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9.学好文言文的一条捷径:成语

 初高中古诗文 2021-03-09

329.学好文言文的一条捷径:成语

文◉杜若东

温馨提示:请使用本公众号左下侧精选菜单中的号内搜功能,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

      长期以来。在中学古文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文言文只是作为古代书面语言留存在古典文献中,现在已经停止使用,古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已不复存在,与现代人有遥远的距离感。

   二是从古至今文言文无论在字形、字音、字义上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意义上发生的变化最大。比如一词多义,依照现代汉语的义项去解读,常常出错。

    三是很多人不明语法,不知道词类活用,无法正确区分特殊句式、搞不懂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就无法准确翻译句子。

    四是因课堂时间有限,课时任务繁重,文言文部分讲不透,学不通。

    众所周知,文言文中蕴藏着古典文化的精华,它们中的精品文质兼美,光焰万丈。学习文言文无论对于为人处事,提高个人的审美素养,丰富个体生命内涵,乃至理家治国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待文言文学习。当然从现实出发,在语文考试,特别是中高考中文言文都占有相当比例的分值,学好文言文也是拿分数的必然要求。那种主张从课本中取消文言文的实用主义观点是十分危险和不可取的。

     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和现代汉语有着大量的交叉重叠之处。所以,学习文言文对于中学生是必须和可行的。但是佶屈聱牙的文字,晦涩难懂的句,满篇之乎者也,又不由不让人视如畏途,望而却步。怎样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方法传授、学习文言文,破解师生的尴尬处境,改变文言文在文教学中的鸡肋地位,已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我由此联想到了成语,成语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语言形式,常用四个字表示一个固定的意思。即使不用专业的辞书,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些成语。成语简练生动,内涵丰富,好学也好记。特别是某些成语,本身就是个典故,学生非常感兴趣。

     我们知道成语大多脱胎于古代汉语,它们当中有多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字音字义,就是说我们在现代汉语中熟练的运用它们时,不知不觉就使用了它的古汉语意义。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成语是沟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桥梁,而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学习文言文。

     举例来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意为“说出”。在“不名一文”中的“名”意为“占有”,因为“名”字一般作“名字“讲,在这里它的义项“说出”、“占有”正是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同时,又都可以理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词类活用。又如成语“不胫而走”,“ 胫”本指小腿,这里义为“长小腿”,是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再比如“唯命是从”就是个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正确句序是:唯从是命,是不再翻译,起到让宾语“命”提前的作用。类似的语法现象还有: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你是问等,分析这些句子,学生就能很快掌握什么是宾语前置。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成语中有在着大量的古典文化常识,学成语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状况,积累文史知识。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识成语,通古文的目的并不是说学了成语,就不用学习文言文了,更不是说用成语来替代对古代文献的具体解读。它只是一条进入文言文殿堂的捷径,一把打开文言文大门的钥匙,一条摆渡文言文江海的小舟。对于那些精通文言知识,或者是专业研究者尽可以放下此书,因为这是为初学者,为中学生,为广大语文教师写的。同时欢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正。是为序。(本文来自我的原创书《识成语,通文言》,该书写成于2009年6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