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很多孩子都会被一句话害病——“春捂秋冻”! 这不,同事娇娇的儿子,前两天就被捂进了医院。 最近回温很快,23度的天气,天天出着大太阳。 娇娇下班到家一头汗,却看见娃内穿一件厚T恤,外穿一件羽绒服,一摸后背,全是汗,正准备给娃换件薄外套,却被奶奶拦下了,两人吵了起来: 娇娇说,孩子现在已经出汗了,再不脱衣服,会着凉感冒。 奶奶也生气了,你们年轻人懂什么?孩子就要春捂秋冻!以前我们都是这么过的! 结果,第二天,孩子真感冒了,还发着烧,身上还起起了疹子! 奶奶却更有话说了,都是你昨天给他脱那一下着凉了! 娇娇也迷惑了:不脱,孩子出汗太多。脱了,又感冒,到底要怎样做才行? 其实啊,大家都误解“春捂”了,“春捂”的真正原因在于:春季温差大!穿多出汗,穿少着凉,加衣减衣都得慢慢来。 今天豆苗妈就来给大家讲讲,春天如何穿衣,孩子才能少生病! 春捂三大误区 误区1 只要是春天就得“捂” 昨天下楼,20多度的天气,小区里还有大把多的孩子穿着羽绒服在疯跑。还有一些小宝宝被大人盖着厚被子,放在婴儿车里晒太阳。 这样捂着,的确凉不到了,但会把孩子“热”坏,大孩子顶多的就是热病,小宝宝捂多了甚至会丧命! 今年1月,就有一名刚出生104天的婴儿被热死,一名6个月的婴儿被热到意识丧失。 心疼!刚过百天宝宝和父母同睡, 第二天没了呼吸! 婴儿自身温度调节能力比大人差,新陈代谢快,容易出汗,热起来也不会说,捂出事才知道就来不及了。 误区2 出汗了也不能脱衣服 宝宝出汗了,就怕脱了着凉,干脆继续捂着。 但如果不及时脱衣散热,会造成宝宝脱水,全身乏力,发热,捂出湿疹。 所以,就算在春天里,宝宝出汗了,也要及时脱衣服,换衣服。 误区3 手冷了就要加衣 很多妈妈喜欢用宝宝小手的温度来判断冷热,小手一冷,马上加衣。 其实,这种方法并不科学。 北京育学园儿科诊所公开提示:因为孩子的心脏小,心脏泵出来的血液到达四肢末端都会比较少,所以正常情况下,孩子的手脚都会偏凉。 最标准的判断孩子冷热的方法是摸后脖颈,温暖,不出汗,就说明穿衣很合适,不需要加衣。 后脖颈冷,背上又有汗,说明穿多了。 后脖颈冷,背上又无汗,才要加衣服。 豆苗妈提醒 别以为是春天,孩子就不怕热,当宝宝出现脸红、摇头、烦躁等现象时,一定要检查孩子是不是被热到了! 捂对时机 说了这么多,到底要怎么“捂”? 15度分界线 研究表明,对于孩子来说,气温15度是个分界线。高于这个温度,可以适当减少衣服,低于这个温度,就要及时加衣。 两个标准 ①昼夜温差大于8度,要捂。 比如甘肃这种天气,哪怕最高温度已经18,但同一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8度以上,还是捂着好。 ②气温回升小于7天,要捂。 比如:上海这样的天气,温度虽然小小回升2天,但第三天又降,那这几天还是继续“捂”着为妙。 捂对位置 春捂除了捂对时机,还要捂对位置,遵循“三暖一凉”原则 一暖背: 背和肺离得最近,凉到背,容易引起咳嗽,肺炎,发烧。 二暖肚: 宝宝肠胃较弱,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腹泻,腹痛,腹胀气,消化不良。 三暖脚: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而且表面脂肪薄,保温能力差,对寒冷也就非常敏感。若将双脚放在4℃的冷水中,反射性地将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3分钟后就会出现流清鼻涕和打喷嚏等症状。 因此,脚部保暖很重要。 但!头部这个地方不能捂!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一书中说:有研究发现,人体三分之一的热量由头部散发。 宝宝皮肤散热功能没有成人发达,更多是用头散热,捂多了容易出汗着凉,更会引起孩子头晕头痛。 所以,在温暖的春季,最好不要给宝宝戴帽子,保持头部的凉爽很重要。 超实用的穿衣指南 看气温 提前关注天气预报,根据气温来加减衣服,如下图所示: “一件衣服”原则 ● 早晚比中午多穿一件。 ● 静时比动时多穿一件。 ● 新生儿宝宝,比成人多穿一件。 ● 一岁至三岁的孩子,和成人穿一样多。 ● 特别怕热,特别爱动的孩子,比成人少穿一件。 洋葱穿衣法 顾名思义,穿的衣服可以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脱下来。 春季早晚温差大,不要因为早上出去冷,就给孩子厚羽绒+长袖单衣。 中午一热,脱了羽绒光穿单衣,冷到感冒,不脱热出汗,还是会感冒,非常尴尬。 不如给孩子多穿几层,随时根据温度增减。 比如:早上气温低,穿秋衣+薄毛衣+背心+薄外套。 中午气温高,脱掉外套,如果还感觉热,再脱掉背心…… 总之,气温越高,衣服层数越少。 这样穿的好处是,可以及时增减衣服,不会忽冷忽热,让宝宝保持一个干爽舒适的状态。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答主说:春捂秋冻其实是因为过去穷。 以前大多数人秋冬只有一件冬衣,天冷往里塞棉花,天热往外掏棉花,掏来掏去太麻烦,到了春天干脆就先捂一下吧。 现在是新时代了,不像以前那么困难了,大家就别瞎捂了。 |
|