自1941年干铎教授在磨刀溪发现我国生存的水杉后,曾派薛纪如(1921~1999)先生去磨刀溪采集过水杉的标本。1947年9~11月,导师郑万钧教授再次派我深入水杉产区考察。我从南京飞赴重庆,搭船至万县,于9月初抵磨刀溪,仔细观测了早先发现的那株水杉古树。根据当地居民提供的线索,在齐岳山东南的小河、水杉坝一带,还分布有大量的天然植物。我随即去了利川县城,转道老屋基、忠路镇,进入小河、水杉坝林区。在山谷中发现有大小水杉树几千株,还有不少水杉古树,是世界上仅有的水杉原生种源。后经红砂溪、大坂营,翻越福宝山去汪家营的途中,在北面山坡一座小庙前发现水杉古树一株,树高50米,树蔸基径3.3米,树干直径2.2米,可与磨刀溪那株古水杉媲美。可惜此树1951年上半年毁于雷电。1948年,又先后陪伴美国古植物学家钱耐教授(1890~1971)和郑万钧、曲仲湘教授(1904~1990)的两支考察队赴水杉林区考察,并先后采集了1万多份植物标本和大量水杉种子,为研究水杉产区的植物区系,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1948年为庆祝梁希教授66寿庆,南京中央大学森林系教师合影(前排左5梁希,后排左5郑万钧、左6干铎、左7马大浦、左8曹新荪、右1郝文荣、右3华敬灿、右6胡大维)

1947年11月中旬,华敬灿从水杉坝林区返回磨刀溪,然后步行回万县,乘船回到南京。华敬灿满载而归,他带回的树木标本共200多号,约3000多份,其中包括油杉、金钱松等,还带回了成熟的水杉种子两公斤。郑万钧教授尽管在9月份就己收到了华敬灿发来的关于新发现的电报,但当他见到这些宝贵的成果后,仍然异常惊喜,立即将这些标本再次寄给北平胡先骕教授,并选择了179份,分出一部分种子,寄往美国阿诺德树木园等科研单位。

精彩不错过

 著名的“活化石”水杉是如何被发现的?这位枣庄人与其有着怎样的一段传奇往事
水杉要推广,思路要拓宽
枣庄应该广种水杉

作者:华广民

微游枣庄  编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